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品系CK595-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1~5龄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和体重抑制率有明显的器官和幼虫龄期间差异,其活性顺序为叶>蕾>铃>花,其作用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棉铃虫1~4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叶片和棉蕾不能正常化蛹,5龄幼虫可部分化蛹及羽化;1~4龄幼虫取食Bt棉的花及2~5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铃后均可部分化蛹及羽化,化蛹率随龄期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常规棉苏棉9号与4个转Bt基因抗虫棉的系统对比,明确了抗虫棉的抗虫增产效应;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营养器官的棉铃虫幼虫死亡率高,残虫基本不能化蛹;抗虫棉对棉田。其它的鳞翅目昆虫幼虫有兼抗作用;在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份,2、3代无需专门防治,4代可按虫量指标防治1-2次,最终比苏棉9号增产一成左右,节省药工费60%以上,增收1500元/hm^2以上,并且有利于天敌增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迄今对16种捕食性和7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个体进行的毒性测定表明,转基因植物对天敌昆虫没有直接毒性;取食了转基因植物的猎物对大部分捕食性天敌昆虫个体无毒副作用。取食了转基因植物的寄主害虫如表现亚致死反应,则对寄生蜂个体无毒副作用,甚至对寄生蜂与抗虫作物间有增效作用;如寄主表现致死反应,则对寄生蜂个体有明显毒副作用。转Bt基因棉花,玉米和马铃薯田中主要广谱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等于或显著高于常规田,生测中对普通草蛉的副作用并未使其大田种群受到不良的影响;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群数量除在个别Bt棉田中明显减少外,在其他Bt作物田中均等于或高于常见田,除个别棉田外,未发现Bt作物田中天敌群落受到不良影响,部分研究发现Bt作物田中某些非靶标刺吸口器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田,建议采用“三层次检测体系”评价转基因作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Bt抗性种群的RAPD-PCR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对Bt杀虫剂、Bt毒蛋白和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利用RAPD技术 ,成功地扩增得到 105条多态性条带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 ,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后在基因水平发生了变异。RAPD技术不仅可以用来鉴定棉铃虫对Bt是否产生抗性 ,而且可以区分不同的Bt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Bt毒素受体蛋白—氨肽酶N与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的日益增加,主要目标害虫—棉铃虫的抗性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是一类昆虫中肠内Bt毒素的受体蛋白,其结构、结合位点的改变或基因突变可能是昆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Bt毒素的作用方式,从生化、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了棉铃虫Bt毒素受体蛋白APN与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杀虫剂渗透昆虫体壁的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以杀虫剂穿透昆虫体壁发挥触杀作用的触杀剂为主,比较触杀作用的大小目前用生物测定方法。利用现代仪器检测杀虫剂对昆虫体壁的穿透速率(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的穿透量)来评价杀虫剂的触杀作用比常规生物测定方法更精确。作者研究了杀虫剂穿透昆虫体壁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筛选出了对棉铃虫有增透和增效作用的助剂813和815,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转cry1Ab/cry2Aj、cry1Ab/vip3DA玉米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的抗虫性,在室内测定了3个转cry1Ab/cry2Aj玉米品系和1个转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3种害虫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该系列Bt玉米不同组织器官对害虫的杀虫活性和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96h后死亡率为87.50%~90.00%,取食花丝和雌穗的幼虫96h后几乎全部死亡;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168h后死亡率为22.50%~68.33%,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体重抑制率达85.00%~95.00%;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96 h后死亡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168h后幼虫死亡率达90.00%以上。研究表明,转cry1Ab/cry2Aj和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初孵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可以作为转多基因抗虫玉米育种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9.
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低毒的Bt蛋白对未来开发新型Bt生物杀虫剂、转基因抗虫植物新品种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室内测定了Cry2Ab4、Cry2Ah1、Cry1Ca7及Vip3Aa11四种Bt蛋白对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黏虫、玉米螟、二化螟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Cry2Ab4杀虫谱广、对六种鳞翅目的重要害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效果,尤其是对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玉米螟的毒力效果显著;Cry2Ah1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对棉铃虫、玉米螟和二化螟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对黏虫只有明显的体重抑制作用、致死效果不明显;Cry1Ca7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次对棉铃虫、二化螟也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但对玉米螟毒力效果较差,对黏虫没有毒力作用;Vip3Aa1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好,对玉米螟、棉铃虫和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黏虫没有毒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可产生多种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最近研究表明Bt对化学杀虫剂抗性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与化学杀虫剂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杀虫效果,减少化学杀虫剂的用量。为了进一步设计更好的Bt与化学杀虫剂协同控害方案,本论文研究了不同亚种的Bt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兼容性。泛基因组分析表明不同亚种的Bt菌株在基因组成上有较大差异,说明Bt菌株对化学杀虫剂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进一步化学杀虫剂对Bt增殖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溴虫腈对大部分Bt测试菌株有抑制,说明Bt与化学杀虫剂协同使用时需要测定两者兼容性。高效氯氰菊酯对所有常用的防治鳞翅目害虫的Bt杀虫剂亚种类型库斯塔克亚种(Bt kurstaki,Btk)和鲇泽亚种(Bt aizawai,Bta)菌株影响都不大,可以进行协同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Btk菌株HD1有一定抑制作用,定虫隆对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说明HD1与定虫隆协同使用效果更好;茚虫威对Bta菌株G03影响较小,定虫隆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虫苯甲酰胺对G03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G03及其衍生菌株可以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协同使用。本研究结果说明Bt菌株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筛选获得兼容性好的组合,为进一步制定Bt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配伍方案与协同使用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数据参考,对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青枯菌的无致病力产细菌素拮抗菌nOE-104番茄根表和体内的定殖能力及其对致病菌LE-101的抑制作用.浸根和茎部针刺接种试验结果表明:nOE-104可以在番茄根表定殖,并且能进入部分番茄植株体内沿维管束扩展.拮抗菌nOE-104菌液浸根处理后5天,nOE-104在番茄根表的数量稳定在104~105(CFU/主根),两周以后其数量逐渐下降.浸根处理后5天,nOE-104在番茄体内的数量稳定在105~106(CHU/克组织)。番茄苗用拮抗菌nOE-104菌液浸根后移栽,然后再在土壤中添加致病菌LE-101处理的植株,其根表和体内的nOE-104对LE-101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虫生轮枝孢(Verticillium insectorum)寄生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雌虫和四龄幼虫,此菌在浙江省棉花和黄杨根结线虫上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0.2%和20.5%,是棉花根结线虫天敌真菌区系中的优势种,占77.3%。在25—30℃范围内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好;当外界相对湿度达到75%时,此菌开始生长并产孢,但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95%)。基质pH值的变化对产孢影响不大,在pH5—9范围内,生长均好,但孢子萌发需较严格的pH值,以pH7为最好。此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快,查彼克培养基对产孢最有利。V.insectonum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在盆栽试验中,用此菌(10~6个孢子/1克土)和南方根结线虫卵(2500粒/盆)接种棉花根围,有71.0—89.1%的雌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13.
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Ⅰ.病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类的栽培在华南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近数十年来,有一种毁灭性的黄梢病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大部分柑桔区普遍发生,引起巨大损失,并严重影响这些地区柑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珊瑚菜柄锈菌性孢子阶段的发现及北沙参锈病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沙参(植物名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为名贵药材,锈病是北沙参的重要病害,其病原为珊瑚菜柄锈菌Puccinia phellopteri Syd.。该菌虽早有记述,但迄今只见有冬、夏孢子阶段的报道,对其生活史及侵染循环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高粱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高粱黑束病的研究结果。引起黑束病的病原菌是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 W.Gams);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pH值范围为5—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28℃,适宜pH值范围为5—7;大多数糖类均可作为该病菌的碳源营养,以果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甘露糖、麦芽糖、淀粉为佳,而山梨糖则不利于病菌生长。单独应用有机或无机氮素作为营养均不适于此病菌生长;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可侵染高粱、苏丹草、玉米、谷子、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不同高粱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大丽轮枝菌在辣椒上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棉花、茄子和辣椒上分离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nm dahliae Kleb.)的28个菌株,测定了它们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棉花菌株VD-9和茄子菌株VD-26对辣椒的致病力都很强,引起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根、茎维管束变色等症状。发病重的植株,叶片脱落,形成光秆。辣椒菌株VD-20以及棉花和茄子上分离到的其它菌株,不引起矮化的辣椒或其它外部症状,只有个别菌株引起主根及茎基部维管束变色。大丽轮枝菌的28个菌株对辣椒和棉花表现的致病力强弱显然不同。对棉花致病力很强而引起落叶的棉花菌株VD-8、T-9等,对辣椒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而引起辣椒矮化的强菌株VD-9和VD-26,在棉花上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或较弱。试验还初步测定了6个辣椒品种对菌株VD-9的反应,这6个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SO2对灰霉葡萄孢和交链孢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灰霉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和交链孢(Alterariasp.)是鲜食葡萄采后贮运中的主要病原菌SO2能有效地控制它们引起的鲜食葡萄的采后腐烂,作者分别设定50μl/L.1h,100μl/L.1h,200μl/L.0.5h,200μ/L.1h和对照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剂量的SO2对灰霉葡萄孢和交链孢的孢子,菌丝及所引起的腐烂的抑制作用,研究了不同剂量的SO2对灰霉葡萄孢和交链孢的孢  相似文献   

18.
小麦稈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受許多因素的影响。試驗証明:在田間直立过冬的麦稈上的冬孢子比在麦垜上的冬孢子萌发好,尤以晚播小麦在秋季低温下形成的冬孢子萌发更好;萌发方法以水滴正放为最优;用化学药剂处理方法对克服冬孢子的休眠期没有明显作用;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9°—20℃,最适温度为12°—16℃。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素对芸苔链格孢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在0—35℃下均可萌发,最适温度15—20℃。菌丝在0—30℃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0—25℃;孢子及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该菌对湿度要求较严格,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98%;病菌在相对湿度达93%时可以侵染,98%以上最适。脱落后孢子曝露在室内(相对湿度约63%)经1小时萌发率下降32.4%,4小时下降80%。耐旱能力较差。一般情况下紫外光能促进该菌产孢,但是对某些菌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过长的紫外光照射对该菌产孢不利,照射160分钟孢子萌发率下降近80%。麦芽糖、蔗糖为该菌的最佳碳源;硝态氮、有机氮是该菌的良好氮源。pH值为4—6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强酸、强碱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不同温度、湿度、pH、光照对柑桔炭疽菌的不同分离系作单因子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7℃,最适pH值为6~7,在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孢率最高,需要一定的营养。光对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作用受温度影响,当温度在25℃以上产孢率最高的是黑光与黑暗交替和黑光的处理;温度在25℃以下时产孢率最高的是连续24小时的荧光处理。次生分生孢子形成必需要光。复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主效因素为温度,产孢率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全黑暗-015-查彼培养液-pH8-水-25~29℃及先昼后夜-011-1%蛋白胨液-pH6-水-2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