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播种期油菜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善立  官春云 《作物研究》1994,8(3):31-34,38
将甘蓝型油菜不同熟期品种播种期试验资料与气象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和积温,关键时期是冬前苗期。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递进轨道是:播种期→生育期→苗期光热积累→冬前苗期长相→经济性状→产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疆北疆主要植棉区10个气象站1961—2017年棉花生育期月平均气温、≥10 ℃积温、≥15 ℃积温、≥20 ℃积温、无霜期气象资料和棉花产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北疆主要植棉区的热量资源及产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现自东向西升高趋势,相差较小;≥10 ℃、≥15 ℃、≥20 ℃积温和无霜期也呈现自东向西增多趋势,其中无霜期相差19.4 d。(2)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 a)-1;≥10 ℃、≥15 ℃和≥20 ℃积温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累积距平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4年、1995年和2004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4.1 ℃·(10 a)-1、66.7 ℃·(10 a)-1和99.3 ℃·(10 a)-1;≥10 ℃、≥15 ℃、≥20 ℃积温的持续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3)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无霜期在1992年前后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延长了11.1 d;≥10 ℃积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319.2 ℃;≥15 ℃积温突变不明显;≥20 ℃积温在200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418.7 ℃。(4)棉花单产与趋势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气象产量波动性较大,单产与热量资源的相关性较高;热量资源的增加对棉花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5)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提升起重要作用:丰收年景普遍表现为积温较常年多,光热条件好;歉收年景表现为热量减少,无霜期缩短,光热条件差,降水量略偏少;平常年景表现为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时间略多于常年,整体光热条件一般。  相似文献   

3.
利用辽宁省33个气象站点1993—2012年水稻产量、生育期内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及旬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水稻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使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离水稻趋势产量,分析气象产量与水稻生育期内逐旬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确定5月上旬平均气温、5月下旬平均气温、6月下旬降水量、7月下旬降水量、8月上旬日照时数、9月中旬平均气温和9月下旬日照时数为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水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对预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1993—2012年进行模拟预报及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在93%以上;对2013年的产量进行预报,准确率为93.97%~99.67%,预报准确率较高。预测结果基本可以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情况,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长沙地区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基于长沙站1979~2015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97~2015年与1979~1996年的≥10℃积温和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界限温度指标及10~20℃、10~22℃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分析双季稻播种期、生育期天数、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双季稻生长季内降水、光照的变化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根据双季早、晚稻单产变化,对双季稻产量潜力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6年来双季早、晚稻播种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 06、4. 44 d,双季稻生长季节略有延长。长沙年平均气温存在冷、暖气候波动,1997年为气候突变点,平均每10年增加0. 2~0. 3℃。月平均气温升温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2、4、5、11、3、1、10、12、6、7、8、9月。随着年、月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双季稻生长季内温度和积温随之增加,双季稻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速在1. 0 mm以下,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速在23~27 h,其中双季早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12 h,双季晚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36 h。早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对早稻提前播种、增加生长季节有利,为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早稻产量与产量潜力的提高;而晚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均不如早稻生长季,同时生长季内的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明显大于早稻生长季(双季晚稻大于双季早稻平均每10年减速24 h),不利于群体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有可能影响到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5.
影响张掖地区甜菜含糖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武骏庆(甘肃省张掖糖厂)张掖糖厂原料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年日照时数3051~3088小时,≥10℃积温2896~3073℃,甜菜生育期180多天,7~10月份昼夜温差15℃以上,降雨虽少,...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20,(1):52-59
基于2015—2016年湖南不同气候区超级早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及气象数据,探讨了湖南超级早稻产量及产量结构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湖南不同气候区超级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湘北超级早稻生育期较湘南和湘中偏长3~7 d,湘中理论产量最高,湘南理论产量次之,湘北理论产量最低。湖南不同气候区超级早稻产量结构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湘南超级早稻理论产量与全生育期的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存在着显著相关性,湘中超级早稻理论产量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抽穗—乳熟期气温日较差存在着显著相关性,湘北超级早稻理论产量与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分蘖—拔节期积温和抽穗—乳熟期气温日较差存在着显著相关性。湘南、湘中和湘北地区超级早稻千粒重与抽穗—乳熟期气温日较差存在着显著相关,湘南、湘中和湘北抽穗—乳熟期气温日较差分别为8.6、10.8和9.9℃时,千粒重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麦盖提垦区2010-2016年气象因素和棉花产量构成因子,并对气象因素和产量构成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近7年内麦盖提垦区气象因素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棉花产量构成因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单株成铃和皮棉产量的影响较大,对铃重和衣分的影响较小。温度是影响棉花产量构成的重要气象因素,其次是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对棉花单株成铃和皮棉产量均有较大影响,6月平均气温越高单株成铃越多、皮棉产量越高;7-8月≥20℃活动积温越高单株成铃越少、皮棉产量越低,9月平均气温越高单株成铃越多、皮棉产量越高;全生育期≥20℃活动积温越高单株成铃越多、皮棉产量越高。月降水量对棉花单株成铃有较大影响,其中7月降水量越多单株成铃越少。  相似文献   

8.
气象因子对大豆主要贮藏蛋白组分及亚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六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以及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会随播期的改变而变化。(2)整个生育期间,5个气象因子极显著影响20份大豆总蛋白含量,对春大豆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仅总积温、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对夏大豆总蛋白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3)整个生育期的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与20份大豆蛋白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显著负相关,总积温与20份大豆蛋白7S含量显著正相关;但气象因子对春、夏大豆的7S、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的影响不显著。(4)整个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各组分亚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夏大豆各蛋白组分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皆不显著,而春大豆许多蛋白亚基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水稻产量趋势化及定量化预报提供依据,对水稻全生育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提取1986—2015年间辽宁省水稻产量数据和同期时序气象数据,对水稻气象产量及同期时序气象因子进行连续小波分析,研究水稻气象产量、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的时序变化特征;分别利用相干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水稻气象产量与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气象产量存在5~8年和2~3年的显著周期,自2001年之后,水稻在频率上的能量强弱分布不显著,表明气象产量连续丰年的周期在变长;2)对水稻生育期内的气象因子进行连续小波分析,其中除总降水量外,其他气象因子均都存在不同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0.
垦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境内,≥10℃年积温3113~4389℃,昼夜温差15℃;年降水量40~46mm,日照时数2958小时,这种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但秋季降温快,有效铃期短,部分棉铃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围绕优质高产,主要采取了以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发芽期低温耐性的评价与材料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甘蓝型油菜发芽期低温耐性的鉴定及评价方法,筛选强耐低温材料,分别在22℃和9℃对66份材料进行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考察,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划分材料的低温耐性等级。结果表明:9℃低温会降低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延长发芽时间。不同类型的品种间耐低温程度差异明显:中部品种的耐低温能力高于北部品种,半冬性性品种的耐低温能力高于春性品种与冬性品种,常规种的耐低温能力高于杂交种。单一指标与综合隶属函数值对品种的耐低温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筛选出极端耐低温品种H5(秦油8号×e6013)和敏感品种S10(汇丰一号)。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分析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971~2015年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用Hybrid-Maize模型估算该区域品种熟期(GDD)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该区域近45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年均变化与玉米生长季变化趋势类似,但生长季变幅与年均值变幅差异较大,且生长季时间序列上突变点明显不同,温度和降水具有滞后性,日照时数具有超前性,其中,生长季温度增幅高于全年温度增幅,但突变时间滞后10年;长期年均降水波动性大,而生长季降水较全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2010年以来生长季均为较湿润阶段。生长季日照时数减少比年均减少趋势慢,为其下降速率的40%。以4月30日为适播期,种植密度60 000株/hm~2时,乾安、洮南、前郭推荐熟期相对较长品种(GDD=1656-1672),扶余、镇赉推荐熟期相对较短品种(GDD为1606和1500)。洮南、扶余、前郭玉米R/V值接近1.0,乾安和镇赉R/V超过1.15,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陇东塬区冬小麦灌浆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速率与日最高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总辐射呈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灌浆速率的主要决定因子是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其中日照时数影响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达0.731 7,最高气温、日较差、总辐射主要通过日照时数对灌浆速率起间接作用。灌浆速率最大时期出现在冬小麦花后23d前后。  相似文献   

14.
在厄尔尼诺大气候背景下,长沙2018~2019年冬季出现了持续性阴雨寡照天气。分析了此次整个低温阴雨寡照过程的特点和成因,并通过历史上4次阴雨寡照个案,对比分析了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等气象要素。结果表明:此次阴雨寡照过程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刷新同期历史记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油菜生长迟缓,渍害较重,黄叶、烂叶现象较多,菌核病有所发展;蔬菜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早春蔬菜苗无法整地移栽导致生长季推迟。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陇中地区1971-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运用APSIM模型模拟春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对近47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年降水量按4.639 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春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按1.304 mm·10a^-1的速率减少,8个生育阶段的降水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下降幅度最大,倾向率为-2.995 mm·10a^-1;分蘖-拔节期的降水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倾向率1.855 mm·10a^-1。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日均温、日均最高温和日均最低温都呈上升趋势,并且日均最低温的上升幅度要大于日均最高温。经相关分析,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均最高温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日均温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最高温与产量分别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4):503-513
Abstract

In Abashiri in eastern Hokkaido, Japan, grain yields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v. Hokushin) in the western area, with umbric andosol or dystric cambisol soil types, are lower and unstabl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eastern area, with mostly haplic andosol soil typ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yiel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The vertical root distribution of wheat plants was examined over two seasons in farmers’ fields in both areas by a wall profile method. Plants grown in the western area had shallower root systems than those grown in the eastern area. Poor soil porosity and high soil penetration resistance suppresse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oot systems in umbric andosol and dystric cambisol. Grain yields were not always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oot system. Grain yield in the 2004/2005 season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root depth index, whereas i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2005/2006 seas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mid June to late July) over the two seasons, grain yield was associated with precipitation more than with temperature and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2005/2006 season, during the late growing stage of wheat, precipitation was extremely low and soils were very dry. The difference in grain yield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was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yield with sunshine dur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from the heading stage to maturity were observed only on haplic andoso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jor factor controlling yearly changes in the difference in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is the difference in photosynthetic 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rooting depth and water supply in response to solar radiation during the late growing stage.  相似文献   

17.
春大豆百粒重与气象条件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天琪  张玉喜 《大豆科学》1998,17(2):141-146
大豆百粒重受鼓粒后气象条件的影响,由此引起的产量波动约占大豆总产量的3.1%。百粒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粒重的增长速度和鼓粒时间的长短。各气象要素综合作用决定了大豆百粒重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新型吡啶类和环己烯酮类除草剂复配制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防控效果,指导新型除草剂在油菜田的合理使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油菜田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后对田间光照和杂草氮、磷、钾及水分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油菜田杂草效果显著,对菵草、大巢菜、看麦娘、牛繁缕等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良好防效,总草鲜重防效可达88.7%~98.0%,显著优于两种对照药剂。杂草防除后,显著降低了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光照和水肥条件。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的油菜产量达到2 626.26~2 836.26 kg/hm2,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8.2%~27.9%,增收2 173.5~3 307.5元/hm2。研究结果表明,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油菜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推荐剂量为每公顷使用有效成分225~300g。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代表站点夏玉米历史气候资料、单产资料及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夏玉米不同生长时期气候要素及相对气候产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划分不同的基准时段,分析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率。结果表明,代表站点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呈三次多项式变化,不同生长时期日照时数显著递减,降水量波动较大。1961~1981年夏玉米相对气候产量较稳定,并与营养生长期气温呈显著负相关;1988年以后相对气候产量年际间变异明显增大,并与生殖生长期的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1961~1981年相比,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率为-2.1%~-9.3%;与1991~2000年相比,21世纪以来的气候条件对夏玉米产量形成有利,影响率为4.7%。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灌浆期高温逼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威胁日趋严重,明确水稻不同耐热性品种对灌浆期高温逼熟的反应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对提高优质稻栽培和育种水平意义重大。【方法】对48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分4期进行大田播种,使各品种在灌浆期经历不同气象条件,探讨其主要产量、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多数品种粒重和品质指标在播期间差异显著;根据各指标变异系数和指标间相关性,确定千粒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等作为水稻品种灌浆期响应气象条件的主要农艺学指标;而气象因子中,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为主要影响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值对品种进行分类,感性品种千粒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平均差异分别比耐性品种大1.98 g、30.02%和19.81%。进一步分析隶属函数值随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分布发现,齐穗后1–15 d日平均气温≥28℃、相对湿度≤84%、日照时数6~10 h时品种间耐性差异最大。【结论】垩白度、整精米率和千粒重可作为品种对高温逼熟响应的代表性农艺学指标;田间形成高温逼熟危害的气象条件是以温湿度为主导的综合气象条件,齐穗后1–15 d日平均气温≥28℃、平均相对湿度≤84%和日照时数≥6.5 h时,品种间耐性差异最大,是田间高温逼熟耐性筛选和鉴定的适宜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