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此外咪酰胺挽回32.28%的产量损失,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王铜、爱可和戊唑醇)。此外咪酰胺比清水对照增产32.28%,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红兴隆地区4年甜菜含糖率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及6月下旬、9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与含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5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及8月上旬降雨量与含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2)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在9月中旬对含糖率的影响最大,旬平均气温每升高1℃可使含糖率增加0.65%,日照时数每增加1h,含糖率可增加0.61%,旬降雨量在8月上旬对含糖率的负效应最大,每增加1mm含糖率降低0.6%。(3)影响含糖率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为9月中旬,主导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5.
1984~1990年,通过调查和研究,得出花生病毒病的主要流行规律是;病害的发生与花生播种期、苗期降雨量呈负相关,与5~6月气温、蚜虫迁飞量呈正相关,花生不同品种发病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玉米褐斑病流行规律及GEM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几年玉米褐斑病发生逐渐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2007~2009年连续3年对冀东地区玉米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57份美国GEM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7月份的降雨量是褐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降雨量对褐斑病流行的影响;玉米拔节期是褐斑病防治关键期,当累积降雨量达到247.7 mm时要及时进行防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GEM种质资源中有37份免疫材料,占鉴定总数的64.91%;有8份抗性材料,占总数的14.03%。  相似文献   

7.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舒怡  傅俊范 《玉米科学》2011,19(3):141-144
以郑单958、辽单565和丹玉39为试材接种玉米纹枯病菌,对玉米纹枯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应用SPSS11.5软件将3年数据进行分析拟合。结果表明,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的周期性流行动态情况且符合该病发展的生物学意义;通过脉冲Logistic模型可以发现,年度间同一品种玉米纹枯病的最大病情指数(KN)和初始病情指数(dN)存在较大差异,表观侵染速率(rN)的差异较小;经Lo-gistic模型推导,明确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8.
辽宁花生褐斑病发生及时间流行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辽宁地区花生褐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期指导病害防治。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辽宁省不同产区及不同品种花生褐斑病进行调查。2011年和2012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病害均有发生,沈阳产区病害发生严重,兴城地区病害发生较轻,且多数产区2012年病情指数高于2011年。不同品种间病情指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粒红最重,白花生最轻。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9.
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时间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春 《玉米科学》2008,16(6):111-113
玉米灰斑病模拟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能反映该病害流行动态,其次为GOMPOERTZ模型。该病害流行阶段为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上旬,逻辑斯蒂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衰退期从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该病害防治时间在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2006~2012年连续多年在同一地点种植两个棉花品种来研究月平均温度、旬平均温度、旬平均最低温度、旬平均最高温度与棉花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籽棉产量与6月中旬平均高温、7月平均温度、上旬和下旬平均温度、7月上旬和中旬平均高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6月下旬的平均温度、低温、高温,7月下旬平均高温,8月平均温度及上旬低温、中旬均温和高温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皮棉产量与6月下旬平均温度、低温、高温,7月下旬高温、8月平均温度、8月中旬高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7月上旬、中旬平均温度,7月中旬高温呈负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衣分与7月下旬和8月上旬高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两品种产量和衣分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在大多数项目中是高度一致的,但在某些项目中的相关性或显著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保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TL6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L6菌液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液原液对花生褐斑病防治效果为69.17%,发酵原液200倍稀释液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42.48%,TL6发酵原液200倍+50%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1.33%,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增效,解淀粉芽孢杆菌TL6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花生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经1985—1992年的调查研究,确认河南省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年度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总降雨量及初始孢子量,初步确定了四者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说明,花生在花针盛期以前为花生矮化病毒(PSV)易感病时期,随后抗性有所增强。PSV可以通过花生种传,但种传率很低,仅0.02%。不同种类蚜虫对PSV传毒效率有明显差异,在测定的4种蚜虫中,豆蚜(Aphiscraccivora)传毒效率高,其他种类蚜虫传毒效率低。1988~1994年在河南开封田间观察说明,由P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在花生上流行受花生苗期和花针期田间迁飞蚜虫数量和花生苗期降雨量的影响,并根据上述3因素7年次资料配合的病害流行预测式,其回报可靠度的置信范围在98.57%左右,经相关检验,估计值与实侧值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胡椒瘟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土壤pH、土壤质地、地形地势、种植年限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因子是胡椒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土壤pH和种植年限与病害的发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土壤质地、地形地势、农业措施对病害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气象因子对小麦黑胚率的影响,用48个小麦品种(系)于2016和2017连续两年在两个试验点自然条件下的黑胚率及气象数据,对小麦黑胚率的广义遗传力及气象因子与黑胚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率的广义遗传力平均为49.9%,说明黑胚率约50%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环境因素。大部分与温度相关的变量(日均温、高温天数等)在抽穗后11~15 d与26~40 d与黑胚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低温天数与黑胚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有关的变量(日均相对湿度、日最低湿度等)多在抽穗后1~15 d与黑胚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降雨量除外);降雨天数与黑胚率的相关系数比降雨量与黑胚率的相关系数高;在研究的多数时间段内,日照时数与黑胚率呈负相关。抽穗后1~15 d潮湿、26~40 d低温、1~40 d寡日照气象条件对黑胚病的流行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7.
芒果畸形病是芒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地理分布、流行学和病原菌侵染寄主过程等方面。该病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其病株和病残体是田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分生孢子通过风和虫传播,在芒果的顶芽处入侵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毒素和内源激素紊乱可能是病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加强检疫、修剪和喷施化学农药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本文对此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6-2000年连续15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花生病毒病年度流行程度(发病率)与相关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病毒病年度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的关联度大小排列顺序依次为:蚜量>平均温度>降雨量>平均湿度,明确了各相关因子对花生病毒病年度流行程度影响的主次关系。花生苗期(5-6月份)蚜量与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的关联度最大,是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的主导因子,生产上可以花生苗期的蚜量为主要依据,及时提出必要的措施,控制花生病毒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防控烤烟根黑腐病害,于2019年和2020年采用普查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宜宾烟区烤烟根黑腐病发生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烤烟根黑腐病发病较轻或不发病;大田期于5月初开始零星发病,5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入发病高峰期,病害流行速度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加,7月中旬至8月中旬,病害流行速度增长缓慢直至...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临清市地处黄淮平原 ,棉花常年种植面积 2 .33万公顷。近几年来 ,棉花苗期病害发生呈加重趋势 ,2 0 0 4年流行更为严重 ,1 0 0 %的田块都有发病 ,平均病株率 5 5 .5 % ,重者达 90 %。1发病特点1 .1发病集中 ,侵染期长。始见期同常年 ,但流行集中于 5月上旬 ,棉株在整个苗期均受到侵染危害。1 .2病害混发严重。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等苗期病害均有发生 ,且在同一块棉田混发严重。调查发现 ,立枯病发病最重 ,其次为红腐病和猝倒病 ,再次为炭疽病。1 .3盖膜、放苗晚和播种早棉田发病重。此次病害流行与地膜覆盖关系非常密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