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湾区城市中的传统村落——珠海官塘村为例,以城市群高速发展建设为背景,探索传统村落的特色资源,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特色流失、文化和产业弱化的现状。通过分析湾区城市传统村落的发展机遇,基于城乡融合视角,在历史特色挖掘与精准保护、城乡融合规划、文化营造与历史传承、打造特色产业、活化与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湾区城市传统村落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增速,传统村落日渐衰落。山西省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密集,它们的保护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本文基于山西传统村落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模式的优缺点,进一步提出优化后的整体分区保护和主要界面分区保护模式,并以神北村为例进行优化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正在发生根本性巨变,本文旨在对传统村落的社会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洞悉传统村落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乡土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反映了乡土文化的特征。笔者以湖州荻港村的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布局、建筑形态、构筑体系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对古旧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的建造方式与处理手法等进行解析,归纳、抽取其地域乡土建筑特征,以期为地域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系统研究以及保护与更新太湖流域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村落因其人口的大量外流等原因,村落逐渐衰竭.但是村落的衰竭也成为撤乡建镇的基础,为小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村落衰竭中问题多多,但城市化过程中村落衰竭是不可避免并且也是有利有弊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传统村落的研究态势,从而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本文以CiteSpace 软件为工具,利用传统村落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①在“双核心”学者合作网络的推动下,研究成果数量增长愈发迅速; ②研究机构主要位于南方的师范院校和地理学研究机构,且机构之间合作网络联系不够紧密;③研究热点主要从物质层面的建筑、人居环境保护逐渐过渡到旅游开发、非遗保护以及乡村振兴等层面,研究范式也越来越多。最后,基于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未来传统村落研究可以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强调了研究学科的交叉性和系统性,并认为未来应重视传统村落活化、振兴、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247-248
传统村落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下,传统村落却日渐衰落,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基于地域文化,从文化基因角度出发,解析江南传统村落核心文化基因,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中的"根"。以湖州荻港传统村落为例,从崇文重教、水文化、桑蚕文化、渔稻文化、茶馆文化五个具有明显地域村落特征的文化因子出发,对其表现进行具体解析,为未来村落文化的传承开发,以及整体规划和开发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南省605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空间制图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ASS统计软件具体研究传统村落分布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具有大范围分散、小区域聚集的分布格局;海拔越高,留存的传统村落数目就越多,豫北太行山、王屋山,豫西小秦岭、伏牛山及豫南的大别山脚下传统村落的数量相较其他低海拔地区为多;人口密度似与传统村落分布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并不一定受人口多寡的制约;人均GDP水平和传统村落的分布关系不大;从交通水平来看,距离交通线路越近,能够搜索到的传统村落数目越少;对于靠近城镇的传统村落来说,不加限制的城镇化是威胁到它们保护的最大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保护河南省传统村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村落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类型,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情况",包括了"能持续使用土地的特殊手段",这就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遗产类型—村落文化景观。这种曾经广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社会文化遗产,自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本文就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及其面临的影响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城市为重心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转为城乡二元并重的全面发展时期,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领域,鄂西地区地形多样、生态敏感,有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特征,研究鄂西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鄂西大量的山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鄂西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逐渐丰富,但鲜有从宅基地产权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民居的聚集地,从宅基地产权关系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其应有之义。传统村落形成之初的单一土地产权关系已发生改变,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导致农民与集体的土地产权关系失衡,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口流失、建筑自破坏和他破坏等问题更加凸显。本文在对传统村落宅基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作出相关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要求,对强化传统村落集体所有权、保护责任与农民资格权绑定、释放使用权财产功能进行探究,以期在权利内部构建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不断蔓延使大量的失地农民从原有的村落搬迁到集中式的居住小区内,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意识的惯性和滞后性,农民往往还偏爱原来的生境。本研究选择与建筑相关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乔木,分别采取系统抽样法和分层系统抽样法获得10个传统村落样本和18个动迁小区样本,比较分析上海地区传统村落和动迁小区的树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村落的Fisher多样性指数α动迁小区,分别为6.34和7.50,但Alatalo均匀度指数高于后者,分别为0.60和0.58。动迁小区的多样性指数在区域上表现为递减趋势,即以外环线以内最大,外环线以外/郊环线以内其次,郊环线以外最小;以2000年代新建小区的多样性指数1990年代所建小区。各取优势种的前4种看,传统村落有水杉、柑橘、香樟和柿树,动迁小区有桂花、香樟、女贞和银杏,其中仅香樟相同。常落比以动迁小区较高,为3∶1,传统村落为2∶2,可见动迁小区比传统住区更多地应用常绿树种。  相似文献   

14.
广州3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征及村落外扩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 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原始的村落在逐渐消失,而一些传统村落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这在某程度上来讲,会对当地地域文化景观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在相关人员的设计工作中,一定要对传统村落的特征进行提取,这样才可以将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景观传承下去。本文则是就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为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空心村现象及负面影响越发凸显,很多传统村落也不能幸免。近年来研究空心村"病理"及"应对策略"的学者们比较活跃,相应成果不少,但针对传统村落空心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多。本文以皖南传统村落为背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形式,阐述了皖南传统村落空心化存在的问题,利用调研数据分析了皖南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成因,得到了传统村落空心化形成机理,并探寻了治理策略,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价值,江西婺源县传统村落是江西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婺源28座国家传统村落为例,重点探讨其类型和特征,本研究对传统村落的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村落经济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村落经济在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才得到真正发展。目前,湖南村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是:村落经济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落经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户以种植业为主;村落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村落经济发展越来越超出村落范围。发展湖南村落经济需要政府有所为,做好规划、引导、支持、保护等工作,各级政府应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基因的载体,其保护与发展既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重要部署和举措,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广泛的内在精神需求。珠海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其市场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对传统地域建筑及文化的侵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珠海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对珠海市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和梳理,摸清家底,剖析其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激活文化内在基因,然后针对各区各村落的特点进行“量体裁衣”,完善传统村落“活化”的政策指导,在充分保护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