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毕节市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提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这个理念,是切合毕节市客观实际的。本文就毕节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化的意义、依据、区划目标、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毕节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政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下的山地小城镇经济支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34-6836,6839
分析了重庆市山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山地生态旅游服务型、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型、立体生态农业持续型、山地民俗民风文化型、历史文化名镇带动型等适合重庆市山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复合产业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农村贫困化现状以及移民安置容量进行分析,阐明了三峡库区农业手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同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提出了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构建及其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与贵州喀斯特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分析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结论: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实践经验、自然资源、政策支持与发展潜力方面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应从耕地资源利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改善和拓展生态农业模式等多层面综合促进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文将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水泊型和城郊型四类模式。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探讨每一种模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之间能量互换与循环。并通过对典型县市的生态模式运作分析,为江西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借鉴,推动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谈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工作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德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全市山地面积20.53万hm2,是浙江省林业生产重点县(市)。2004年底,建德市开展生态县建设,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县建设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结合自己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就建德市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杨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3-14,18
重庆市辖区内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6%以上,纯农业乡镇在全市农村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中国西部高原、山地、丘陵农业区域中很有代表性。重庆"两翼"地区的发展对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两翼"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翼"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对该地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反贫困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高原山地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山地高效农业正成为高原地区最大的发展特色。高原山地的山多平地少的地貌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山地高效农业就是以山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来加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虽然在高原山地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自然物种,但是其生态环境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本文就主要对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对山地高效农业的特点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元谋干热区退化山地复合生态农业模式3年的监测,分析总结了4种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对光能、水分、土地3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与单作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复合模式系统的总光能的利用率、总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都比单作系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多层次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系统的建立,更有利于光、水、土地自然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丘陵山区适宜发展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山地生态农业,文章就其循环原理、清洁高效、推广成效和前景以及搞好基础配套工程大力发展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一种丘陵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庐县位于浙西北部属中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825km2,中低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86.3%,山地资源非常丰富。利用低丘缓坡山地资源,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既符合我省提出的“生态立省,绿色浙江”的要求,也是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桐庐万强农庄有限公司,按照农业  相似文献   

12.
金银花开发利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银花以其顽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价值、水土保持价值、生态价值和观光旅游价值,成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退化较严重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首选种植作物。栽培金银花可以充分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山地丘陵地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在福建省9个地市及11个县市区现场调研,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模式,梳理归纳为:(1)丘陵山地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3)东南沿海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循环经济模式;(4)畜(禽)-生物垫料-有机肥(种植业)模式;(5)农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6)林下经济开发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7)水田高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8)沿海低湿地立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9)生态茶园循环经济模式;(10)生态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11)家庭休闲农场促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模式;(12)亚热带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为能促进这些模式在福建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立体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适宜在山区地区发展推广。云南省的山地面积达到了84%,属于典型的多山地区,在这种独特的"立体气候"下形成了独特的"立体农业"。基于此,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探讨适宜该地区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种植技术,以期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循环经济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南平大横高新农业生态园区建立农牧结合和节水灌溉的示范点,通过猪场污染治理,解决山地果园的用肥、用水问题,促进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沼气建设"一池三改"项目的实施概况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生活用燃料结构也不断改变。沼气作为一种廉价的洁净能源,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长汀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由于长期以来缺煤少电,农村生产生活能源主要来源于山地的林草,因此,山地植被  相似文献   

17.
毕节市农业板块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274-275
概述了贵州省毕节市农业板块经济建设的发展背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农业板块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板块经济的思路,为毕节市推动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桂西资源富集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特点,为各分区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区划指标体系,使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以县为基本单元,将桂西资源富集区划分为5个生态农业区.区划结果表明,中部和南部河谷丘陵区种植业产值比较高,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生态农业初具规模;而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山地丘陵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粮食作物的种植占主导地位,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南阳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生物生存。二是平原、丘陵、山地均有,非耕地利用潜力较大,水利资源丰富,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三是人多地少,农民历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集约化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四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湖南省近10年(1994~2003年)在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编制全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评价标准的同时,按山区、丘陵、平湖、城郊和工矿5大生态经济类型区设置生态农业试点县市,进行大规模的县域生态农业建设与示范,建立了山地“林-药-果”、丘陵“草-粮-牧”、岗地“果-粮-猪”等7种不同区域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并系统地分析其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及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步骤和原理;针对全省水土流失、化肥农药及“三废”污染等因素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问题,全面展开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经济绿肥开发、稻草易地还土、有机专用配方肥研制、农药有害残留物控制降解、退化农业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实用技术攻关,均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近10年的生态农业建设与示范,5个试点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累计推广应用了326.7万hm2、新增产值50.9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