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物学中,双齿围沙蚕被列入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沙蚕科范畴。当前,我国主要将双齿围沙蚕主用于促熟饵料。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双齿围沙蚕人工养殖蓬勃兴起,作为新型经济增长点,其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良好的经济效益、丰富的营养、超强环境适应性等。然而,双齿围沙蚕对养殖条件具有很高的要求。此外,我国双齿围沙蚕养殖起步较晚,在养殖技术、人工育苗、相关报道及研究等方面较为匮乏。双齿围沙蚕的产业化及其资源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笔者实际经验,对不同环境对双齿围沙蚕幼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对提高我国人工育苗技术、质量等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不同盐度条件下氨氮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双齿围沙蚕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氨氮的耐受能力。[方法]在水温(27.0±0.5)℃、pH值为8.10的条件下,研究3种盐度(15‰2、5‰和35‰)下氨氮海水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在相同盐度下,氨氮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越高;在相同氨氮浓度下,盐度越低,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越高,在15‰、25‰和35‰3种盐度下,总氨和非离子氨对双齿围沙蚕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31和0.23、3.84和0.254、.31和0.27 mg/L。氨氮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表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并受盐度影响,盐度升高,毒性下降,双齿围沙蚕对氨氮的耐受能力增强。[结论]该研究为双齿围沙蚕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了解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活史,通过人工培育方法观察了其胚胎和幼虫发育全过程,并通过解剖观察了卵的发生及正常个体变态为生殖态异沙蚕体的过程。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受精卵采取螺旋型卵裂,形成实心囊胚,经原肠胚后发育为担轮幼虫、疣足幼虫、稚沙蚕和成体沙蚕;卵的发育在体腔内经历卵原细胞期、小生长初级卵母细胞期、大生长初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期后排出体外,并在受精后进一步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当正常个体变态为异沙蚕体时,会发生体长明显缩短、腹部变白、眼睛变大和疣足变薄等变化,异沙蚕体繁殖后死亡;研究过程中还观察到幼虫循环系统的发生和红斑等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掌握双齿围沙蚕的生活史及开展人工养殖业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基于Cytb基因的双齿围沙蚕分子鉴定方法,以福建省沿海养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供试材料,采用DNA测序方法获得双齿围沙蚕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进一步采用Mega4软件的邻接法(NJ法)构建沙蚕亚科Cytb基因的进化树。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和Blast比对后,双齿围沙蚕的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349bp,与NCBI数据库双齿围沙蚕有97%~99%的相似度,并没有与其他种沙蚕具有相似度;沙蚕亚科进化树中,双齿围沙蚕与多齿围沙蚕相聚,两者相聚后再与阔沙蚕属相聚,沙蚕属与环唇沙蚕属相聚、拟突沙蚕属与刺沙蚕属相聚;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可用于双齿围沙蚕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双齿围沙蚕精子的外观形态以及内部的超显微结构进行观察。[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双齿围沙蚕精子的超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双齿围沙蚕的精子结构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其精子全长为22~23μm,头部长度为2.8~2.9μm,宽度为1.6~1.7μm,顶体长度为0.9~1.0μm。双齿围沙蚕精子的头部外形呈倒状且尖锐的"漏斗"形,可见顶体膜,且膜内有一根柱状的亚顶体腔,腔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丝状体及一些细小颗粒。在顶体下方的细胞核内部充满染色质,是整个精子中密度最高的部分。双齿围沙蚕精子中部的线粒体为卵圆形,数量为5~6个。尾部呈现鞭毛型,而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结论]该研究可为双齿围沙蚕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知多毛类Alitta succinea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SOD)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同源克隆及RACE方法首次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克隆得到Cu/Zn-SOD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Cu/Zn-SOD基因cDNA全长870 bp,其中包括156 bp的5′端非编码区,261 bp 3′端非翻译区和453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150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具有典型的Cu2+和Zn2+结合位点,并具有两处Cu/Zn-SOD 蛋白家族标签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胞内Cu/Zn-SOD,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15249900,等电点为5.66,无信号肽和跨膜区,推测为亲水性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双齿围沙蚕Cu/Zn-SOD氨基酸序列与部分软体动物、鱼类和昆虫的Cu/Zn-SOD蛋白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Cu/Zn-SOD与环境污染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双齿围沙蚕机体的防御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配子的发生过程,研究了配子发生各时期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双齿围沙蚕原生殖细胞起源于体壁上皮细胞,生殖细胞形成后进入体腔当中,在体腔液中生长、增殖;双齿围沙蚕的卵子发生过程经历了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28日,辽宁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由大连水产学院与庄河市海洋贝类养殖场合作完成的“美国硬壳蛤的引种、人工育苗及养殖”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硬壳蛤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等方面具有创新,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选育保种中间养成阶段(约10 ~40g/尾)的营养需求,以同一全同胞家系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体质量为(10.30±1.61)g,选择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和双齿围沙蚕(Perineresis aibuhitensis)这4种饵料进行60d的投喂试验,在对4种饵料进行营养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对虾生长、成活,以及消化、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4种饵料投喂下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双齿围沙蚕、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和虎斑乌贼;(2)人工饲料组对虾肝胰腺中消化相关的α-淀粉酶d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物饵料组(P<0.05),蛋白酶基因表达趋势同α-淀粉酶d4基因相似,双齿围沙蚕组和软颗粒饲料组的胰脂肪酶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虎斑乌贼组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其他饵料组(P<0.05),生物饵料组y+L氨基酸转运载体-2基因表达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3)虎斑乌贼和双齿围沙蚕的氨基酸营养评价相对较高,而配合饲料和双齿围沙蚕的脂肪组成和含量相对更优。研究发现:双齿围沙蚕的营养价值最高,软颗粒饲料最低;4种试验饵料的投喂效果依次为双齿围沙蚕、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和虎斑乌贼;除蛋白酶基因外,其他基因表达同试验饵料的营养组成和投喂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氨氮和硫化物对双齿围沙蚕三刚节幼体的急性攻毒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齿围沙蚕三刚节幼体对氨氮和硫化物的耐受限度。急性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氨氮和硫化物浓度对双齿围沙蚕三刚节幼体存活率影响显著(p0.05)。总氨氮和非离子氨对双齿围沙蚕三刚节幼体的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2mg/L和0.194mg/L,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24mg/L和0.02mg/L;硫化物和H2S对双齿围沙蚕三刚节幼体的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43mg/L和.037mg/L,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43mg/L和0.0037mg/L。  相似文献   

11.
将采自青岛市沿海潮间带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体质量为4~5 g)置于无菌海水中暂养24 h后,分别从5条双齿围沙蚕消化道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应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341f/534r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V3高变异区的PCR扩增,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从而获得样品消化道共栖微生物群落特征的DNA指纹图谱。通过对指纹图谱半定量分析发现,采集的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丰富,优势条带明显,不同个体间既存在共同的微生物种属,也有各自特异的种属。其中存在一条共同的优势条带,但优势条带含量存在个体间差异。分别对DGGE指纹图谱中公共条带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果表明,产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分别为5个样品中的优势菌群,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广泛分布于双齿围沙蚕消化道中。研究表明,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图谱技术是分析双齿围沙蚕及其他海洋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静水密封条件下,采用急性试验法研究双齿围沙蚕在不同pH水环境中存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沙蚕具有较广的pH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重金属污染对海洋底栖多毛类的影响,选取镉(Cd)作为目标污染物,初步研究了镉对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和海湾的双齿围沙蚕(Pernereis aibuhitensis)体内类金属硫蛋白(MTLP)诱导规律。结果表明,镉污染胁迫下,其暴露浓度对双齿围沙蚕体内MTLP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MTLP的含量在暴露4、7、14 d时的各暴露浓度下均显著升高,且低浓度的镉对MTLP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表明,双齿围沙蚕体内MTLP含量与镉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重金属污染对海洋底栖多毛类的影响,选取镉(Cd)作为目标污染物,初步研究了镉对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和海湾的双齿围沙蚕(Pernereis aibuhitensis)体内类金属硫蛋白(MTLP)诱导规律。结果表明,镉污染胁迫下,其暴露浓度对双齿围沙蚕体内MTLP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MTLP的含量在暴露4、7、14 d时的各暴露浓度下均显著升高,且低浓度的镉对MTLP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表明,双齿围沙蚕体内MTLP含量与镉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蚶类人工育苗与养殖生产实践,对毛蚶、泥蚶、魁蚶、橄榄蚶、古蚶及青蚶等我国常见经济蚶类的繁殖习性、人工育苗和养殖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进一步规模化、可持续健康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外源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分析了不同苯并(a)芘[B(a)P]浓度(0.5、5、10、15μg/L)胁迫下双齿围沙蚕(体质量为1.5~2.5 g)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的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利用RACE方法获得了沙蚕AC基因cDNA全长,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苯并(a)芘诱导下沙蚕AC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AC基因cDNA全长为4900 bp,包括5′非翻译区127 bp,3′非翻译区1536 bp,开放阅读框3237 bp,编码1078个氨基酸;该序列包含两个保守环化酶催化结构域,与其他动物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34%~47%;不同浓度的苯并(a)芘诱导会引起沙蚕AC基因表达量上升,0.5、10μg/L苯并(a)芘浓度组AC表达量在诱导第7天时达到最大,而5、50μg/L苯并(a)芘浓度组在诱导第14天时达到最大;利用ELISA试剂盒分析苯并(a)芘诱导下双齿围沙蚕AC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第4天时0.5、5、50μg/L浓度组AC酶活性上升到最高,之后随时间的延长酶活性降低,而10μg/L浓度组AC酶活性略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在第7天时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苯并(a)芘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沙蚕AC的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5,(8):39-39
唐天德: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水产生物工程公司,江苏百奥水产药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水产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和主特多项水产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有:河豚鱼人工养殖及繁殖研究、中国对虾的全人工大面积养殖及育苗研究、河蟹的太面积人工养殖及繁殖研究、对虾弧菌病的防治及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3,(7):56-56
最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的项目《中国鲳鱼全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验收。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历时近三年,通过营养强化、养殖环境因  相似文献   

19.
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近几年乌鳢养殖、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乌鳢养殖和育苗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乌鳢人工养殖及育苗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美蛙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养殖水平和经营效益的经验,从场地条件及蛙池建设、蛙种选择与饲养、幼蛙繁殖、幼蛙饲养与管理、越冬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美蛙人工养殖技术,以期为美蛙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