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陇中黄土高原区(庄浪)生态环境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9-2001年对黄土高原中部地区庄浪县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示范中,摸清了该区海拔1650-2000m范围丘陵沟壑区基本农田、荒坡、沟道、梁峁等区域的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的特征。利用3S技术对各区域进行了系统划分和科学分类,确立了山腰基本农田区、沟道坝系治理区、台地经济林果区、梁峁防风林带治理区等四大治理类型。采取设立中心示范区进行技术集成示范建设,再向全县示范推广,带动县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在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和协作奋斗下,到2001年底,全县有林地3.67万hm^2,其中人工林2.07万hm^2、天然林1.60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9.6%提高到2001年的23.6%,有草地1.93万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5.1%。  相似文献   

3.
 山西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低水平的投入和粗放的马铃薯生产状态,2001年来马铃薯生产总体上处于面积减少、产量和单产波动状态。今后,山西应从资金补贴、区域产业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促进山西马铃薯产业向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单产的时空差异和生产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生产重心的变化轨迹。基于2001—2019年的数据,计算了三大平原12个省份的玉米区位熵指数,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重心经历了从东北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东北平原的转移;自然因素、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政策都是影响玉米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议政府针对主产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益,同时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树文  苗晓春 《甘肃农业》2009,(11):106-106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攘区,海拔2040m-3747m,年均气温5.7℃,年均降雨量600mm左右,≥10℃积温1771℃,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区。岷县特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春油菜的生产,春油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在省内外市场享有盛誉。近年来,岷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快春油菜产业的发展,春油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全县春油菜种植面积3333hm^2,  相似文献   

6.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1985—2015年中国县域芝麻生产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 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土壤肥沃,一马平川,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梨等北方水果的种植。目前,全县梨果面积达10万多亩,平均单产达5000斤。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水果产业区域布局也不断集中优化,形成了南安、南庄的酥梨基地。多为乔化密植果园,亩栽梨树在80株以上,近年来,随着树龄的不断增长,树冠不断扩大,普遍出现了果园郁闭问题,果实品质开始下降,果肉粗燥,石细胞增多,产量也不稳定;加之现有果园土壤有机肥投入不足,营养失衡,普遍存在产量低、果品质量差、效  相似文献   

9.
鄂西北绿豆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鄂西北绿豆[Vigna radiata(Linn.)Wilczek.]产业近年来生产规模与水平、种植区域分布及品种构成,针对存在的重视不够、缺乏引导、种植分散、单产低、规模化不足、缺乏良种、品种更新慢、栽培技术粗放、市场价格不稳、流通渠道不畅、加工水平低等问题,提出了鄂西北未来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绿豆科技创新平台、推广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转变经营模式,推广规模化种植,健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层次等绿豆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山东省菏泽市大豆产业和种业发展,利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国家统计局网站、山东省统计局网站、菏泽市统计局网站等获得菏泽市大豆育成品种信息、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等数据,并分析菏泽市大豆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发现,大豆种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大豆育种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少、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空白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加强种质资源鉴定与创新利用、建立生物育种技术平台、扩大育种目标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菏泽市大豆产业发展和种业振兴。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传统苎麻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产业规模较小,纺织能力下降;麻纱出口数量及金额持续下滑;苎麻种植劳动力缺乏,种植效益低、成本高。武陵山区饲料苎麻产业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是因为该区畜牧业发展饲料需求量大,苎麻饲料开发潜力大,苎麻饲料化可缓解武陵山区饲料短缺问题,开发苎麻饲料可以促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分析了武陵山区发展饲料苎麻产业的优势条件,如气候条件适宜,饲料苎麻作物生物产量高,饲用品质好,并且已有较好技术支撑。对饲料苎麻产业开发提出了开展饲料苎麻种植技术研究、开展饲料苎麻利用技术研究、开展饲料苎麻收获与加工机械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Under the limited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t is essential for the safety of grain production to stud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pproaches on narrowing the winter wheat yield gap and improv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in China.In this study,DSSAT-CERES-Wheat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winter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agricultural treatments,and we analyze yield gaps and NUE with different management scenarios at regional scales and evaluate the suitable approaches for reducing yield gap and increasing NU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otential of narrowing yield gap ranges 300–900 kg ha~(–1) with soil nutrients increase,400–1 200 kg ha~(–1) with sowing date adjustment and 0–400 kg ha~(–1) with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 as well as 700–2 200 kg ha~(–1) with adding nitrogen fertilizer.Contribution rat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of soil nutrients,sowing date adjusting,planting density,and nitrogen fertilizers are 5–15%,5–15%,0–4%,and 10–20%,respectively.Difference in 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 ranges 3–10 kg kg~(–1) for soil nutrients,1–10 kg kg~(–1) for sowing date adjusting,1–5 kg kg~(–1) for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and–12–0 kg kg~(–1) for adding nitrogen fertilizers,respectively.It indicates that four treatments can narrow yield gap and improve the NUE in varying degrees,but increasing nitrogen fertilizer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NUE.  相似文献   

14.
从山西农业现状看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视山西农业的优劣势 ,可以看出 :小杂粮、蔬菜、干鲜果、牛羊食畜是山西省的 4项优势产业。其中小杂粮是山西最具地域优势、最值称道的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小杂粮 ,只有坚持调整种植业结构 ,优化品种 ,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积极培育市场 ,搞活商品流通 ,才能把小杂粮真正发展成为兴晋富民的立省产业。  相似文献   

15.
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春玉米生产历史、现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是我国的重要春玉米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6.8%,总产量占32.3%。探讨东北春玉米的生产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等。提出了调整品种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徽稻茬田利用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华俊 《农学学报》2017,7(6):82-87
安徽是全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也是小麦生产的次适应区域,其中稻作区传统种植模式以“水稻—小麦/油菜”种植模式为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小麦、油菜种植处于亏损状态,冬闲稻田面积急剧扩增,亟待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安徽利用稻茬田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区位、气候、上市季节、土地资源、产量效益好和机械化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科学减灾避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均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安徽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扩大稻茬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强化生产主体培育、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8.
莫怀鸿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51-1056
【目的】针对目前广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今后广西茶业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广西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剖析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生产、研发、营销三方面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广西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资源及种质资源优势。自2000年以来,广西茶叶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10~2014年年均种植面积同比增加7.69%,年均产量增长10.68%;2015年广西茶园面积7.06万ha,茶叶产量6.0万t,毛茶产值38亿元。但从2014年后广西茶叶生产发展几近停止,劳动力紧缺、茶园管理粗放、产品安全性较低、企业规模小和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及品牌效益低等成为制约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生产层面上,推广机械化管理,推进绿色生产,建立茶叶标准园,培育职业茶农;在研发层面上,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深加工程度;在营销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消费渠道、开发休闲茶业等,以促进广西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尝试构建包含普惠保险与劳动力流动的欠发达和发达两地区理论模型,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并通过建立省级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普惠保险推动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保险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劳动力流动是普惠保险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可以通过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具有更明显的缩小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土地资源约束趋紧、保障主粮供给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种植户的生产效率是茶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基于DEA-SFA三阶段模型,利用安徽省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测算不同规模茶叶种植户生产效率及其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茶叶种植户生产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主导了综合效率的大小与变化趋势,且其变化在不同规模之间服从正态分布;纯技术效率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在其决定因素中,市场距离与种植规模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且种植规模越大,市场距离的作用越强;劳动力短缺是所有类型茶叶种植户共同面临的难题,即种植户的规模越大,劳动力短缺问题越突出。因此,应合理布局茶叶交易市场,引导更多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以减少因劳动力短缺、市场距离等因素导致成本上升而出现的规模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