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3个生态亚区近20年(1981~1999)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生态亚区农田氮素平均盈余59 59%、39 75%、11 12%;磷素平均盈余40%以上;钾素平均亏缺38%以上。根据3个典型县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4年7季作物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浙北平原新造农田麦稻—油稻交替轮作农田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作物养分盈余明显,氮、磷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均在100%以上,而稻季磷钾养分相对亏缺.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综合平衡氮磷钾供给,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春季作物产量与氮磷钾总养分实际平衡率呈正相关,而晚稻在氮磷钾总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5%左右能获取最佳产量,且在化肥氮投入一定条件下,晚稻产量与磷钾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田不同轮作模式养分平衡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省五大粮食主要产区1139份农田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云南几种主要轮作模式的周年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单季投入肥料种类平衡,得出几种轮作模式中除了烤烟-小麦轮作模式的养分比较合理外,其它轮作模式的养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缺状况,主要亏缺的养分为钾和磷,其中钾亏损比较突出,这主要由于单季作物的养分投入不协调造成.  相似文献   

4.
红壤磷素水平与油菜生长及根际土壤磷素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研究江西鹰潭和湖北咸宁红壤上残留磷对油菜生长吸收磷素的影响及根际和本体土壤的无机磷组成,结果表明:在2种供试红壤上油菜产量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相关;油菜植株对P吸收增加最快的时期在90-200d,且土壤残留量影响其吸收动力学;鹰潭红壤的根际土pH低于本体土,咸宁棕红壤上趋势相反;NH4F和NaHCO3提取土壤有效磷,鹰潭红壤上根际土壤有效磷亏缺,而咸宁棕红壤的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本体土壤;2种土壤的Ca2-P及Fe-P含量与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而O-P含量的相对高低与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5.
苏南稻田新种植制度的轮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苏南地区麦稻长期连作带来的诸多问题,选用“油-稻”、“(麦+肥)-稻”、“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麦+菜)/玉米-稻”等几种种植制度与麦稻轮作,研究了轮作对产量,土壤养分及麦田杂草的影响,明确了轮作效应,并提出了与麦稻累作的原则及适合轮作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6.
湘北红壤性旱瘠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5年在桃源县盘塘乡“湘北红壤试区”旱瘠田设置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梓潼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相关农业统计资料研究了梓潼县 1985、1990、1993、1996、1998、1999共 6年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农田氮素平均盈余 4 1 2 3% ;磷素平均盈余 32 92 % ;钾素平均亏缺 5 6 2 9%。通过对 2 0 0 0年和 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近 16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趋势 ,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并提出了实现农田养分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浦城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基础工程同步建设,通过"烟-稻"、"油-稻"轮作,大力推广水稻油菜轮作关键技术,调节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提高复种指数,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湘北红壤试区为例,对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及培肥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障碍因素为:土壤酸性强,养分含量尤其是磷钾含量偏低,保肥供肥能力弱,据此提出了四项培肥对策:①增加有机肥投入,强化有机质积累;②增施磷、钾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③合理施用石灰,活化土壤养分;④综合治理,改良低产田土。  相似文献   

10.
资中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6年相关农业统计资料和土壤养分分析数据,研究了资中县1985~1999年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田氮素大量盈余,盈余率超过50%;磷素盈余率超出80%;钾素1998年前一直处于亏缺30%以上的状态,1998、1999年已趋于平衡.同时,通过对1983年和2000年土壤养分含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近20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针对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苏沿海棉区棉花连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该地区实施稻棉轮作的必要性。并详细剖析了该地区实施稻棉轮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和实施稻棉轮作的相关条件及配套政策。实践表明,在沿海棉区实施稻棉轮作,不仅可有效的减少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的使用量,而且可有效的平衡土壤养分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陕西省及典型农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的结果表明,1977年氮磷处于亏缺状态,80年代末达到平衡且略有盈余,到1997年盈余较多,钾则一直赤字,1997年N:P2O5:K2O为1:0.26:0.08,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0.42:0.42),预计到2007-2012年全省农田年化肥需求量为:氮肥(N)870000t,磷肥(P2O5) 365000t,钾肥(K2O)174000t,适宜的N,P2O5,K2O养分比为1:0.40-0.42:0.15-0.20。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宿豫区来龙镇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12个村庄的48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调查点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锰、有效磷是影响该区域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因素;该地区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主要集中于中等等级。  相似文献   

14.
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兴化市的钓鱼乡为例,研究了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超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高产条件下高14.22%-18.69%,超高产条件下氮,磷盈余量,2钾亏缺量分别为380.0-432kg/hm^2,19.15-32.78kg/hm^2,99.1-174.0kg/hm^2,与高产条件下比较氮,磷盈余量提高,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超高产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田产出效益。按照轮作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我县试验推广了瓜稻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克服了稻麦连作制度的不合理性。经济效益高而且水旱轮作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不仅可以抑制蔬菜多种病虫草害发生,压低病虫草害基数。同时种菜田块施用有机肥料较多,土地用养结合,土壤养分平衡,有机质含量增加。目前我县"瓜-稻"种植轮作模式在我县的适应范围已超过1.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稻油轮作下农田生态系统30年来的施肥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N、P、K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养分投入由以有机养分为主转向以无机养分为主;N、P一直盈余,但盈余量逐渐降低;K由盈余转为亏缺,而且亏缺逐步加重,2006年后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7.
秦岭北麓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陕西秦岭北麓地区近30年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的演变趋势,为评价该区域土壤肥力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环境效应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陕西秦岭北麓的周至、户县和长安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养分平衡法分析这一地区1980-2009年农田土壤养分的平衡状况。【结果】自1980年以来,研究地区农田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化肥投入量占养分总投入量的比例由1980年的47.2%增加到2009年的75.4%增幅较大;而有机肥投入量所占比例却由1980年的34.8%减少到2009年的18.8%。农田土壤中N一直处于盈余状态,P2O5则由亏缺转向明显盈余,K2O一直亏缺,但平衡率呈减小的趋势。【结论】陕西秦岭北麓地区应采取“减氮、控磷、增钾”的措施,以控制该区域农田土壤因N、P2O5盈余过量而可能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盘锦地区“牛一稻”、“猪-气-菜、稻”、“鸡-猪-鱼、稻”、“稻-萍-蟹”立体农业和单作稻等5种类型的农户生产结构的经济投入产出、能量投入产出和稻田养分平衡及物质转化。结果表明:单作稻经济效益和能量转换率最低;“牛-稻”生产结构的稻田土壤库中氮磷钾盈余最多;“猪-气-菜、稻”、“鸡-猪-鱼、稻”生产结构饲料转化率较高;“稻-萍-蟹”立体农业经济投入最大,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 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 kgN·hm-2和1472.7 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用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水稻土改种水果、果蔗、双季稻轮作秸秆还田、双季稻秸秆无还田以及稻-冬季瓜菜轮作5种不同利用方式,分析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提出今后有利于土壤培肥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