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超 《江西水产科技》2011,(1):27-27,31
EM是有益微生物群的英文缩写,为验证EM在水产养殖池塘中的应用效果,2008年选择青虾养殖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EM在养殖池塘中应后,试验池青虾亩增产近1倍,亩净产值增幅103%.  相似文献   

2.
池塘河蟹青虾混养亩产100公斤的养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乃峰 《科学养鱼》2001,(10):29-30
湖州池塘河蟹养殖近几年发展较快,根据青虾养殖普遍,且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的情况,实行河蟹与青虾的池塘混养,能充分利用池塘的面积和饵料,适当增加苗种及饲料的投入,可比单养河蟹或青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亩产100公斤其中河蟹75公斤、青虾25公斤的养殖模式,要求河蟹回捕率达70%以上,商品蟹平均规格达每只125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养殖池塘的生态条件和防逃实施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每只2~10亩,平均水深达到0.8~1.5米,塘埂宽度1.5~2.5米,坡度1∶2…  相似文献   

3.
顾泓 《科学养鱼》2000,(4):23-23
青虾池塘养殖在我镇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已由原来传统的青虾囤养和放养抱卵虾育苗一年一季养殖成虾的模式改为青虾双季养殖,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1999年度我镇青虾双季养殖面积达39亩,总产达3吨。一般的池塘养殖亩产量达到了100公斤左右,总产值15万元左右,现将青虾双季养殖的具体操作规程总结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1.池塘准备。青虾池塘养殖面积视管理水平而定。面积以2~6亩为好,水深1.2米左右,坡度比1∶2.5为宜。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中溶氧需达5mg/L以上,池塘底质以硬泥底为佳,淤泥不…  相似文献   

4.
方国安 《科学养鱼》2002,(11):35-35
一、改良青虾养殖的生态环境青虾养殖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合直接关系到青虾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从而也直接关系到青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青虾养殖的经济效益首先要改良青虾养殖的生态环境,那么如何改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改良青虾养殖的池塘结构青虾耗氧量高,不耐低氧环境,又属底栖动物。游泳能力差,喜在池底或岩边活动。因此青虾养殖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一般在5亩左右。池塘的坡比为1∶3较好,水深在1.5米左右,增氧设施完备。这样首先增大青虾的栖息场所,保证水中的溶氧量,从而提高了青虾苗放养量和…  相似文献   

5.
在青虾池塘种植水草,是青虾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由于对水草种植技术缺乏研究,使有的青虾池塘水草因水色过浓,导致透明度下降而腐烂;反之,水草覆盖率过大,使池水缺乏应有的水色,影响青虾生长及青虾产量。在主养青虾池中,如何找到合适的水草种类及水草覆盖率,是提高青虾养殖水平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通过江苏省水产技术更新项目“青虾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对苏南、苏中及苏北青虾养殖池的水草情况作一调查,结合我们试验池对青虾池塘水草种植技术作一简要探讨。一、几种主要水草的种植技术1.菹草多年生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6.
张是  海波  江宽 《河北渔业》2006,(4):24-24
利用青虾暂养池塘套放网箱养殖泥鳅,既有利于青虾的生长,又可增加泥鳅的收入,提高了池塘利用率,增加了养殖效益,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7.
池塘虾、蟹、鳜、鳖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新的水产养殖模式,提高池塘综合养殖经济效益,我们于2003年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自然生态条件,池塘综合养殖青虾、河蟹、中华鳖、鳜鱼项目的试验,获得了亩纯利润1188元的养殖效益。现将该试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池塘虾蟹高产高效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单一养殖青虾,不但造成池塘利用率下降,而且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利因素。据本地区青虾养殖实践,池塘单养青虾的主要缺点有:一是池塘单养青虾以种植苦草为主,净化水质的能力较弱,在青虾高产养殖模式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青虾生长最旺盛的高温季节,池塘的日投饵量常很大,因此进入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较严重,易产生大量的蓝藻,死亡的蓝藻会分解产生有毒的蓝藻素,轻则影响青虾体质而使青虾滋生疾病,重则造成青虾中毒死亡;大量的蓝藻还会阻碍阳光透入水中而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而造成水草死亡,  相似文献   

9.
蟹虾高产高效池塘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和青虾虽然都是甲壳类水产动物,但其生态习性各不相同,两者同池混养,可以增加池塘的产量,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2002年,笔者进行了河蟹、青虾池塘高产高效生态养殖试验,上半年以养虾为主,下半年以养蟹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域青虾池塘养殖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的淡水江河湖泊中。我们于2002年从长江和太湖选择性状优良的天然原种青虾,进行移植驯化养殖,同时开展人工繁殖青虾苗种(子一代),然后和多年养殖青虾苗种在同等养殖条件下进行了成虾养殖对比试验,以探讨不同水域青虾池塘养殖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1.
富氧养殖技术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随着青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独使用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青虾池塘立体增氧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掘池塘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我们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94年在东太湖水产养殖总场第一分场进行了青虾的自繁自养试验,在3只繁育池(面积共1.4公顷)中获得虾苗1040万只,在9.2公顷青虾养殖水面中,总产青虾5917公斤,池中混养的鲢鱼总产4120公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养殖青虾投入较少,易于管理,产量稳定,效益较好。现将青虾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徐盘英 《科学养鱼》1999,(12):19-20
青虾,近几年作为名特优高效养殖品种广为推广,仅苏州市1998年池塘养殖面积就达8万余亩,我市亦有1.6万余亩,总产青虾650吨,平均单产40.6公斤。笔者在1997年参加江苏省水产局下达给苏州市的“池塘青虾主养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推广实施面积达2.1万亩,2271只池)以及1998年对我市池塘养殖青虾跟踪了解,目前青虾养殖单产高低不平衡,经济效益差异明显,产量徘徊不前。造成上述因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现提出供商榷。一、种苗质量青虾因其分布广、繁殖强而种苗易得。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青虾因环…  相似文献   

14.
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氧养殖技术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随着青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独使用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青虾池塘立体增氧的要求。为了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我们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池塘、稻田养青虾,具有生产成本低,养殖周期短,技术易掌握,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目前我县推广池塘、稻田养殖青虾面积达4.5万亩。但随着养虾业迅猛发展,青虾疾病逐步蔓延,危害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是江苏省青虾养殖重点镇区,2012年全镇拥有8个千亩以上青虾高效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2家,全镇青虾主养面积达3.52万亩,2012年社渚镇成功申报省级溧阳青虾现代精品园区,“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在该镇推广面积达15000余亩。为了提高“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的养殖产量与商品率,在溧阳青虾现代精品园区选择2只标准化池塘,实施了“太湖1号”青虾秋季二茬池塘高效单养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青虾混养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有着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挖掘池塘生产潜力,起到提高池塘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大青虾规格、提优青虾品质等作用,其养殖模式正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菱湖区淡水甲壳类养殖主要品种是青虾和河蟹,养殖模式是池塘主养青虾和虾、蟹混养两种。为了摸清菱湖区 1998年全区虾、蟹养殖情况,提高虾、蟹养殖水平,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成熟的养殖模式,于 1999年 2~ 3月进行虾、蟹养殖现状的调查,调查了新溪、千金、菱湖、下昂、和孚等重点产区养殖户 20户,池塘 122只, 513.64亩,其中池塘主养青虾面积 302亩,池塘虾、蟹混养面积 211.64亩。   一、池塘主养青虾和池塘虾、蟹混养调查结果对比   虾、蟹混养亩收益比主养青虾增收 1363.76元,增幅 66.8%。虾、蟹混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先进…  相似文献   

19.
三种不同养殖品种池塘水质变化特征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养殖泥鳅、翘嘴红鲌和青虾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并用VIKOR算法比较了三种养殖品种的池塘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三种养殖品种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基本相同,但是三种池塘中,青虾养殖池塘水质最优,泥鳅池塘次之,翘嘴红鲌池塘最差。  相似文献   

20.
章秋虎  王力 《科学养鱼》2006,(11):30-31
本人根据往年的养殖经验,结合生产实际重点探讨池塘青虾健康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