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巨大的食物浪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后果,阻碍社会的发展。消费者是食物浪费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就必须了解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961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从食物和环境相关行为两个角度,分析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探讨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食物浪费量较大,占总食物量的16.52%。一般态度、金钱态度、环境态度、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其中,环境态度对减少浪费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食物浪费的一般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个人规范影响最小。而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则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因此,为有效减少食物浪费,提出加强沟通宣传、改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的行为态度;规范相关条例制度、强化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培训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减少粮食损耗和反对食物浪费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减贫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实现,减少粮食损耗和反对食物浪费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美国、欧盟、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减少粮食损耗和反对食物浪费的战略、立法、技术、社会、教育等宏观制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减少粮食损耗和反对食物浪费方面表现出战略目标明确、坚持法治引领、注重技术创新、推进社会共治、重视宣传教育等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建议如下:制定国家战略;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技术革新;加大研究及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养人人自觉减少浪费的社会风尚等。  相似文献   

4.
减少食物浪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而准确评估食物浪费水平,分析其特点是政府制定减少食物浪费相关措施的前提条件。本文基于中国28个省(区、市)1479户农村家庭调查,评估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从总体情况和区域差异两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特点,探讨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比例为2.70%,且呈现从早到晚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各食物类别中,主食浪费相对较多,肉类浪费相对较少,其中面制品浪费比例为2.54%,米制品为3.60%,猪肉为1.47%,牛羊肉仅为0.75%。各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存在显著差异,东南沿海地区浪费相对严重,浪费比例为3.21%。并且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影响有明显地区差异,如北部地区的面制品、南部地区的米制品和水产品的浪费均相对较高。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明显,每年因农村家庭食物浪费造成的浪费总量和现金损失分为312.36万t和180.41亿元,产生碳足迹和水足迹分别为975.17万t CO_(2)和61.08亿m^(3)水资源。因此,本文提出加强节约减损宣传、改善储藏条件、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建立完善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食物浪费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其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反对食物浪费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日本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的食物浪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日本对减少食物浪费基本方针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逐步调整与推进,以及针对社会公共团体、个人消费和不同经营主体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措施。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食物浪费现状提出了启示:建立和完善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减少食物浪费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节粮爱粮的社会氛围;采取促进多部门联合行动、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和逐步推进等行动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籽),黄粉虫组(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8只·组-1,进行驯化,4周后通过烘干恒质量法、索氏抽提法、硫酸-蒽酮法、石蜡切片法等方法,测定其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质量、器官鲜质量和干质量、体脂质量分数、糖原质量分数和消化道长度,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黏膜层厚度及肠壁截面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4周后,3组树麻雀基础代谢率与第1周相比分别增加0.14,0.35和0.11 mL·g-1·h-1,稗草籽组与对照组和黄粉虫组差异显著(P < 0.05),对照组与黄粉虫组差异不显著(P > 0.05);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 < 0.01);黄粉虫组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的鲜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 < 0.01),黄粉虫组十二指肠、肌胃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 < 0.01),对照组大肠、直肠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P < 0.01);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的消化能、消化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 < 0.01);3组树麻雀大肠、小肠、十二指肠长度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 < 0.01),稗草籽组、黄粉虫组大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 < 0.01),对照组、稗草籽组的小肠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与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 < 0.01)。表明食物组分差异是影响树麻雀能量代谢和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耕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将农户家庭耕地面积、流转面积和弃耕地面积放在同一分析框架内进行理论机制分析,并利用CLDS2018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和弃耕地面积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转入地面积没有显著影响。第二,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于规模经营农户的耕地面积和转入地面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小农户和规模经营农户的弃耕地面积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增加规模经营农户的转入地面积增加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减小了小农户的耕地面积。第三,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和弃耕地面积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农户家庭的转入地面积具有正向影响,此外,对于东、中西部地区农户家庭弃耕地面积均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自然灾害的频繁冲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而政府有效的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有可能为政府提供化解灾害风险、塑造新形象的重要机遇,进而提高政权在紧急状态下的合法性。【方法/过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3期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实证检验自然灾害对农村居民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长期自然灾害冲击下农村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得到显著提高;短期自然灾害冲击下农村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会显著上升,但很难长期维持,甚至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水旱灾害、生物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害冲击强化了农村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分田到户”标识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我国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对于改革开放后的农地制度实践,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分田到户”的制度效率上,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农村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在政策实践上表现为强调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而土地作为农村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地制度作为农村社会的最基本的制度,在乡村治理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并且,不同地区的农地制度实践差异极大,在乡村治理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状况。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去理解农地制度,无论对于完善农地制度还是对于达成良好的乡村治理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关注显然太少。本组笔谈关注农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逻辑,试图进一步理解农地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意义,并努力于具体的经验中呈现复杂的农地制度实践,希望有助于农地制度研究的推进和乡村治理研究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01-204
新农合作为一项广覆盖的社会保护措施,其在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脆弱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影响因家庭支付能力不同而存在分化。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微观面板数据,根据消费均值和消费波动模型测算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并在区分全样本家庭和有灾难性医疗支出样本的前提下,估计了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总体上,新农合制度仅对低贫困标准下低收入家庭脆弱性有显著降低作用,但针对有灾难性医疗支出家庭,其脆弱性随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提高而减少。因此仍然需要扩大新农合病种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以缓解疾病风险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生产、能源消耗、氮肥施用以及农机作业等过程均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高密市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粮食种植过程的原材料投入和农业管理措施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学核算当地小麦和玉米生产过程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CFP)。结果表明,高密市小麦、玉米生产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分别为5 183.33、3 778.09 kg CO2-eq·hm-2和8 961.42 kg CO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分别为0.69、0.40 kg CO2-eq·kg-1和0.53 kg CO2-eq·kg-1,单位净现值的碳足迹分别为1.82、0.40 kg CO2-eq·元-1和0.44 kg CO2-eq·元-1。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粮食生产的碳足迹主要来自氮肥的生产(48.30%)和氮肥施用(12.04%)、灌溉耗电(12.94%)和农业机械耗油(11.20%)等方面。综上可知,优化肥料施用、减少氮肥用量和节水灌溉等措施是实现当地粮食清洁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半干旱区、西北旱区、黑龙江省垦区、南方冬闲田区马铃薯主 食产业化推进做法的竞争力,促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区域模式形成。【方法】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典型区域马铃 薯主食产业化推进做法的竞争力。【结果】生产要素方面,各区域具备马铃薯种植自然条件与科研机构;机遇 方面,经济全球化与主食化政策带来良好机遇;需求要素方面,各区域居民未能改变传统消费习惯,但逐渐增 加主食产品需求;企业战略、组织、竞争状态方面,西北旱区主食加工企业最多,且开发了大众、功能与区域 特色产品;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半干旱区以种薯、种植、销售等优势获得最佳竞争力;政府方面,半干旱区 出台了马铃薯主食化政策,主推品种进入省重点推广目录。【结论】半干旱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推进做法竞争 力最高,其次是西北旱区、黑龙江省垦区、南方冬闲田区和华北地下水漏斗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农业碳计量学方法对种养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固碳减排效果的综合评估,是从全产业链视角开展我国低碳农作制度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本研究比较了5种系统情景及其对应的种养循环产业链碳足迹评估框架,以期为国内外低碳农作制度创建提供科学、合理、可用的方法学借鉴。【方法】研究基于ISO 14040发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框架,结合IPCC提供的农田和养殖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在不同的系统边界下,构建种养循环农作制度碳足迹评估框架,并以华南热作区鲜食玉米-奶牛-粪便还田循环模式为实证研究对象开展评估效果验证。【结果】评估框架明确了种养循环和分离模式全产业链都包含有农资投入、农田种植、动物养殖、粪便管理、运输和土壤碳汇变化等6个核算环节,并对各环节的碳计量学逻辑及其碳足迹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案例结果表明,鲜食玉米-奶牛-粪便还田种养循环模式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比分离模式降低了34.44%,表现出更好的固碳减排效果。评估框架对种养“耦合”或“脱耦”后对上游农资生产及运输环节的“间接排放”,以及下游产业链饲料替代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替代性减排”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实景系统田间实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与背景系统...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大棚蔬菜生产的碳足迹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京郊区5种夏季大棚设施蔬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管理投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析估算了不同设施蔬菜各个生产环节投入的碳成本以及碳排放强度等.结果表明,不同设施蔬菜单季单位面积碳成本介于(867.1±240.6)~(2039.4±1 163.3)kgCE·hm-2,物质投入碳成本在整个生产投入中占极其重要的份额,其中肥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碳足迹模型分析了2003—2013年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和碳排放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邢台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多,在总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在50%左右。在化石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消费为主,煤炭消费占化石能源消费的97%以上;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呈现波动、平稳上升两个阶段,10年间增加了0.748 84 hm2/人。其中,煤炭人均碳足迹变化与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一致,石油人均碳足迹总体变化不大,天然气人均碳足迹呈现平稳、波动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碳排放足迹的生态压力总体为增加态势,且其值大于1,10年间增加了4.998 96;碳排放足迹强度为逐年下降的走势,10年间减少了0.236 29 hm2/万元,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据此,对邢台市未来的能源利用及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邢台市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科学测度与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碳足迹与生态效率,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兴旺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对2016年江西婺源篁岭景区碳足迹与生态效率进行核算与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碳足迹为9 732 t,人均碳足迹为13.770 kg/人,地均碳足迹为0.649 kg/m~2;在旅游各环节中,旅游住宿碳足迹占58.69%,旅游交通碳足迹占17.62%,旅游餐饮碳足迹占16.83%,旅游娱购碳足迹占6.86%。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生态效率为7.85元/kg,旅游各环节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效率值大小依次为:交通娱购餐饮住宿。从效率类型来看,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娱购属于低碳高效型,旅游交通属于高碳高效型,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则属于高碳低效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运营能耗,加强运营低碳管理,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量人类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的研究方法。说明生态足迹模型的关键概念和具体研究方法,计算并分析出按新行政区划后的合肥市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发现已经出现生态赤字且人口规模欠佳。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根据公式可分三个方案分别计算出合肥市的人口容量,以期为合肥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的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长期食物发展研究组的预测,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我国主要食物存在明显的供需差距,面对人均食物资源日趋势紧缺,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沉重压力,必须对食物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根据未来的食物消费结构趋势,广辟食物来源,引导合理食物消费,形成科学,营养,适度的消费结构,同时从系统观念出发,通过生产结构调整,使食物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从而达到食物生产消费结构的协调,产生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产值、生产成本投入等统计数据,对间接碳排放(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部分计算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分析各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一熟模式中中稻碳足迹最高〔947.8 kg/hm2(CO2-eq)〕、早稻最低〔927.4 kg/hm2(CO2-eq)〕,各地区中稻碳足迹以浙江最高〔1 057.3 kg/hm2(CO2-eq)〕、海南最低〔747.8 kg/hm2(CO2-eq)〕;一熟、二熟、三熟种植模式平均碳足迹分别为939.0、2 910.1 和 3 961.8 kg/hm2(CO2-eq),农资投入中以肥料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 60.2%;不同种植模式中,三熟模式产值最高、为 13.0 万元 /hm2,早稻的成本利润率最低、为 -11.2%;各模式碳足迹和生产成本构成相似,但是各因子占比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是肥料和劳动力。【结论】三熟模式产值最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有较好作用,但其碳足迹也比一熟、二熟模式高。碳足迹和产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三熟模式平均单位净利润碳足迹最低。减少化肥使用量是降低南方双季稻区碳足迹的关键途径,而降低人工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是复杂形势下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利用 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算粮食生产韧性,并运用连续DID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韧性。通过多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品投入强度、提升粮食种植比例、提高农地流转率以及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粮食生产韧性提升。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韧性,应加快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省份倾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