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建设不仅已成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还是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缺失、网络费用过高、信息服务整合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得出结论: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仍然较落后,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农村信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4G、云计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信息技术,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并针对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阐释"三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基础上,从供给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居民、农村和农业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提出"三农"对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农村社会和农业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带来影响,对此提出对策,以期为乡村旅游开发者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居民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辈在信息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中失去楷模作用和话语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以往的文化传递模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前喻文化时代的终结和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互联网应用与农村居民服务采纳行为的关系,基于CFPS三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Probit模型、CMP估计法和中介效应模型,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考察其对农村居民服务采纳的影响。结果表明:1)互联网应用对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影响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互联网应用能够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共同促进农村居民服务采纳行为;2)互联网应用对中青年、较高教育水平以及非平原地区农村居民采纳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中低收入农村居民采纳生产性服务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中高收入农村居民采纳生活性服务的促进作用更大;3)互联网应用能够通过拓展信息渠道和促进非农就业间接提高农村居民服务采纳水平,前者对生活性服务的中介效应更大,后者对生产性服务的中介效应更大。因此,建立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打造数字乡村服务,实施“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推动乡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乡村旅游将美丽的乡村景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原滋原味的形式呈现给城市旅游人群,获得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并已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旅游管理相对落后,对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负面影响,需要确定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响程度。本文拟使用IPA模型对仁寿县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农民的满意度,从农民主观感知出发,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契机。福建南靖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福建南靖县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此,要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人才引进和职业培训、发展“互联网+”新模式、开发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助推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改厕成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2010—2017年的中西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农村改厕对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改厕对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率能够加强农村改厕对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推动作用;农村改厕可以通过降低痢疾发病率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农村改厕对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依然显著,说明研究结论可靠。因此,中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加大农村改厕力度,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意识,推进乡村治理工作,进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现状的调查,发现内蒙古农村地区使用家庭电脑的居民逐渐增多,但是多数以娱乐为主,没有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通过对内蒙古农村居民购买电脑和网络意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内蒙古农村地区网络普及对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今的农村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交流减少、自利性趋强、人口流动加快,农村居民认同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缺少甚至没有了以前农村乡土社会质朴的氛围,矛盾层出不穷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元化起来,但有些方式还不太理想。究其原委,无声无影的优秀乡土文化潜移默化中对于相关问题解决的积极影响力在式微。对此,应该充分利用乡村本土优秀文化的力量,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加村内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外出人员参与村内治理的方式,增强农村居民对家乡和他人的认同感,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在地文化的共识,提升农村居民的包容度、凝聚力,以文化认同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再定位,剖析农村职业教育下农村居民素质提升服务乡村振 兴的内在逻辑、适配性与现实困境,提炼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居民素质的职业教育路径,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农村居民素质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 兴、生活富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了解和分析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可以反映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完善和制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多元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村居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农村居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有负向显著影响,而文化程度、贫困特征、农村居民的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认知对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据此,提出要加强政策宣传、切实保障失地移民的生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入世给中国农民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同期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得到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跨入温饱有余的阶段.但是甘肃面对新形势,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入世后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利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新课题.本文对加入WTO后,在甘肃农村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加入WTO将有利于甘肃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并对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随着乡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包括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土地的污染、农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以及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等等。因此,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本文将就农村当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和治理措施进行分析。1.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开始向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迈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下,评价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论证全面小康背景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了一套新的指标型评价体系,以此对川西南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为74.62分,水平等级为中等,说明全面小康背景下,M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同时,科教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等指标得分较低,成为影响该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安徽省1990—2015年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统计方法,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以下简称"五化")的角度研究促进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1)"五化"协同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五化"间的协调程度不高,短期内影响力有限。(2)信息化、城镇化总体上会带来32.7326%、11.28629%的贡献率,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均引起了农村居民收入正的响应,且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步调较一致;绿色化短期内会引起农村居民收入幅度较小的波动,绿色化为农村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安徽省可通过加大绿色化创新,发挥绿色化的生态效益;大力推进"五化"协调发展,通过以信带工,以工促农,城乡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乡村经济发展问题得到显著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遭到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了阻碍。针对这种情况,需深入分析农村文化认同弱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促使农村文化认同得到重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包含“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5个构面,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建构既依托于对自我的感知也源自于同他人的比较.本文构建“构面比较-群体比较-居民幸福感”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推进乡村振兴中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键路径与可行策略,并结合湖北省粮食主产区1 27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能够显著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2)相较于非经济因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经济因素(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对于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强;(3)相较于绝对获得感表征的同个人历史经验的纵向比较,相对公平感表征的同社交群体的横向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强.据此,在绝对贫困问题刚刚得以解决的时期,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计可持续能力依然是增进其幸福感的关键所在;考虑农村居民绝对获得感改进面临客观条件约束,塑造其对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相对公平感是短期内提升幸福感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利用2014年全国5个省份典型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缴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的实际费用大约为23.21元/(月·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运费的支付意愿约为6.50元/(月·户)。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参照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收取垃圾费,难以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对垃圾收运服务的支付意愿是存在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和对自身健康程度评价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但仍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引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必然路径。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属于相对特殊的地区,常规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适用性差,效果不好。本文首先探讨乡村振兴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四川省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现状,最后针对四川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刘云  孟梅 《农业展望》2022,(11):135-14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移动支付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移动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有重要作用。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例,基于460户农村居民家庭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普通OLS回归模型分析移动支付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费用、居民家庭年收入、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收入稳定性对梁山县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了推动农村移动支付发展、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