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内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可持续发展途径之一是通过作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体现的。在论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持续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意义、需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息烽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等数据,结合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息烽县草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和裸岩地面积持续下降,水域和园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且转移面积一直很小;耕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裸岩地转向草地;息烽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处于中等水平。人口增长、城镇化、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作用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国内外研究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土地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生态足迹模型、土地覆被及其变化等视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科学院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平台土地利用/覆被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为背景,总结了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涉及的主要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包括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遥感信息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土地利用分类1 km栅格成分数据构建技术以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空间数据库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对分析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0年辽河流域16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辽河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均衡度均呈现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系统混乱度增加,均衡性减弱;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变化幅度均大于0。[结论]该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以1991年、1998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度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模型,研究了漓江流域1991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于1991~2006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林地、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并转化为园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991年以来,漓江流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园地的正向变化速度较大,而林地和草地的负向变化速度较大。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变化速率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度变化呈现波动特征;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1991~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降低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效益,林地向园地的转化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区域生态环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陕北风蚀水蚀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为该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1986年和2003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分层分类法获得陕西榆林市横山县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图,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1986-2003年,横山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总体规律为:水浇地、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城镇用地和荒草地的面积增加,增幅最大的是灌木林地;旱地、水域和沙地面积减少,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在类型转化上,旱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化,草地向灌木林转化,沙地向灌木林和草地转化。【结论】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沙地综合治理措施的影响,横山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其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该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库车县2009和2016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数据源,运用ArcGIS 10.2、ENVI 5.1和Fragstats 4软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景观指数分析了库车县2009—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特征,并选取政策、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综合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库车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体呈稳定变化状态,生态环境呈现优良状态;国家和地区政策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都对库车县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某一地区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在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对今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石河子垦区绿洲人工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TM/ETM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近30年垦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利用CA-Markov模型和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模拟预测2030年和204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结果】(1)1990-2020年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以未利用地为主,占总面积的41.18%以上,呈小幅波动变化状态;(2) 林地的重心迁移最显著,由北向南迁移了0.6°,耕地动态度变化最活跃,3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72%,林地次之;(3) Kappa系数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高于80.36%。【结论】CA-Markov模型可信度较高,适合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空间格局预测。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模型,以便深入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机制,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该研究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的景观指数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模型,其中重点介绍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同时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大尺度上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宏观性等优势.研究针对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在精度和分类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不确定性较高等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技术,监测了艾比湖地区1990、2001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情况,分析近20 a艾比湖地区各类用地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探讨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方法]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采用SVM分类技术对艾比湖地区1990、2001和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并与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法和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对比实验,选取最优分类方法结合GIS、GPS技术,在综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艾比湖地区20a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进行监测.[结果]SVM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最高,基于该技术分析出1990~2011年间艾比湖地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和数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结论]SVM分类方法为最优分类方法;在近20 a的时间里,艾比湖地区各类用地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响艾比湖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由于短时期内自然因素对艾比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小,因而人文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当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为例,选用2001和2010年的LandsatTM影像,利用遥感技术,并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研究区的自然以及社会因素,监测并分析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2001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覆被类型在结构和面积上都有较大变化,结合当地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认为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大规模迁入,导致大规模的开发土地资源,造成林地等自然覆被减少或者破坏,耕地面积增加。但是在开垦后由于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导致耕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所以土地盐渍化成为了研究区目前农业发展的瓶颈,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以地处滇西高原区的弥渡县为实例,运用GIS技术,对弥渡县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和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进而分析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以地处滇西高原区的弥渡县为实例,运用GIS技术,对弥渡县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和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进而分析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界定、驱动力因素分类和驱动力分析的研究进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作为LUCC研究计划中提出的3个研究重点之一,对于分析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变化的基本过程,最终实现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平朔矿区为例,采用野外定点调查、室内分析、历史资料查证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大型露天矿生态重建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矿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异常剧烈,其中,地貌重塑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在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型、比表面积的变化;土壤重构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性状及侵蚀性状发生变化;植被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在91种人工植被的增加和95种野生植被的侵入。  相似文献   

19.
利用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地区2000,2008年2个时期TM遥感影像数据,在Erdas,Arc GIS等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解译影像处理数据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域近8 a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河曲、保德、偏关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现出草地、森林和居民工矿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农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大。农田大量转化为草地、森林和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反映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大且流转方向一致,结构调整趋于合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支持下研究了盘锦市1988-2005年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程度,阐明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工矿居住用地增加了0.55万hm2;同时耕地增加了7.21万hm2,但这主要是以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急剧减少为代价,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草地和林地的动态指数变化最大,动态度指数分别达到-5.62%和-5.42%;盘锦市土地利_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45.51提高到2005年的29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1,92.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