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增加林木生长量,我们继1984年对1965年栽植的人工长白落叶松施肥试验后,1985年又在其它类型土壤上做了相类似的施肥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区的自然情况试验地设在临江林业局芒河林场。土壤为玄武岩台地白浆土,海拔850m,北坡5度年平均温度2.8℃,无霜期110天左右,是1965年栽植的长白落叶松,林木疏密基本均匀,保留密度每公顷为1000株左右,平均胸径为12.2cm。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对人工落叶松林木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人工落叶松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强度的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给合理间伐落叶松人工林提供技术依据,我局近几年来利用固定样地进行了逐年观察。现将其结果整理如下; 调查地点与方法人工落叶松间伐试验地,位于东沟林场洋沟子经营区,77林班东山脚下,西北坡向,坡度平缓。1965年春季造林,面积约八公顷左右,密度为6600株/公顷,保存率在90%以上。1974年曾进行过一次抚育间伐。1979年局设计队在该地选择4.94公顷作为试验地。为了长期观察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因子、不同的间伐强度划分了两个小班,每个小班内设0.1公顷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根系是林木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树木根系的数量、组成和分布,对于全面了解林木的生长发育规律,进一步探索林木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确定相应的丰产技术措施。但是由于根系的研究既繁重又费工。因此使得对于根系的研究成为森林生物生产力研究中薄弱环节之一。基于上述原因,我场对于落叶松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把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分述如下。一、试验地概况根系调查试验地设在我场跃进营林施业区40林班32小班。该林分是1957年用二年苗营造的长白落叶松纯林,初植密度为6600株/公顷,林龄为24年,平均树高为14.5米,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人工更新密度是营造落叶松人工林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合理地选择人工更新密度不仅直接影响人工更新效果,而且还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为了探索落叶松人工更新最适密度,于一九七一年春季进行了落叶松人工更新密度试验工作。现将试验结果初步总结如下。一、试验设计试验地位于我局新兴林场81林班。原系阔叶红松林,一九七○年十一月份采伐,伐后进行了火烧清理。地势平缓,西坡,土壤为暗棕壤,土层较薄,平均20公分,土壤肥力中等。试  相似文献   

6.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地设在苇河林业局青山林木种子园母树区,其树种以红松、沙松、樟子松、紫杉、水曲柳、落叶松为主,试验地面积为16hm2(即16个母树区),铗日捕获率均在15%以上。 在试验地内进行人工设立猛禽栖息支架招引猛禽和人工堆石堆(均在4月初)招引蛇类两种试验,每种方法各占地 8 hm2(即 8个母树区),同时以不做任何防治区为对照样地。 人工设立猛禽栖息支架 在植株低矮的母树区内用带有2或3叉支杆两根,上绑长3~4m的横杆一根,绳捆后插入土中埋实,高度 4 m以上,按每付支架控制 0.5 hm2…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实验目的我县于1956年开始进行大面积人工造林,到1978年已有7,818公顷兴安落叶松郁闭成林。但这些落叶松林均系单层纯林,因此弊病很多。自1968年以来,相继5次发生了卷叶蛾,舞毒蛾和松毛虫大面积为害,严重地影响了林木生长。加之1975-1977年连续3年的气候干旱,造成了已成林的落叶松林木大量死亡。为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适应性强,是黑龙江省东部山区主要造林树种。一面坡林场从1956年建场以来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人工林,现有数万亩已经郁闭成林,并于1972年开始间伐利用。由于立地条件不同,林木生长发育和林地生产力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9.
林木结实受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对落叶松母树的树干进行环割,能调节养分,促进早期开花结实,为此我们在1979~82年进行了环割试验,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区设在国营开原县南城子林场落叶松母树林,地处寇河水库迎水面,坡度16°左右,坡向北,黄沙壤土。母树林未发生过病虫等灾害,树种和长势基本上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1985年5月我们在辽源市人工落叶松林中应用百菌清、灭幼脲Ⅲ号对落叶松鞘蛾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地林龄15年,平均树高4.6米,平均胸径4.5厘米,总面积200亩。近几年鞘蛾发生较重,有虫株率100%,平均20厘米的标准株有幼虫5.15头。防治是在5月11—12日进  相似文献   

11.
董财先  吕嘉民 《林业科技》1994,19(6):9-10,5
两种人工混交林试验效果的分析董财先,朱桂华,吕嘉民,叶木桐,董志华(松花江林业管理局)(亚布力林业局)营造人工混交林是长期提倡的造林方式,虎峰实验林场1963年春季营造了人工混交林试验地,即红松水曲柳、红松落叶松混交林。前期营造的各类混交林面积皆为0...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辽宁、吉林两省人工落叶松林内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被害林木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导致林木死亡,严重威胁着人工落叶松林的成长。这种落叶病于1945年开始在我省发生,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并有迅速蔓延,危害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迫切要求加以解决。因此,由1958年开始,我场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合作,通过调查与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落叶病的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并找出防治的初步办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基地建始县,对低产林采伐迹地采用清杂整地,营造日本落叶松、山地杨纯林和两者混交林,对各试验地的林木采取抚育除草、施肥等措施。其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及山地杨混交林10年生的林木平均胸径分别比日本落叶松、山地杨纯林大13.6%、16.1%,平均树高分别大31.6%、21.4%、平均树冠分别大11.8%、14.9%,每公顷蓄积量平均分别多52.8%、73.7%。土壤肥力测定分析:日本落叶松山地杨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N、P、K平均比日本落叶松、山地杨纯林的土壤分别大33.7%、23.9%;27.4%、26.0%;36.0%、40.9%。因此营建日本落叶松与山地杨纯林是较为经济、而生态效果更佳的低产林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人工落叶松透光抚育是培育森林资源,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的主要措施。人工透光抚育,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也是提供中间木质产品,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人工落叶松林间伐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人工落叶松林13年的间伐试验结果,探讨了间伐对林分直径、森林收获量、产值、成熟龄和立地环境的影响。一、试验概况 (一)试验地试验地位于吉林省寒葱岭林场东山。该地区年均温为2.6℃,年均降水量为621mm,平均无霜期为110—115天。土壤为山地暗棕壤。 1958年春在撩荒地上栽植2年生落叶松苗,初植密度为6660株/ha。1965年进行过一次生产性间伐。1971年冬设置10块间伐效益试验区。其面积除6、7号区为0.05ha外,其余均为0.10ha。试验区概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影响兴安落叶松结实的因子,提出人工经营措施,以促进林木结实,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满足生态建设良种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进行苗木分级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日本落叶松Ⅰ级苗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好,能促进林分快速郁闭,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选择Ⅰ级苗造林10a后,保存率仍能达到93.6%,比混合苗造林保存率提高19.5%,树高生长量提高30.3%、胸径生长量提高50%,林木质量优异,林木分化不明显。日本落叶松苗木分级造林是今后人工更新应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落叶松种和种源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日本落叶松具有生长快,抗性强的特点,可做为我省中、高山造林树种推广。在种源研究的同时,我们根据我省山区特点,进行了部分对比试验。试验地设置在湘中安化芙蓉山林场,海拔1100米。试验的主要内容为:苗期对光照的要求;育苗地的坡位选择;不同苗龄苗木造林效果;不同抚育方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设计按不同要求设置2—3个重复。日本落叶松与其它对照种苗期对光照要求差异很大。华北、长白、欧洲落叶松  相似文献   

19.
以11年生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优良无性系造林密度试验林连续10 a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造林密度对落叶松无性系林分结构的影响,为人工落叶松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11年生期间,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的胸径、单株材积和树高在中等密度B下林木个体间分化加剧,树高在高密度C下林木个体间分化最低,造林初期胸径、单株材积在高密度C下林木个体间分化最低,随林龄增大在低密度A下最低。落叶松无性系在中等及以上径级株数率随密度减小而增大,而在较小径阶株数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的分布规律,密度A、B林分直径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在3种密度处理中,最大树高株数率高度级均为14 m,在中等偏上(14 m)高度级密度A林分树高株数率最大,在中等偏下(12 m)高度级密度B、C林分树高株数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1 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地选在大兴安岭地区十八站林业局,其林分以兴安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主,曾遭受过多次落叶松毛虫的危害。试验地面积为13-3hm2,均为落叶松毛虫多发地带。在试验地内设100m×100m的样方6个,用人工移植的方法将森林红褐蚁巢移入样方内分堆散放,每公顷不少于300堆。移入时间为春末,以后随时观测记录。2 试验结果表中数据是1990和1991年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毛虫大发生时的情况,对照样地(无蚁林)全部进行过化学防治和人工防治。3 结论与分析3-1 蚁巢数开始时密度较小,扩散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