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年稻秸还田易对小麦产生化感作用,为探索能减缓化感负效应并适宜小麦生长的秸秆还田方式和秸秆还田量,试验以宁麦13为材料,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4. 5、9、18 t/hm~2)、不同还田方式(混施和表施处理)及覆盖稻秸后模拟降水(秸秆淋洗)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但差异不显著(P> 0. 05)。表施秸秆淋洗处理,小麦分蘖受到显著抑制(P <0. 05);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混施处理比表施处理对小麦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强;较表施处理,中高量混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POD活性(P <0. 05);淋洗显著降低了小麦脯氨酸含量(P <0. 05)。综上,表施适宜的秸秆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草秸秆全量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后的腐烂程度与气温和田间温度呈正相关,随着气温升高,田间温度升高,稻草腐烂进度加快,稻草还田栽培小麦比未还田次生根数和有效分蘖数不断增加,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分别增加757.5kg/hm2和709.5kg/hm2。  相似文献   

3.
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问题直接关系到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维护、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生产安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研究设深旋还田、浅旋还田、留高茬还田、覆盖还田4种方式进行稻秸还田方式和不同稻秸还田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稻秸还田量水平下,有效积温和光照时数表现为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不同稻秸还田方式相互比较,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均表现为深旋还田>浅旋还田>覆盖还田>留高茬还田。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各生育阶段的群众干物质积累量除拔节期至孕穗期外,表现为深旋还田>浅旋还田>覆盖还田>留高茬还田。  相似文献   

4.
唐瑞森 《农家致富》2013,(18):46-46
稻秸秆全量还田是用加装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以后,再用与大中型拖拉机相配套的高性能秸秆还田埋茬耕整机一次性完成作业,实现农业生物技术与农机工程和农艺措施配套相结合的一项综合  相似文献   

5.
该文简要介绍了稻秸全量还田小麦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的思路、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稻秸全量还田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措施和分析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上海市秸秆还田工作,研究了3种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方式对2种种植方式的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不管是哪种作业方式,对机插稻苗体生长基本没有影响,但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特别有利于增加每穗粒数;还田作业方式对机直播苗体生长影响较大,特别不利于出苗以及分蘖生长,最终影响到有效穗数,有明显的减产作用;3种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作业方式中,后茬水稻无论是机插还是机直播,均以联合作业方式产量最高,有利于后茬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中的贡献大小。[方法]共设7个试验处理,研究在稻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施肥和不同运筹施肥比例对小麦的茎孽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的小麦基本苗差别不大,返青苗、高峰苗和有效穗数均明显高于对照;各处理的小麦株高、穗长和穗数均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增产率为76.8%~146.5%。[结论]总氮量为300 kg/hm~2,基肥占60%,不施分蘖肥或少施分蘖肥,穗肥占40%为最优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8.
不同稻作方式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区试验、示范表明:(1)在太湖地区,实施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进行旱撒播和旱条播是可行的,且对水稻有增产效果;(2)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能力,本试验条件下实施秸秆全量还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低12%,总孔隙度增5.73%;(3)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旱直播水稻的关键技术环节要抓好切碎还田、适期早播、适量匀播、间歇灌溉和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对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对小麦出苗分蘖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5cm以上深耕翻埋秸秆的处理效果最好,播种后不旋耕直接开沟覆泥对提高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较为有利,增穗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完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技术,探讨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的适宜用量和水浆管理技术。结果表明,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纯氮)的适宜用量为18kg/667m2,在纯氮用量14~18kg/667m2范围内,水稻产量、穗数、实粒数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千粒重基本一致。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要重视干耕晒垡,可在栽秧后10~15d内排水露田1~2d,以改善耕层通气状况,促进水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稻茬小麦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小麦适宜施氮量的问题特开展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成穗数、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延长或增加;成穗率最高的为N14处理,其次为N16、N18; N16、N18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由此可以看出,从高效生产出发,适宜的氮肥处理为N14,其次为N16、N18;从稳产角度出发,适宜的氮肥处理为N14。因此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综合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角度出发,小麦亩总施氮量为14 kg最佳。  相似文献   

12.
探索适合寿县瓦东地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茬稻种植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效是基层农技人员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作用,总结其技术规程,并从耕前处理、整理移栽、苗期防草、排水烤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麦茬稻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苗期低温胁迫下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对小麦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的抗寒性生理机制及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扬麦13为试验材料,设稻秸不还田(CK)、均匀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和翻耕还田5种还田方式,以低温培养箱进行-3、-6和-9℃3种低温处理,低温胁迫结束后5d调查各处理的冻害情况,并取样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小麦植株由叶尖萎蔫变黄的2、3级冻害加重至叶片全枯的4级冻害,甚至出现大部分分蘖冻死的5级冻害.小麦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低温胁迫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细胞保护物质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同一低温胁迫下,与CK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冻害指数和叶片中MDA含量,降低了SOD活性,减少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但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下小麦的受冻程度和叶片生理指标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较高的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较低的MDA含量可减缓低温胁迫对小麦植株的危害.[结论]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有利于提高稻秸全量还田小麦的抗寒性,是较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进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综合表现以收割—机械秸秆粉碎—旋耕—上水—埋茬起浆的模式效果最好,其碎土系数和埋草覆盖率分别为87%、98%,漏插率、均匀度、伤秧率分别为4.8%、87.4%、3.5%,都达到机插秧相关质量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前茬稻秸秆采用不同还田方式、小麦采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前茬稻秸秆全量切碎匀抛还田条件下,对犁翻旋耕灭茬人工穴播、犁翻旋耕灭茬机械条播、板茬田机械条播3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犁翻旋耕灭茬后稻秸秆覆盖率最高,达83.35%。犁翻旋耕灭茬结合人工穴点播不仅成苗率高,对小麦苗体素质和最终产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同等基础条件及播种措施下,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基本苗12.8万/亩、成苗率92.7%;板茬田机条播基本苗12.5万/亩、成苗率61.9%,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提升30.8%。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高,理论产量提高99.1 kg/亩,实际产量提高85.0 kg/亩,差异显著。综合比较,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更有利于稻麦轮作区小麦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62-263
分析小麦秸秆还田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取大田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质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研究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小麦生育特性、抗寒能力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深翻再浅旋的耕作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出苗率、出苗均匀度、整齐度都有了显著提高,使得麦苗健壮,分蘖能力、抗逆能力增强,增产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防治小麦全蚀病的3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和2种新型药剂,对小麦种子进行播前拌种.检验其对小麦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苯醚甲环唑FS+YB-01WP,用量50 g+200g/亩,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0.91%;其次是12.5%全蚀净FS,用量20 g/亩,防治效果为52.08%,在小麦全蚀病发病区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稻茬秸秆还田量对麦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处理最终产量及穗粒结构、植株成穗率、次生根、生育进程、抗倒性、倒三张功能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稻茬秸秆还田量对麦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稻茬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均能促进小麦生长,从而提高小麦单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对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氮磷钾的不同配比施肥,对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找出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与施肥量互作对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平均较不还田处理减产99.0、271.5、370.5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获得全年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541.5 kg/hm~2,最高产量为18 698.7 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全年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613.5 kg/hm~2,最高产量为18 869.55 kg/hm~2。2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极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千粒重降低。秸秆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最高产量为8 614.5 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9 kg/hm~2,最高产量为8 455.5 kg/hm~2。3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百千克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较不还田减少0.05、0.06、0.06 kg,秸秆还田会导致氮、钾素当季利用率下降,磷素当季利用率提高。4最佳处理组合为N36P18K12,小麦、玉米及全年籽粒总产量平均分别为9 028.5、10 602.0、19 630.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