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以水为纽带构成一个完整的山地——绿洲——荒漠水循环系统,系统内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人类经济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影响到内陆水文状态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要考虑系统的相互联系,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和高效利用;强化科学管理和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评价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该地区水资源天然分布的主要缺陷是水量相对较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难度大,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提出了应采取深入研究不的循环转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实行水资源的多维调控,建立节水型社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布局,以及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等对策与措施,以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要持纽开发与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从这一地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出发,以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并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探讨了地下水生态价值的定义,分析了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驱动力,建立了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生态价值理论,而且对这一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并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绩效评价是水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基于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原则目标的分析,提出了适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此,运用相对变化指数法和加权综合指数法对甘州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为促进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水资源管理,重要的是实现区域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期甘州区水资源管理绩效呈现经济效益和用水、管水的社会公平性显著提高,环境可持续性总体呈逆向变化,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不显著的特点;表明评价期研究区水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注重经济用水而忽视环境用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可视化技术在咸阳市水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现代数据库可视化管理技术,对长期以来咸阳市的水质、水量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提出了咸阳市水资源管理可视化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设计方案,建立了咸阳市水资源可视化管理系统,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管理手段,为技术人员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水资源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和快速化。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生态的概念的提出 ,拓展了水资源研究的内涵 ,代表着今后水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如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本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 ,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 ,探讨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 2 0 0 0年、2 0 1 0年、2 0 2 0年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方案 ,并从 4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 ,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的理论研究 ,而且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榆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榆林地区水资源现状、潜力、发展趋势,探讨了开发途径和对策,提出水资源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农田灌溉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把水资源的监察作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使水资源得到科学地保护与持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资源承载力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其平衡与否关系到地区总体规划能否完成。能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承载力,使水资源持续利用,是达到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关键。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选取了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实际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灌溉率、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生态用水率等8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素,综合评价了伊犁河流域现状和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目前伊犁河流域水资源已达一定规模,但其开发的潜力还比较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其水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最后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不适当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导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极不合理,“上游防洪、下游抗旱”,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在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实现途径的基础上,着重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公众参与和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提高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能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水资源可再生性出发,在构造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用水优先的水资源开发阈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即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3个层次及单位面积水资源量等14个评价指标的水资源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并利用均方差决策方法,对黄河流域16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了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指出水是制约西部特别是西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要保证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要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着手 ,注重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陈莹  赵勇  刘昌明 《干旱区研究》2004,21(2):125-129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对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考虑到区域或流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状 ,借鉴国际上先进节水水平标准和国内用水部门节水水平 ,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 ,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以及正确评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区域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乌鲁木齐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和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铜川新区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缺水地区建设生态城市 ,关键是水的问题 ,做好水环境管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保证。本文介绍了基于 GIS的铜川新区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简称 TNWEMDSS)的研制过程 ,系统的基本结构、硬件环境、系统数据以及系统软件 ,分析了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对其它新兴城市的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制约因素之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具有战略意义。乌兰察布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严重紧缺,水源问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对全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在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搞好水利规划, 优先发展水利产业; 合理布局水利工程,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效益为中心的水利经营管理机制, 推广节水技术, 合理利用水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光伏水泵提水灌溉修复草场的水资源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能光伏水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其能否大规模推广用于草场灌溉和生态修复,资源和环保领域争议极大,争论的焦点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相关的技术经济问题。文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青海湖太阳能提水灌溉试验区的研究成果,从水资源的视角提出了太阳能光伏水泵提水灌溉修复草场的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地表水供水距离、微喷灌水质和地表坡度五个方面的要求。相关成果可以为太阳能提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域遴选和技术经济评价提供技术参考,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冷凉,种植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业生产不仅要考虑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考虑其水分消耗数量。作物的热能产值反映了其综合生产能力。文中采用能值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对该地区三年主要作物的热能产值、耗水量及其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主要作物的热能值大小依次为:向日葵>玉米>马铃薯>草玉米>草谷子>草莜麦>油菜>莜麦>小麦>胡麻>箭筈碗豆>山黧豆。考虑到热能值、生物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生产能力,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首先应考虑马铃薯的种植,其次是向日葵,然后是饲草和杂粮。优化作物布局,可以获得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能够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兰州秦王川盆地生存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兰州秦王川盆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基础、环境稳定程度、区域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其生存能力 ,籍此推测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性。总体上 ,该地区的资源贫瘠 ,且限制性强 ,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 ,区域环境稳定性差 ,对人类活动的反映敏感 ,易受破坏 ,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但相对于周边地区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five "-stans": Uzbekistan, Kyrgyzstan, Turkmenistan, Tajikistan and Kazakhstan. In recent times,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shrinkage of the Aral Sea, widespread desertification, soil salinization, biodiversity loss, frequent sand storms, and many other ec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is a review article based upon the colle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oll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sia in the past 30 years. Most recent studies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 in Central Asia is occurring fast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This warming trend will not only result in a higher evaporation in the basin oases, but also to a significant retreat of glacier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Water is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Central Asia.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ver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 have caused severe water supply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affecting region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30 years. The widespread and significant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1990 s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variability and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region. There has been a positive trend of trans-border cooperation among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has grown and research projects have been initiated to provide water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Central Asia. However, the agreements that have been reached might not be able to deliver practical action in time to prevent severe ecological disasters. Water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hydrographic borders and ministries should be able to make timely decisions without political intervention. Fully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 us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 in Central Asia. The ecological crisis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motivation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unified water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