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赋予高等农业教育新使命,发展“新农科”正当其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高校在服务社会与国际合作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等。当前建设“新农科”主要路径包括深化高等农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与集成创新、推进多维度全方位实质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事司副司长路永斌、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芹等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55所涉农高校的15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研究了新农科建设发展举措,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吴岩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深入贯彻总  相似文献   

3.
4.
“课程思政”是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也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应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化着力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和“社会公民”既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更加明确化的表述,也是从职业教育属性出发对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的精准对标。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为突破口,持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当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依然突出,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何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内涵目标,从认识水平,理想信念,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师德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是世界高等农林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在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发力点。新农科的教育理念扎根于中国大地,必然打上"三农情怀"这一中国本土特色的烙印。试从"三农情怀"视角探讨新农科建设,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阐释"三农情怀"内涵要义,促进对新农科教育理念的认同,通过强化个体四大使命的时代担当责任、培植以四个面向为己任的价值导向、筑牢三条改革路径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彰显中国心世界情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表达"三农情怀"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价值意蕴,从时间、空间和载体三重维度来构建"三农情怀"教育贯穿新农科建设的体系,旨在推动我国新农科建设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深刻理解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落实、农户资格权建构和宅基地使用权改造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明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逻辑思路与现实意义。以"用增量权利的中止,换取存量权利的完善"为指引,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从落实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相关要求、多维拓展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现机制和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配套制度方面综合施策,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实现农业农村长效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林高校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农林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是传统农林高校面临严重瓶颈制约,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发展"新农科",实现转型跨越,着力解决国家"三农"问题,成为农林高校当前及以后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农林高校存在问题、承担使命以及"新农科"内涵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加强"新农科"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三农"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准确研判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及时更新"新农科"研究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激发"新农科"建设的内生动力;积极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服务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农林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食用菌栽培作为现代农林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课程的改革优化,对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的新三农人才队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食用菌栽培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旨在推进食用菌栽培课程的革新建设,为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应当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开展,高校大力推动新农科建设有利于培育卓越的农林新人才、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满足乡村新农业发展。传统农学呈现学科结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产教脱离现象突出的特点,必须尽快转型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革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是破解传统农学发展瓶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推动着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生产力的变革,这对涉农院校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阐述了当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智慧+”背景下畜牧兽医新农科人才跨学科培养的紧迫性,并提出了构建“智慧+”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畜牧兽医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程度影响着一流大学建设方向和速度,决定着一流大学建设的效度和前景。从历史演进轨迹和趋势看,世界一流大学经历了时空格局、组织功能、办学主体、社会评价等多维多次转变,呈现育才为本、科研凸显、大师云集、引领社会等特点。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历史演进趋势,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以培育精英人才为根本,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先导,不拘一格汇聚硕彦才俊,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社会发展,引导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大学。  相似文献   

14.
"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和"新文科"与传统农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举。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农科”果类蔬菜缓释肥是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发的新一代专用长效肥料产品,采用经优化配合的天然植物素等复合养分调控物质对蔬菜专用肥包裹制成。产品包括氮磷钾养分配比为16.5—12、15—6—18(硫酸钾型1、15—15—15航酸钾型)等3种,其生产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01107636.4)。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农科建设中,园林专业肩负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也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平台。本文提出了在修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通过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推进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科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其对涉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当前部分学生存在专业兴趣不足、专业认同不强、学习热情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不同层面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原因,旨在探讨通过高度重视主流引导、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加快提升学生认知等方式,多方合力,不断提升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新农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农科建设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阐述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在观念认识、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实践平台等建设方面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新农科建设的主要路径:强化政策宣传及制度建设,加强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提高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拓展实践项目种类、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9.
高焕  柳森  赖晓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259-260+26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培养应用型水产养殖人才是保证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不断向高端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并就当前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探索适应新农科发展要求的水产养殖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预示其亟待改革.通过梳理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分析,认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走向应是农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制的实施,将在保证国家对农地最终控制权和裁决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应是一个利国利民、兴利除弊的最佳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