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民生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城市环卫工人作为对美丽城市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值得全社会关注。于2014年1月在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对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生存状况、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抽样调查,具体分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改善他们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其主要分布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为珠三角城乡经济发展有历史贡献,却因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沦为具有"双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区域性问题。城市问题俨然已逐步上升为事关城市区域联动发展的系统性议题,城乡流动、城乡排斥、城乡融合、城市包容等诸多议题愈来愈被纳入城市管理研究之中。代耕农问题的产生,在本质上与城市化有着密切关联,代耕农贬抑的社会情绪反过来对于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又有着巨大不良影响,代耕农问题也是城市问题。从代耕农与城市互动视角,探讨代耕农社会情绪的产生逻辑,分析代耕农社会情绪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代耕农社会情绪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3.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并随时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工作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关注者,能够以其专业技能、专业方法介入代耕农问题,一方面,从优势视角帮助代耕农发挥自身潜能,使其能够"自助",缓解甚至解决代耕农的各种生存、转业困境;另一方面,以中介者、资源联系者等角色去协调社会关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有效干预方式,最终达致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成社会公正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针对如今严峻的城市内涝现象,对城市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城市内涝的原因不仅仅是设计的问题,更是观念的问题,多年的生态文明意识等社会道德的缺失,导致城市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分离,造成了今天的一系列问题。文章还介绍了"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生态设计概念,并深入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村庄被合并,为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关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的重视程度,合理地帮助农民工规避就业风险,转变其收入结构,引导其参与到创造城市经济并分享城市发展的现代生活中来,让农民工在城镇化的新环境下获取实用的生存与发展技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态绿化不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衡量标准,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人类、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该文以榆林市城市建设为例,从城市生态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两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一、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动力,城市的血液。水之宝贵,在于其储量有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问题,水的社会循环的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其核心部分是给水与排水。  相似文献   

8.
以2015年中国综合性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地区农民工群体就业现状,发现其就业困境具有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职业流动频率高、职业流动层次低、就业正规程度低、岗位规范性差、岗位发展空间小等特征。就业困境造成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出现层次低、生存风险提升、社会隐形排斥加剧等问题。为缓解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困境,帮助通过其就业实现城市融入,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合同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目前"用工荒"的就业背景下,城市的用工环境和待遇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使得一些农业职业院校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将培训视角从为"三农"服务转向到为城市输送劳动力上,导致并引发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未来越来越彷徨,从而出现了"新知青"。本文以绍兴周边乡镇为调查目标,在对"新知青"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新知青"生存现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广东惠州“代耕农”群体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离乡不离土"且"耕者无其田",其发展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了。"代耕农"为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却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其生存状况与利益诉求值得社会各界关注。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中心,对珠三角"代耕农"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呈现其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雅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由此产生的负效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影响到农业生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保障功能日渐弱化等农村社会问题和城市社会保障能力受到考验、城市社会治安面临严峻挑战等城市社会问题。提出做好培训工作、鼓励回乡创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柔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体现了钱钟书对中国女性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城市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透析 ,她们以家庭为中心 ,忽视对社会问题与心灵世界的关注 ,在世俗生活中凝聚了全部心计与智慧 ,表现为务实的人生态度与实用哲学 ,本文从传统文化结构角度解释其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都市迅速扩大,大城市的生态问题已成为这些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全方位的,通过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生态不仅是为景色美观,更重要的是保证生存质量,因而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只有增加解决生态问题的内容,才能符合现代风景园林绿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团结类型不同,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的框架基本上直接"移植"到农村,造成农村低保制度瞄准偏误率高.以农村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为理论支撑,实地调研河南省北部A村"人情保"现象,结合A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具体分析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礼治社会、村民的社会、关系取向性对确定低保对象的影响.同时探究其深层原因,发现"人情保"的源问题,提出弱化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对村民行动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了青春和汗水。但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农民工的思想意识、职业技能等,由于自身的各方面原因及社会的机制问题,多数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发展脱节,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就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不得不返回农村。这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相背离的,不符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发展目标。所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开展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农民工的培训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中国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渐成熟,具备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使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比较落后,有些贫困地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想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只有实施生态扶贫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贫困是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一大热点问题,城市低保对象又是城市贫困的特殊群体。本文从物质、经济、社会生活、心理、社会支持等五个层面分析了城市低保对象生存困境的表现。从个人、家庭、社会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37-239
自"幸福感"这一名词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人民的生活是否具有幸福感,中国于2007年开展评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从城市幸福感研究的意义出发,这种推选活动将国民幸福总值作为新指标,用以权衡城市、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不论是发达城市还是发展中城市,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就能够给市民带来幸福。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冲破以经济指标评价城市成长的传统模式,将重心放置于市民的生活满意度等生存状况和人际和谐水平,让城市决策者更关注普遍市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