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黑缘红瓢虫对几种常见林果健康无虫植株、桃粉大尾蚜和朝鲜球坚蚧虫体自身与分泌物,及植物与蚜虫复合体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健康无虫的桃树、樱桃李、毛白杨和油松,不产生招引黑缘红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桃粉大尾蚜和朝鲜球坚蚧虫体自身与分泌物对黑缘红瓢虫搜索行为亦无显著影响;当寄主植物受到两种害虫为害后,桃树和樱桃李能释放招引黑缘红瓢虫的挥发性物质,而毛白杨和松树在受到蚜虫为害后所释放的挥发物对黑缘红瓢虫无招引作用。结果表明,受害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在黑缘红瓢虫搜索猎物中具有重要作用。经长时间不同食物源喂养黑缘红瓢虫,并不影响其搜索行为。  相似文献   

2.
桃球坚蚧发生为害及其与黑缘红瓢虫发生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珍 《植物保护》1996,22(5):26-27
桃球坚蚧是桃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豫北地区1a发生1代,以2龄若虫越夏越冬。主要天敌为黑缘红瓢虫,平均日捕食成虫8.58头,幼虫6.47头,能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是朝鲜球坚蜡蚧(Didesmococus koreanus Borchs)等的天敌。在冀南平原一年一代,以成虫主要集居于桃树向阳面的主侧枝背后越冬;翌年2月下旬出蛰活动,取食、交尾。2月底开始产卵,3月上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历期约15天。卵产于朝鲜球坚蜡蚧空壳或桃树裂皮缝内。卵多单粒散产,亦有十几粒并排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佳木斯地区园林绿化树种杏树主要虫害杏毛球坚蚧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进行采样调查,初步掌握杏毛球坚蚧的发生特点,结合其天敌昆虫黑缘红瓢虫的生物防治情况,提出针对防治杏毛球坚蚧的具体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杏毛球坚蚧这种杏树重要害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多异瓢虫对豆无网长管蚜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多异瓢虫成虫,各龄幼虫对豆无网长管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豆无网长管蚜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多异瓢虫成虫及各龄幼虫对豆无网长管蚜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多异瓢虫成虫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  相似文献   

6.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是浙江省东南地区油茶刺绵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的优势天敌昆虫,具有分布广、寿命长、繁殖力强、捕食能力大、种群数量稳定,与寄主发生时间相吻合等特点,抑制油茶刺绵蚧发生为害效果十分显著。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饲养:黑缘红瓢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群集3-20头于油茶枝叶上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vannes产卵期雌虫密度对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缘红瓢虫1-4龄幼虫发育历期与白蜡虫产卵期雌虫密度呈幂函数关系:Y=aX^-b,相关系数达极显著。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对白蜡虫被捕食率造成显著影响的因子主要有白蜡虫密度(X1)、黑缘红瓢虫3、4龄幼虫和成虫密度(X4、X5、X6)。白蜡虫产卵期雌虫、黑缘红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自身的交互作用均达显著水平,但这些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剔除不显著因子后的优化模型为:Y=0.7438-0.0625X1 0.0517X4 0.0708X5 0.0483X6-0.0817X^21-0.0392X^22-0.0257X^23-0.0392X^24-0.0392X^25-0.0392X^26。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对桃大尾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测定了异色瓢虫 2龄、4龄幼虫和成虫对桃大尾蚜捕食功能反应及自干扰作用 ,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式 ,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描述。异色瓢虫对桃大尾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模拟后的各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经X2 检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测定迭球螋(Forficula vicaria Semenov)成虫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 迭球螋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1959)型模型,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 Na=0.993 6 Nt/(1+0.004 1 Nt); 根据汪世泽等(1988)提出的 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 Na=a ?exp(- bNt -1 )拟合, 求得日均最大捕食量176.9头, 最佳寻找密度92头; 利用Holling(1959)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关系公式 E=a/(1+aThNt ), 结果表明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利用Hassell (1969)模型 E=QP-m 和 Beddington(1975)模型 E=aT/[1+btw(P-1)]对寻找效应与迭球螋成虫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 拟合方程分别为: E=0.631 8 P -1.369 3 和E =0.738 4/(2.266 8 P -1.266 8), Beddington模型更好地反映了寻找效应与迭球螋密度之间的关系; 寻找效应与迭球螋密度和棉蚜密度之间的关系用Beddington(1975)模型 E=a/[1+aThNa+btW(P-1)]进行描述, 拟合方程: E=0.738 4/(2.266 8 P+0.004 04 Na -1.266 8), 寻找效应随迭球螋密度和猎物棉蚜密度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成虫对槐豆木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测定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成虫对槐豆木虱[Cyamophila willieti(Wu)]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槐豆木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1959)型方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1.128 47Nt/(1+0.010 1Nt),经χ2适合性测验表明,圆盘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对猎物的捕食选择效应表明,在槐豆木虱和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之间,异色瓢虫更喜好槐豆木虱;异色瓢虫的捕食率与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关系,用Hassell(1969)等的模型拟合为E=0.577 668P-0.275;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1959)模型拟合为A=98.73P-0.705 3;在此基础上,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a•exp (-bN-1t)拟合,求得日均最大捕食量102.3头,最佳寻找密度61.1头。  相似文献   

11.
三种瓢虫对木虱成虫的捕食量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庞虹 《昆虫天敌》1991,13(4):186-188
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uculatus、红星盘瓢虫Phry(?)ocaria congener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成虫的捕食能力与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成虫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Na=(a′TN)/(1+a′TnN)。三种瓢虫成虫对柑桔木虱成虫功能反应的线性方程分别为1/Na=1.0735(1/N)+0.0105,1/Na=1.5909(1/N)=0.01119和1/Na=1.03431/N+0.007727。根据方程可得三种瓢虫成虫对柑桔木虱成虫一昼夜捕食量的上限分别为95.2头,89.4头和129.4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垫跗螋Chelisoches morio Fabricius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的控制能力,在室内观察垫跗螋成虫对红脉穗螟幼虫的捕食行为,研究了其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垫跗螋成虫对红脉穗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2-3龄和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是Na2~3=1.2377N/(1+0.1150N),Na4~5=1.1601N/(1+0.1599N)。垫跗螋1 d内最大的捕食量理论值分别是10.76头和7.26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多异长足瓢虫对枸杞蚜捕食作用的研究表明,多异长足瓢虫成虫对枸杞蚜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571N/(1 0.033 3N),其寻找效应随着构杞蚜若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多异长足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75.21p-0.5339,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asell-Vadey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863 6P-1.0515.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条件下日本方头甲对矢尖蚧捕食功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方头甲是矢尖蚧等多种盾蚧科昆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捕食效能,在室内条件下,定量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密度矢尖蚧1龄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并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方程分别拟合出不同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0%~90%、光照强度12000 lx、L:D=14:10时,最有利于日本方头甲成虫捕食.在此条件下,瞬间攻击率、最大捕食量、瞬间攻击率与平均处理时间的比值和最佳寻找密度均达最大,平均处理时间最短,功能反应圆盘模型为N_a=1.002N/(1+O.0001N).寻找效应在不同条件下均随着矢尖蚧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数学模型为E=1.002/(1+1.002 x0.0001N),Holling-Ⅲ型新模型为N_a=308.86e~(-95.18/n).在上述条件下,理论最大捕食量为308.86头,最佳寻找密度为95.18头.生产上控制矢尖蚧危害的释放比例应为益害比1∶95.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雪松长足大蚜Cinara cedri的捕食能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效应及环境温度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 II型,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能力强于幼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强,1~4龄幼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11.41、41.32、61.73、140.85、188.68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4龄若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758~0.9993,其中2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最大,成虫则下降趋势最小;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受到较强的种内干扰,在猎物密度和捕食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单头日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间关系符合模型A=58.8391x~(-0.3313);异色瓢虫的捕食受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在15~35℃范围内,其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量先增加后减少,25℃是异色瓢虫最适宜的捕食温度。表明异色瓢虫对雪松长足大蚜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尤其是成虫和高龄幼虫,但应用时还需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异色瓢虫是我国苜蓿重要的天敌昆虫,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是严重为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为探究异色瓢虫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潜力,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猎物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对两种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豌豆蚜2~3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最强,雌成虫次之,异色瓢虫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减少而逐渐降低。另外,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较弱。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猎物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以3种不同数量比例(豌豆蚜:蓟马=40:80头、60:60头、80:40头)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D)均大于1,表明4龄幼虫对豌豆蚜表现较强的正捕食偏好性;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无明显的捕食偏好。综上表明异色瓢虫对苜蓿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东亚小花蝽对四种害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饲养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棉蓟马成虫、烟粉虱4龄若虫、朱砂叶螨雌成螨和甘蓝蚜成虫的捕食作用、种内干扰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东亚小花蝽对棉蓟马的捕食量符合Na=1.0819Nt/(1+0.08485Nt),对朱砂叶螨的捕食量符合Na=2.704Nt/(1+0.1423Nt),对烟粉虱的捕食量符合Na=1.9641Nt/(1+0.2455Nt),对甘蓝蚜的捕食量符合Na=1.5912Nt/(1+0.1808Nt)。东亚小花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东亚小花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在这4种害虫中,小花蝽对朱砂叶螨的瞬间攻击率和最大捕食量均最大、处置时间最短,对棉蓟马的瞬间攻击率最小,对烟粉虱的最大捕食量最小、处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8.
核桃全斑蚜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核桃树上的新害虫,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核桃全斑蚜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和1龄幼虫; 4龄幼虫对核桃全斑蚜的瞬间攻击率最强,处理时间最短。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4龄幼虫寻找效应最强。即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三门峡市春季球坚蚧发生为害严重 ,削弱树势 ,影响春梢生长 ,秋季梨圆蚧发生为害严重 ,果面红斑累累 ,商品价值下降。1 球坚蚧 (朝鲜球坚蚧、日本球坚蚧 )、梨圆蚧的识别球坚蚧等 3种蚧壳虫的识别见表 1。2 防治方法介壳虫因有较厚的蜡质保护 ,难以防治 ,必须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 ,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一是 3月中旬 ,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之时 ,二是 5月中、下旬卵孵盛期 ,至二龄若虫固定分泌蜡质之前。1 )人工防治 :冬季剪除有虫枝条 ,或刷除越冬幼虫 ,或雌成虫产卵以前刮除虫体。2 )保护天敌 :梨圆蚧天敌有 50多种。捕食…  相似文献   

20.
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防治潜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防治效果潜能,本试验以芹菜为寄主植物,研究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功能反应和不同益害比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密度为40、80、120(头)时,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成增大趋势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当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为160、200、240(头)时瓢虫的捕食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取食量受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影响显著,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为1.1862,取食1头胡萝卜微管蚜所需时间(即处置时间Th)为0.004,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210.9头,瓢虫对蚜虫的搜索效应S=1+0.00474 N.益害比试验中得出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量符合二次回归方程,二次回归方程显示当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均为500时,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其捕食量成先增大后减少趋势,根据公式其最大捕食量为186.26,最佳益害比例为1∶83.本试验对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胡萝卜微管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期为无公害芹菜种植提供有效的生物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