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了土壤中多杀菌素(spinosad)A和D以及乙基多杀菌素(spinetoram)J和L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5%氯化钠溶液-1 mol/L氢氧化钾溶液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UPLC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土壤中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定量限分别为0.1和0.05 mg/kg;最小检出量分别为8.0×10-7和2.8×10-7g;在0.1~2 mg/kg添加水平下,多杀菌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96%,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2.1%~4.9%;在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乙基多杀菌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93%,RSDs为1.2%~8.1%。该方法提取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2.
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类由发酵产物分离的新颖大环内酯化合物多杀菌素,它对鳞翅目害虫活性很高,且对大多数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阐述了其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生物活性、开发过程、全合成中的难点以及对分子改造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3.
多杀菌素B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但其天然含量很低,不易获得。作者以单质碘、乙酸钠和氢氧化钠为反应试剂,甲醇为溶剂,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成功地将多杀菌素A中福乐糖胺氮原子上的1个甲基脱去,建立了一条以来源丰富的多杀菌素A为原料,简便、高效合成多杀菌素B的方法,多杀菌素B收率高达81%,为其开发应用及衍生研究奠定了基础。多杀菌素B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ESI-MS表征。  相似文献   

4.
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杀菌素广谱高效、低残留、对非靶标动物安全,同时杀虫机理独特,与现有储粮害虫防治药剂不存在交叉抗性,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源绿色储粮防护剂。本文简单介绍了多杀菌素结构和作用机理,重点讲述了其防治储粮害虫的功效和粮库应用试验,并提出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来使用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  相似文献   

5.
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的中毒症状和作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是一类全新的杀虫剂,它具有神经毒剂特有的中毒症状,表现为身体的上升,非功能性肌肉收缩和震颤,最终衰竭,瘫痪。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烟碱型受体使昆虫神经细胞去极化,引起中央神经系统广泛的超活化。多杀菌素也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而使神经细胞超活化。本文就是对多杀菌素中毒症状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马铃薯甲虫[Le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是北美和欧洲马铃薯上的主要害虫,人们采用了很多方法进行防治。如人工摘除、鸟类捕食、引进天敌、诱杀、边界喷雾、沟渠诱捕、丙烷火焰喷射及轮作,含有特异性生物碱苷类或腺毛的抗性品种也降低了害虫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一种药剂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15%茚虫威悬浮剂15 mL/667m2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40 mL/667m2混配在二化螟卵孵盛期用药防治,7 d后第二次用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第二次药后16 d防治效果高达95.00%,且持效期较长。建议在二化螟卵孵盛期,用15%茚虫威悬浮剂15 mL/667m2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40 mL/667m2防治,7 d后再防治一次,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8.
浸叶法证明,多杀菌素(spinosad)、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和虫螨腈比阿维菌素对粘虫表现出更高的杀虫活性。其杀虫活性分别比阿维菌素高5倍、8倍和3.7倍。  相似文献   

9.
多杀菌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建立了一种多杀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以甲醇 乙腈 水为流动相,C18和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0026,变异系数为0.30%,相关系数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92%。  相似文献   

10.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理及其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杀菌素是一类新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对环境安全的特点。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使正常昆虫神经细胞去极化,也可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使神经细胞超极化。本文综述了多杀菌素作用机理及其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12.
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相关代谢抗性机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生物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酶系。在生物体中,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发生氧化代谢、水解代谢和轭合代谢等反应。其氧化代谢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氧化反应是硫代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氧化脱硫形成生物毒性更高的有机磷氧化物的反应,以及氧化脱芳(烷)基化的反应;有机磷杀虫剂及其氧化产物在生物体内还可发生水解代谢反应,在对氧磷酶PON1等磷酸三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低毒性或者无毒的代谢物;有机磷杀虫剂的轭合代谢主要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催化下进行的。昆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与昆虫中参与此类杀虫剂代谢的解毒酶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相关的P450s基因的过量表达和酶活性增强、丝氨酸水解酯酶的过量表达及基因突变、GSTs基因的过量表达等,均可导致铜绿蝇Lucilia cuprina、桃蚜Myzus persicae等昆虫对二嗪磷和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明确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结构特点、代谢途径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掌握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毒理学机制,安全有效地使用此类杀虫剂,有效治理害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以及开发生物选择性好的新型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施用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由于杀菌剂的长期使用, 病菌抗药性问题逐渐加重, 严重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杀菌剂抗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并开发出了病菌抗药基因型快速检测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ZD)、肌球蛋白合成抑制剂、甾醇脱甲基抑制剂(DMI)、QoI类抑制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的抗药性现状与抗性机制。在此基础上, 介绍了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在杀菌剂抗性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 对抗药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源自美洲,已入侵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并暴发成灾,2019年初入侵我国,严重威胁着我国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目前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和种植转基因作物。因长期使用农药,草地贪夜蛾已经对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种类杀虫剂表现的抗性机制不同,主要有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2个方面分别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种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分析草地贪夜蛾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作用方式,并对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管理和监测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室内药剂交替使用对西花蓟马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单独使用毒死蜱、多杀菌素和两种农药交替使用连续处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18代,采用浸渍法从第6至第18代每隔2世代测定3个汰选种群对毒死蜱和多杀菌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多杀菌素交替汰选种群比单一药剂连续汰选种群抗性上升趋势缓慢,F18代时交替使用汰选种群对毒死蜱和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89倍和17.19倍,而毒死蜱单一汰选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达到24.19倍,多杀菌素单一汰选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达到20.78倍.因此,交替或轮换使用药剂可以延缓西花蓟马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大杂食性农业害虫,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棉铃虫导致其对不同种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抗性分子机制的阐明有利于棉铃虫的科学防控和抗性治理。该文主要综述棉铃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棉铃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解毒酶代谢能力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和表皮穿透能力下降等方面,并就未来研究工作和棉铃虫抗性治理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害虫,在美洲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几年该害虫迅速蔓延至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并于2018年12月下旬在中国云南省被发现,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和Bt作物是目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已经形成了具有高抗药性和Bt抗性的种群。本文介绍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现状,从抗性相关因子的表达调控和靶标位点变异2个方面论述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机制,总结了目前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的治理策略,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该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敏  王新溪  王圣印 《植物保护》2023,49(1):278-284
入侵害虫橘小实蝇严重为害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在田间常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为探索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防控橘小实蝇的抗性风险,采用药膜法测定了橘小实蝇抗甲维盐种群(EB)对8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并测定了橘小实蝇EB种群、金华田间种群(JH)和敏感种群(S)的解毒酶活性。历经33代筛选,橘小实蝇EB种群对甲维盐产生了43.4倍的中等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吡虫啉、辛硫磷、马拉硫磷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对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霉素和虫螨腈未表现出交互抗性。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均可显著提高甲维盐对橘小实蝇EB种群、JH种群和S种群的室内毒力。橘小实蝇EB种群细胞色素P450(3.9倍)和b5含量(3.3倍)、O-脱甲基酶活性(4.2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2.7倍)、羧酸酯酶活性(3.2倍)显著高于S种群。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增强可能是橘小实蝇对甲维盐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s)侵染引起的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disease)是世界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BYDVs的生物学特征、分类地位、致病机理及抗性育种等相关研究, 并基于相关研究进展, 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抗性基因挖掘、加快优异抗病基因克隆、加强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的建议, 旨在为我国小麦黄矮病抗性育种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害虫抗药性是导致杀虫剂防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抗性机制的阐明是害虫抗药性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表明,代谢能力增强是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害虫对杀虫剂等外源物质的代谢需要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羧酸酯酶(CarE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简称ABC转运蛋白)等解毒酶和转运蛋白的参与。结合近年来对害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上述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参与杀虫剂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并对害虫抗药性治理的新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