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城市是上海市破解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地位、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管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途径,城市规划管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首要条件,城市建设管理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城市功能管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以露天矿区为研究对象,评价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并采用ESDA方法定量研究矿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以高风险区域为核心,由高到低呈环形包围特征.其中,高风险主要分布在矿业生产及城市生活区域,以土地破坏、压占及城市建设为主要风险来源;中等风险主要分布于自然、半自然功能区,以城市生活与农业生产为主要风险来源;低风险区域以林地、荒草地等植被覆盖区域为主,但大面积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导致该区域生态基底较差、环境脆弱,加之露天煤矿作业频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堪忧.同时,不同功能区的风险高低排序(人工区>半自然区>自然区)特征符合常规的区域生态风险等级差异规律.此外,基于ESDA分析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其空间自相关性高达0.7521,风险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而对比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景观干扰度是高、低风险区域的主要驱动因子;而景观脆弱度则是中等风险区域的驱动因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对矿区环境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生态空间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生态功能区分类保护体系,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与整体优化提供策略,并为滇西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延安生态绿地空间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红芸  李占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81-8183
延安生态体系存在生态要素保护压力增大、生态空间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该研究以加强区域生态资源管制、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创建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景观连续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格局优化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对延安生态资源分布的特征分析,结合延安城市建设空间拓展的规律,构建"环—楔—网"的网络化生态绿地空间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山水资源等生态要素保护全面,生态保育、恢复和建设并举的,空间体系完整、生态分区明确、景观特色显著的生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服务功能的产出是生态服务功效,分为正功效和负功效。快速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导致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生态系统服务负功效逐渐增加。常州是我国东部沿海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城市化占用生态用地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网格分析法和复合生态评价的方法,建立了复合生态服务功效的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从正负生态功效两方面评价了当前土地利用的复合生态功效。结果表明当前常州市的土地复合生态服务功效64.5%为正功效,35.5%的土地生态服务为负功效。按照当前的城市发展思路,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将进一步导致自然生态服务正功效的衰退。该研究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思路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价值观的视角反思人类城市的发展,探讨以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构建一种新的城市生态观.在新的生态观基础上的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中新的、更为理性的、多元的价值取向.城市森林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改善城市生态坏境,就必须拓展居住环境的绿色空间,发展城市森林.  相似文献   

7.
尹玉洁  王璟  曹星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5+20825-20655,20825
对城市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提出合理规划城市生态敏感区,将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探讨了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路,即依据城市生态敏感区在整体城市中的区位定位、地域面积,以及敏感区保护级别进行梯级开发,由此提出了旅游休闲绿地、相关展会、产业园区、新城组团4种保护和建设模式,同时结合已成功实施的案例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旋  张健  杨在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37-7539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有助于分析以往生态城市实践的得失,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该研究在分析现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小城市的特点,构建了针对佛山市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对佛山市2002和2003年的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较高,但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环境和经济子系统是佛山市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而社会子系统则有待加强。根据评价结果,对佛山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切实保护耕地,加大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文化教育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及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的要求。以生态红线为载体,科学界定和划分城市生态空间,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管控城市空间意义重大。基于此,对鹰潭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分析,从"多规合一"角度,研究生态红线如何更加有效融入城市生态空间管控中来。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优先--城市滨河空间规划设计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城市滨河空间的概况,对其生态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如何以生态优先的原则探索了城市滨河空间的规划设计,即水体的生态净化、驳岸的生态化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土地生态基础数据,从基础条件、压力负荷、建设强度3个维度构建了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核环状梯度模型分析了土地生态在城市内核区(0~15 km)、城市外核区(15~30 km)、近郊区(30~60 km)、远郊区(60 km)城乡梯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生态综合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乡村高城市低的分布特征;(2)土地生态状况城乡梯度空间分布规律显著,距离城市越远,土地生态状况越趋于改善,城市内核区距离效应显著而远郊区距离效应弱;(3)土地生态基础条件指数、压力负荷指数呈线性上升态势,而土地生态建设状况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城市外核区和近郊区土地生态建设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土地生态基础数据,从基础条件、压力负荷、建设强度3个维度构建了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核环状梯度模型分析了土地生态在城市内核区(0~15 km)、城市外核区(15~30 km)、近郊区(30~60 km)、远郊区(>60 km)城乡梯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生态综合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乡村高城市低的分布特征;(2)土地生态状况城乡梯度空间分布规律显著,距离城市越远,土地生态状况越趋于改善,城市内核区距离效应显著而远郊区距离效应弱;(3)土地生态基础条件指数、压力负荷指数呈线性上升态势,而土地生态建设状况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城市外核区和近郊区土地生态建设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分析生态博物馆思想与我国中东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密切关系,以皖南古村落宏村基于环境—居民游客满意度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空间是古村落生态主体和生态文化的承载基质,生态主体是古村落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延续和创新的关键,而生态文化是古村落生态主体和生态空间核心特质的呈现方式。在立足池州市自然和文化特殊背景前提下,以上述结论为参考,提出了池州市古村落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相关路径,即正确处理生态空间、生态主体和生态文化三者关系,科学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布局生态空间,保障利益、分清权责、矫正确立生态主体,唤醒民知、推进民为、创新发展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及其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也深受影响,其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受到影响.该文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生态设施景观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分析,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调控方法,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主要分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空间破碎化、景观粒度、人工影响与景观不稳定性、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格局和景观连通性等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快速城市化地区基础生态设施表现出高度破碎化、高度人工化和生态不稳定性、低生态服务功能、低景观连通度等特征,并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城市化区域呈梯度差异分布.而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特征、区域管理政策、交通系统和历史文化因素是影响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设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些分析,进一步提出生态系统压力与承载力评估、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估量,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为基础的多尺度综合调控机制.运用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原理,综合研究城市化条件下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及优化调整机制,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唐素然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45-1004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白银市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针对计算和分析结果,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在城市建设中生态草坪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草坪的建植与养护管理,提出了生态草坪系统规划的原则和养护管理的生态观,力求把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协调、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受胁迫的过程和效应、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系统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作者在生态功能区划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安徽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与内容,并就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19.
生态空间是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约束条件而编制的、具有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现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等文本信息进行研究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应严格控制生态功能用地斑块的生态功能转化;树立正确的全域"生态-自然-环境"要素的观念;经济发展中力求生态空间"用养结合";设置隔离带与绿...  相似文献   

20.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是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该文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存在问题、生态恢复、保护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对城市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认识,为城市湿地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