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对文化生活有强烈的需求,获得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对政府或集体文化生活服务充满期待。以湖北省Q市为对象,从私性文化生活需求和公共文化生活需求两个维度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需求,并提出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需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169-17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众多的老人、孩子、妇女留守农村,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又一"弱势群体"——留守人群。打工人群在城市较高的工资收入的反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留守人员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留守人员的文化生活现状并不乐观,仍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阶段,对农村留守人群的文化生活的研究寥寥无几,本项目致力于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群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相关部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改善留守人群的文化生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生理和心理压力,她们更需要丰富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来缓解压力、排解孤独情绪.这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农村留守妇女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多管齐下,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留守妇女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造成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由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新的群体。她们在政治生活、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从以前次要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要地位。角色地位的转变给留守妇女带来了生活、精神的巨大压力。针对留守妇女存在诸如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问题,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生活的帮助和扶持,加强农村社区安全建设,排遣其生活压力,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其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对金华农民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精神世界空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对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十分特殊,她们未能随丈夫进城务工,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生活也比较单调,朋友圈社交是个很好的分享途径,且十分具有特点。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戈夫曼拟剧论""马斯洛需求"理论,调研农村留守妇女的朋友圈动态,多角度探寻这动态发布背后的成因,有利于大众进一步认知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探讨提升生活质量的对策,对河北省200多个村的388名留守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客观条件、对留守的认知、家庭状况和生产任务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均偏低,其中,文化程度高的生活满意度相应较高;留守妇女中照顾老人的负担非常沉重,大部分(76%)妇女至少需要照顾2位老人,其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住房宽敞和够住的妇女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住房拥挤的妇女;家庭月收入高于1 000元的妇女满意度显著高于低收入的妇女;交通状况满意度最高的是水泥路与柏油路;对休闲健身设施的要求不高;联合家庭中的留守妇女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核心家庭;自愿留守、经常与丈夫联系、很少与丈夫吵架、与公婆关系很好的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较高.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促使城市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大,许多农村劳动力正大量向城市转移,其中以男性为主,必然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妇女.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帮助到农村留守妇女.  相似文献   

9.
浙江农村地区系列文化礼堂参与式传播和文化实践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表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个新兴乡村传播基础设施综合体,建构了农村新型的公共空间,其文化实践采用了地方化和乡愁表达等策略,促进了"集体"的想象,重塑了乡村公共生活。国家、地方、市场、社会组织、个体等多种符号交织和渗透于农村文化礼堂参与式传播和文化实践中。农村文化礼堂参与式传播和文化实践,使村民更好地掌握了文化生产的技能,提升了自我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塑和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所作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是战略实施的关键,通过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结合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的机遇,有针对性的从五个方面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措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推动产业兴旺;农村公共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生态宜居;农村公共文化习俗建设,和谐乡风文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农村治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建设,充实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山区留守妇女已摆脱了贫穷的困扰,却依然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之中,她们精神生活不仅贫乏,且层次较低。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对这一群体精神生活的忽视,也有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基层文化建设内容和留守妇女对文化的需求之间的不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75-177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地区的男性劳动力迁徙到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孤独感、不安全感、抑郁与焦虑三个常见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受夫妻关系状态变化、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三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孙慧明 《现代农业》2012,(10):93-94
截止到2011年底,河南省留守妇女达150万,占农村已婚妇女总数的30%。留守妇女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乡风文明的建设者,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头羊,村务管理的主力军。"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加重,文化生活缺乏,致富能力弱,夫妻交流少,民主管理意识不强,维权意识有待提高。解决留守妇女需要党和政府高度关怀和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帮扶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黄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90-16292
城市本位的城乡统筹加速了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嬗变,并招致了诸多负面问题,如引发了农民文化生活消费主义、剥夺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乡土性、加速了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式微等。但城市不应该完全退出农村文化生活的建构领域,其前提是重视农民和农村的需要。农村文化生活形态重塑的内部动力主要在于农民活力的激发,要植根于农村文化传统,通过小渠道教育,依靠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积极分子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大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口中的留守妇女便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绝对主力军。近年来,这一群体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根据对山东省某村的走访调查,在分析这一现象成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全国形势,提出一些对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妇女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致富.致使农村剩下数量庞大的留守群体(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据尤溪县初步调查估算,全县农村“三留”人员数量达5、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3%。其中卜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1.2万人.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大约在3万左右,留守妇女的数量也有0.9万人左右。留守群体中大部分存在着不懂科技、生产技能缺乏、生活艰辛等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结构逐步开始变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等方面的原因,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出现。从农村层面来讲,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都与农村留守妇女有关,甚至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就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的设想做论述,旨在分析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建构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帮扶机制的主要途径有:明确帮扶主体,搭建帮扶平台;完善帮扶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形成帮扶合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帮扶主要举措为:建立互助组织,减轻劳动负担;丰富文化生活,排解孤独寂寞;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实施心理辅导,舒缓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安定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理论、交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分析通渭县第三铺乡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患病就医,经济状况和精神文化生活四方面内容。以此为依据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