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掌握江苏省南通市耕地土壤肥力动态演变趋势,现对南通市2008年-2019年期间的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同时对监测点的稻麦施肥情况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2008年-2019年期间,南通市耕地土壤肥力稳步提升,平均基础产量小麦为2943.6 kg/hm2、水稻为4783.5 kg/hm2.2019年...  相似文献   

2.
叶汪萍  周建武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19-2520
2019年通过对3个耕地土壤长期地力定位监测点的试验、监测,系统分析永嘉县的耕地土壤地力状况。结果显示,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空白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测土配方+有机肥处理土壤地力能维持常规施肥的水平,产量最高;小麦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低于水稻。  相似文献   

3.
灌南县耕地质量监测点地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灌南县耕地质量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分析灌南县耕地土壤的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作物产量与基础地力的关系等。2012—2016年中,灌南县监测点土壤p H值保持在8.0左右,变化较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呈略有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三口镇国家级监测点常规施肥区作物产量最高,北陈集镇产量次之,新安镇水稻产量最低;而地力贡献率却是新安镇最高,平均为62.9%,三口镇最低,为43.4%。  相似文献   

4.
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探讨合适的施肥比例,为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氮为参照,设置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测定了作物产量和构成因素指标,以及种植前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指标。结果表明,55%有机氮肥替代处理水稻产量最高,35%有机氮替代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稻麦轮作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还能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奉贤地区粮食作物上进行连续5 a稻麦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全量)对小麦、水稻产量构成及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还田5 a后,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水稻有效穗增多,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平均增幅3.6%和5.8%,其中秸秆全量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秸秆半量还田,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还田量变化呈现相反效果,平均产量降低4.2%和5.1%。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物理质量均有所提高,比还田初期增加10.9%~70.1%,秸秆半量还田的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增长率高于秸秆全量还田,而容重降幅低于全量。总体上,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增产有利,对小麦增产不利,而秸秆半量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提升作用较好。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影响,奉贤地区的稻麦两季选择秸秆全量还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豫南稻区1997~2003年7年间水稻连作、稻麦轮作和麦豆轮作条件下施肥情况、农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施肥区土壤有机质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加0.35g/kg,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质下降,麦豆轮作区有机质变化不明显,不施肥区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多;土壤全氮在不同耕作系统中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单季稻土壤速效氮下降,稻麦轮作和麦豆轮作速效氮增加;不同耕作系统施肥条件下有效磷含量增加,不施肥条件下有效磷含量降低;速效钾含量普遍降低。施肥区作物产量增加,无肥区作物产量下降剧烈。建议在研究区域内建立稳定氮肥、补充磷肥、增施钾肥的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轮作小麦/玉米化肥施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该区域轮作小麦/玉米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轮作小麦/玉米科学施肥、进一步增产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009~2010年选择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轮作小麦/玉米高产区的藁城、正定和无极3个典型县(市),根据当地产量水平、土壤肥力、施肥习惯并结合行政区划,对三县(市)34个乡镇308个行政村917名农户轮作小麦/玉米两季粮食产量、化肥品种、养分含量、施肥量、施肥方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小麦底肥以小麦专用肥和二铵为主(分别占底施化肥品种的73.0%和21.3%),玉米底肥以玉米专用肥为主(占底施化肥品种的92.4%);碳铵和尿素是轮作小麦/玉米的主要追肥品种,分别占小麦追施化肥品种的36.1%和57.6%,占玉米追施化肥品种的26.8%和50.6%。轮作小麦/玉米两季氮、磷、钾养分平均投入量分别为453.0 kg/hm2、152.5 kg/hm2和72.0 kg/hm2,其中平均有53.7%的N、83.4%的P2O5和65.9%的K2O投向小麦。小麦底肥品种(小麦专用肥、二铵)全部采用撒施旋耕方式施肥,玉米专用肥作底肥主要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耕地基础地力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石,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1988—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选取每个监测点自建点开始前1—5年不施肥处理的空白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常规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作物产量年增长速度呈无肥区<常规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水稻无肥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2 370、1 712、3 111 kg·hm-2增至2019年的4 852、3 258、4 167 kg·hm-2,增幅分别为104.7%、90.2%、34.0%;玉米、小麦、水稻常规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5 356、3 296、5 970 kg·hm-2增至2019年的8 859、6 515、7 825 kg·hm-2,增幅分别为65.4%、97.6%、31.0%。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15—2019年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2.7%,相较1988—1994年的45.4%显著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4.3%,比1988—1994年的42.1%显著增加12.2个百分点;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3.3%,比1988—1994年的46.6%显著增加6.7个百分点;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且相较玉米和水稻整体偏低。三大粮食作物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区、黄淮海区较高,分别为56.5%、54.1%,西南区、华南区次之,分别为53.7%和52.9%;甘新区和青藏区最低,分别仅为38.7%和40.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三大粮食作物系统中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土壤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其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论】 30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准;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玉米、小麦和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于2009~2010年在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研究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无机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不同时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其中  相似文献   

10.
稻麦轮作模式下控释BB肥一次性基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BB肥对稻麦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生产经济效益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BB肥处理在减少NPK用量的前提下,其小麦和水稻的产量要比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高10.66%、1.95%。同时,由于减少了施肥劳动力成本,在小麦季和水稻季控释BB肥处理的相对收益分别为5 431、26 219元/hm~2,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为3 822、25 667元/hm~2,分别增42.10%、2.15%。此外,在小麦季和水稻季,控释BB肥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以上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模式下,一次性基施控释BB肥具有省工节肥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太湖平原乌泥土稻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于2009至2010年在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研究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无机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不同时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其中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无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9.5%、16.2%和17.4%;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无机肥处理(4 146.1 kg.hm-2),增产率为16.2%~20.3%。在水稻季和小麦季,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不同时期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均不同程度高于无机肥处理或与无机肥处理持平。以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稻麦轮作体系下能够获得比单施无机肥处理更高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018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为961.65万亩,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65.7%,总产量达469.3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78.7%。为监测水稻田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科学观测施肥对作物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能力,2008~2010年,全省共布设水稻田耕地质量监测点200个,分布在全省11个市的70余个县(市、区),种植制度包括单季稻、双季稻、稻—麦、稻—油、菜—稻.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产量对川西平原基础肥力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的响应,进一步指导水稻合理施肥和土壤培肥,2016—2017年通过在四川省绵竹市高、中、低产田水稻施肥和不施肥对比试验,研究基础肥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点基础肥力贡献率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2016年平均基础肥力贡献率分别为84.5%、75.7%和72.5%,2017年分别为85.0%、80.7%和70.6%。水稻常规施肥产量与基础肥力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施肥水平下,各田块水稻增产幅度均表现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常规施肥下,2016年高、中和低产田平均增产19.3%、34.1%和40.0%;2017年平均增产为17.9%、24.6%和43.3%。连续不施肥处理下,各试验点基础肥力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达14.4%。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川西平原水稻基础肥力贡献率随基础肥力升高而升高,肥料贡献率则随基础肥力升高而降低。针对不同基础肥力合理施肥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不同基础肥力下水稻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全国尺度上解析近30年(1988—2017)水稻产量的肥料贡献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水稻可持续生产和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稻作区耕地质量监测数据(338个点位),分析不同稻作模式、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年际变化,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各因素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在施肥区和不施肥区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近30年全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20年逐渐升高,近10年趋于平稳的特征,总体变化幅度为41.20%—51.89%,但不同稻作模式存在差异,单季稻、双季稻和水稻-其他作物轮作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8.58%—55.49%、41.96%—51.05%和42.34%—53.43%。不同区域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在近30年的平均值表现出西南(55.82%)>长江中游(46.73%)>华北(46.27%)>东北(45.90%)>华南(45.83%)>长江下游(44.25%)。结合施肥年限和水稻肥料贡献率的拟合方程发现,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华南的水稻肥料贡献率达到稳定的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猪粪–秸秆还田的应用效果,确定最佳还田模式。[方法]通过稻麦轮作田间试验,开展猪粪–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统计分析其经济效益及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最佳的猪粪–秸秆还田模式。[结果]猪粪–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小麦的生长,在"30%猪粪氮+20%秸秆氮+50%化肥氮"还田模式下,水稻、小麦产量均最高,分别为7 874.57和6 427.00 kg/hm~2,且稻麦轮作可节约成本5 146.35元/hm~2,水稻、小麦分别增收5 312.56和3 931.93元/hm~2,温室气体平均减排量为1.30 t/hm~2(按CO_2干基计算)。[结论]"30%猪粪氮+20%秸秆氮+50%化肥氮"模式为猪粪–秸秆还田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山全市各个定位土壤监测点的监测.分析了全市2004-2006年间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八五"以来各个阶段的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提出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有机肥料建设工作、加快中低产耕地土壤改良、合理轮作、建立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投入长效机制等提高耕地土壤肥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连续两个轮作周期的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氮肥减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统推荐施肥(小麦N 195 kg/hm2,水稻210 kg/hm2,均按底肥40%、分蘖肥30%、拔节肥30%分3次施用)的基础上,氮量减施20%,并配合综合调控技术措施,产量并没有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贡献率均得到提高。氮素在作物体内累积随着施量的提高而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也有相同的规律。生产相同数量的籽粒产量的需氮量小麦高于水稻,而氮素表观损失,则水稻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有机水稻田土壤质量,更好地发展有机水稻,在有机水稻生产区实行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有机水稻—小麦轮作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长分别比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高5.7%、7.5%,有效穗增加83.54万穗/hm2,饱满率提高19.80百分点,千粒质量增加0.32 g,稻谷产量增加3 206.88 kg/hm2,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加5.24 g/kg,高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但可能是因为有机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年增幅均低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有机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持续稳定增长,是有机生产培肥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耕地土壤肥力是耕地质量评价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为了及时了解耕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成因,便于对以后耕作制度的调整和肥料投入提供参考依据。文章对浦北县2008-2013年土壤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长期定点监测土壤肥力主要性状年度间变化差异不显著,数值变化规律总体不明显,仍控制在原等级水平;施肥区水稻产量比较稳定,差异不显著;空白区水稻产量显示逐年逐造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减施磷肥对稻麦周年轮作造成的影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通界村设置水稻、小麦的磷肥减量施用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茬减磷25%,小麦茬减磷25%,即667 m2水稻茬、小麦茬的P2O5施用量分别为2.70、2.81 kg,效果最佳,水稻及小麦产量均与常规施肥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