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但使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而且也使农民的收入随之大幅度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受这一因素的影响,“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等现象在各个村镇越来越普遍,并且这种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村宅基地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之一,它的大量闲置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和治理。基于此点,本文就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2.
3.
从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角度,阐述农村宅基地利用存在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实现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点是城乡建设用地中重要的用地类型。农村居民点利用水平对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影响很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内涵、现状与意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评价指标与方法;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认为,应重视村庄层面和农户层面的农村居民点利用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农村居民点利用评价模型、驱动力模型、行为决策模型等,建立基于实际行为主体的居民点利用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评价新源县农村宅基地生态集约指数,提出适宜新源县农村宅基地的生态宜居集约利用模式,为解决当前宅基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以新源县为研究区域,整理调查统计数据,侧重生态宜居指标,对新源县宅基地集约利用进行生态集约度综合评价.[结果]新源县综合生态宜居集约度为0.736 4,处于适度集约状态.[结论]新源县农村宅基地内部利用结构不太合理,空间布局较分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且投入水平较低;社会综合发展能力与宜居建设水平集约度一般;生态宜居的环境集约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7.
节约用地,即尽最大的可能性利用土地;集约用地,就是提高土地的日常使用效率。节约用地能提高企业的工作产能效率,集约用地能避免土地资源紧缺,提升整体利用效率。因此,要贯彻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思想。基于此,本文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合宁夏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典型调查成果,通过对宁夏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引导和控制居民点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结合宁夏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建设用地需求剧增与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成为制约山区县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农村居民点低效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对缓解建设用地需求,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涞水县为例,通过分析山区县农村居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导致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城镇建设用地和村庄用地双增的现象,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对实现宅基地资产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从分析宅基地现状出发,探析当前的流转制度对现实的制约,提出以"宅基地上市"模式为总思路,辅之以法律依托、流转变迁路径和充实退出机制推动当前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是城镇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应切实围绕现有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道路。本文针对节约集约利用意义,提出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固原市区面貌变化很大,通过典型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了各类土地的结构现状和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固原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宁夏城乡统筹用地规模预测》,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用地规模将扩大1倍以上,为此提出了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5大指标体系和促进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4条保障措施,促进固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供固原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改革已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中央已将农民对宅基地的有偿退出纳入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路径依然非常漫长,需要深入探索。本研究在对南京市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南京市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政策和实践,分析了南京市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存在的困难,为建立闲置农宅退出机制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宅基地对村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存在旧宅基地被闲置、一户多宅空心村等资源浪费现象.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出现的多种不合理利用宅基地的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使农民可以合理利用自家宅基地并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