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境内的培田村,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相似文献   

2.
传统内向型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空间形态,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体现。这种内向型空间形态与地理环境具有特殊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特有的空间特性,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着重分析客家土楼的地域特征以及其内向型空间的特点,并对照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现代建筑方案创作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从而促进现代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廖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8):262-263,27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分析闽西客家文化的内涵及闽西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总结了闽西客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而这用土夯筑成的楼,却能历千年风雨而不损,经沧桑巨变而不坏,其种种神  相似文献   

5.
王鹏  周哲  蒋玉川  张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5-12397
以成都市龙泉驿洛带古镇为例,从其地理区位概况、历史文化特色和布局概况入手,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特色,强调古人注重风水考究的精神信仰,以"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为重要参考依据,解析了古人风水观在洛带古镇的体现,强调其"一街七巷子"的传统格局的构成特点及科学性、实用性。以客家民居、会馆建筑作为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代表,强调客家民居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信仰、传统建造工艺等相互融合而成的特有建筑风格,而会馆建筑则是明清时代联络乡谊、团结同乡的特色产物,并着重选取了"巫氏大夫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分析了古镇建筑特色,以期对洛带古镇的特色景观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27-7328,7375
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调查,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3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3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迁徙云南,始于元朝,有史可查的应是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等。永胜的毛氏人口现已发展到3000余人了,传到了第24代。永胜全县现有人口38万人,70%为汉族,其他为彝族等少数民族。在汉族中有80%的人自称是客家人。但笔者通过对永胜县汉人所使用的语言、生活习性、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婚礼丧葬、墓穴形态等情况的调查发现,永胜汉族使用的语言为云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系统,未发现有人使用客家方言;丧葬习俗方面也没有发现客家人的“二次葬”习俗,山野间的墓穴形态也与客家墓地不同;民居建筑也无客家围屋。表明云南永胜县无客家人聚居,客家人及其后裔主要为散居。  相似文献   

8.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05-14808
在简要分析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中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尝试,总结了广西的传统民居特色,将其按地域特征分为3类,一是按发展源流分为干栏建筑,院落式建筑和非院落式建筑,西洋建筑;二是按建筑材料分为竹木结构民居、石头结构民居、土墙结构民居、土石结构民居、砖木结构民居、混合材料民居;三是按建筑样式分为干栏式建筑、院落式建筑、非院落式建筑。桂北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民居的代表。笔者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改造;要以更新民居形态为改造的新方向;要善于挖掘、展示和保护传统文化。这些建议对提高城乡风貌改造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丰富程度和开发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区域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之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十分制记分法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地之一的梅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定量计算,并对该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梅州客家文化的因子顺序依次为:客家习俗〉民居〉宗教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名人故居。根据不同的影响层次对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策略分析,希冀为该地区的客家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环境对民居建筑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11-19012,19041
以金寨县民居为例,通过对其形态、材质、做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地方民居形态的影响,指出民居建筑从选址、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到细部构造等方面,都充分结合了地方传统农业环境,实现了民居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陈新洋  陈新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90-4691,470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居建筑的发展应该以研究传统民居的建造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延续建筑的地域性使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发展。以西南地区民居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阶段性的问题即急于摆脱旧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盲目回归传统,随意拼凑外观,加建"传统建筑"。从而提出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展应着重关注对其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同时吸取现代建筑的先进理念,将两者充分融合,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熊建新  黎文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70-17672
介绍了赣南客家围屋的基本概括及其分布情况,以口字型、国字围、套围3种类型概括了客家围屋的建筑样式,解析了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突出了整个赣南客家围屋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和其所具有的不同一般的防御、居住功能.解读了客家围屋所彰显的构造艺术和宗族文化,指出这支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汉族支系是赣南文化的缩影,强调了承栽者千百年历史的赣南客家文化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黎士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闽西文坛的最高成就.其所撰《闽酒曲》系统地描写了闽西客家传统米酒从酿造、品种到销售的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酒民俗,是研究客家传统酒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典建筑中赣南客家围屋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并且在古代建筑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出自身明显特点,且具体一定文化特征。在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研究过程中,为能够对其进行更好认识及把握,应当充分了解其文化特征,从而深刻了解其内涵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这种建筑更好进行认识及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小麦科技馆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传统民居、地域特征、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建筑设计研究,阐述了作者尊重并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建筑创作观点。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黄毛坪村为案例,通过分析其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变迁,探讨了文化内涵、民俗习惯及建筑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冲击,从而提出了从旅游结合发展、政府介入引导、苗族博物馆建设、建造技术传承、文化主体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川西典型古镇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的现场调研,从地理位置、整体布局、居住文化等方面,简要剖析了黄龙溪古镇的风水朝向、民居特色、客家建筑和干栏文化,强调了古代风水学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及"四砂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妙格局,展现了黄龙溪古镇朴实飘逸的建筑风格,"七街九镇"的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民居韵律。对川西古镇建筑景观的研究和当今景观建筑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例举并分析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典型建筑形态、四合院布局形式、北部及西部边疆等地区的民居形式,提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即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筑艺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四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白族民居大门集中体现了白族建筑的精华,在白族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其形成背景、结构形式、个性化装饰及文化内涵的研究,进一步解读白族民居的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