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玉芹 《现代农业》2010,(12):140-141
民主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汇聚民众的旗帜,在建国时期永不懈怠的追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是其中的根本内容。民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基层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分析了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推进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家科技》2014,(10):20-2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治文明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民主政治与法治政治的有机统一体。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和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使民主法治化,法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部署。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建设与我国政党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本文拟从分析政治文明与我国政党制度的紧密联系入手,论证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为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2009年12月7日,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召开了法治县创建动员会,率先启动了法治县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景乾坤 《甘肃农业》2005,(11):147-148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起着构筑和造就社会主义政治主体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和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关系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引导和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为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2009年12月7日,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召开了法治县创建动员会,率先启动了法治县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法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中国的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而法治社会则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作为规则之治,法治能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矛盾和冲突,在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必要路径,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层基础、打通法治中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法治中国实施以来,相关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县域社会法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法治意识不强,其中包括公权力行使者和公民个人对法治建设认识不足,以及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对此,必须在提高法治意识和保障法律服务供给上做文章,为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贡献法治效能。  相似文献   

12.
<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这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事业,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法律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法律服务业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一是法律服务业务量急剧增加;二是法律服务队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前提:领导重视、抓好落实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加强行政执法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其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法治现代化的标准在于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这种相对分离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并不矛盾,法治现代化是以"道德和法律的相对分离"为起点,最终回归到道德和法律的有机统一。国家法治现代化基于公民的普遍信任之上,唯有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才能推动法治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才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与政策治理相比,法治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注定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运用法治能较好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良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着特殊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在组织建设、执法水平、法治理念及服务供给等方面亟须健全和完善。近年来,J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理论指导,在城乡社区治理领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治路径与模式,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建设新型组织;搭建标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法律服务;发挥基层主导,落实法治保障”等创新做法,对于统筹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空间载体。然而,新时代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目前仍存在着村民对法治权威的确信度不高,法治与自治、德治融合困难以及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疲滞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之于乡村法治化建设的效用,培育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群众基础,构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路径,推动形成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正3月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意见》强调,法治乡村建设要着力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观念中的国家认同,包括主体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认同,也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之一。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价值观缺乏、国家意识薄弱和法治作用认识片面等问题,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寻求国家认同与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在关联。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国家意识渗透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基层治理模式是"中国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如今农村基层"半熟人社会"的特点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党建引领"三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对于提高基层治理成效、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获得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