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洱海流域耕地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洱海流域耕地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状况进行分析,针对洱海流域氨、磷盈余量较大、钾亏缺严重的实际,提出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以保障耕地各种养分的平衡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更好解决高原湖泊污染。【方法】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形理论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三大高原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从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多样性和均匀程度表现为抚仙湖流域最高,洱海流域次之,滇池流域最低;景观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滇池流域最高、抚仙湖流域为中间水平,洱海流域最低。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稳定性看,洱海流域最好,滇池流域最差或较差;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稳定性看,抚仙湖流域最好,洱海流域和滇池流域较差;流域内稳定性最好的景观类型是水域,最差的是林地;景观整体稳定性表现为洱海流域最好,滇池和抚仙湖流域较差。【结论】通过研究,摸清了三大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特征,为研究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耕地利用情况,为流域耕地保护、农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滇池、洱海和抚仙湖三大高原湖泊流域耕地自然质量等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流域尺度:滇池流域耕地等别以7~9等、13~15等为主,等级以中等为主;洱海流域耕地等别以6~7等、14~15等为主,各等级分布相差不大;抚仙湖流域耕地等别以8~9等、15~16等为主,等级以中等为主。(2)县域尺度:滇池、洱海和抚仙湖三大湖泊流域耕地主要分布在昆明主城、大理市和澄江县,平均等最高的区县分别为昆明主城(12.6等)、宾川县(15.9等)和江川县(11.8等)。【结论】三湖流域耕地等别都呈"双峰值"特征,峰值范围主要在6~9等、13~16等之间,谷值范围主要在10~12等之间,洱海流域低、中、高等地分布较均匀,其余两大流域均以中等地为主;中、高等地大多分布在流域内的缓坡丘陵或河谷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4.
洱海流域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洱海流域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实现对该区域植烟土壤肥力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可视化的目标,进而为洱海流域烟田养分分区管理、平衡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2013年、2018年和2020年洱海流域植烟区964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技术探究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和区域分布格局,并采用Fuzzy综合评价法对植烟区土壤肥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2011—2020年洱海流域植烟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为7.3、59.6 g·kg-1、3.5 g·kg-1、54.4 mg·kg-1、192.0 mg·kg-1,均表现为中等变异。植烟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丰缺等级处于中上等级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85.2%、93.8%、94.5%及78.8%,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异性。植烟土壤肥力处于I—V级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8.4%、25.0%、40.3%、23.3%、3.0%。洱海流域植烟土壤整体偏碱性,pH值呈现出洱海北部高于南部的现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洱海北部和西部;有效磷含量高值区以斑块状分布在洱海北部、东部和西部;速效钾含量高值区呈片状分布在洱海北部和东部。【结论】洱海流域植烟土壤整体肥力较高,III级及以上高肥力区主要分布在洱海北部和东部。同时,洱海北部和西部植烟土壤氮磷元素含量丰富,区域内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与SWAT的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峰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7-6750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数学模型是研究流域污染、水质分析与预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在综合分析目前非点源污染模型的优缺点后,选取当前较为先进和完善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借助GIS、RS技术,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了解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为洱海流域的综合治理和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地处洱海流域源头的洱源县面临经济发展和洱海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协调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洱海保护”至关重要。针对洱源县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存在种植业为传统农作物,产品价格低、生产效益低、种植户积极性不高,缺乏新型职业农民等制约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做特洱海“绿色食品牌”,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强化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等推动洱源县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建议,为加快洱源县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环境保护下的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洱海流域目前种植、养殖业结构不合理.对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本文分别选取洱海流域各乡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TN、TP(化肥)和养殖品种TN、11P排放总量为数据代表.通过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较大的因素,据此提出结构调整建议.旨在为探索洱海流域经济社会友好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  相似文献   

8.
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寻求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尤为必要。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呈现量大、面广、复杂和周期长的特点。从物质循环的原理分析其来源、去向和防治措施,提出控制污染是源头减量控制、循环路径阻断和产业链延伸的循环利用3个思路,并提出6个方面的量化策略。近年来,鉴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洱海流域各级人民政府通过修建环湖截污管道、治理入湖河道、修建湿地等"封、堵"措施全面展开,但对农业面源污染从根源上遏制的办法并不多,为此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物质循环"减、输"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正>洱海位于云南西北部,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属澜沧江—眉公河水系。洱海湖滨区因其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沛,区位优势突出,是云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主产区。洱海湖滨区包括大理市的12个镇区,现有耕地面积超过11 000hm~2,自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施肥结构、耕作方式等发生了较大改变,耕地养分亦发生了较大变化。摸清和掌握耕地养分状况和变化情况,因  相似文献   

10.
高原湖泊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刚性约束以及耕地面积狭小分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限,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走生态农业道路。文章以洱海这一典型的高原湖泊为例,基于洱海流域近年来生态环境数据和地域发展趋势,运用定性经济预测法,分析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在科技投入、产品生产质量和生态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的现状,把握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借助洱海流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以期更好地实现生态农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研究结论对促进与洱海流域相似的高原湖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是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使农业、农村、农民和企业都处于一条共赢的利益链上,具有可持续性。这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与经营方式创新的新模式。一、洱海流域基本情况洱海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与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洱海流域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我省和  相似文献   

12.
1洱海流域基本情况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洱海流域具有城郊型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区位优势突出,是大理州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主产区。流域辖大理市、洱源县的16个乡(镇)和大理经济开发区、大理旅游度假区,土地总面积2 565 km2。2009年末有农户16.71万户,农村  相似文献   

13.
为切实做好洱海综合治理保护,进一步控制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在不断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大理市稻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保护与发展互利互赢,结合大理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打造大理市各有特色农业品牌,积极探索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洱海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全面减少洱海流域氮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地表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农田氮磷养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云南省湖泊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降低湖泊流域养分流失的同时保障湖泊流域烟区烟叶的优质生产,以高原湖泊洱海和抚仙湖流域烟田土壤为对象,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流域氮磷流失和烟叶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以农业污染削减和农业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云南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其水污染控制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从建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洱海流域畜禽粪便、饲料和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状况。[方法]以云南省洱海流域养殖业链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11个饲料样品、10个粪便样品、21个土壤样品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状况。[结果]饲料中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50%,其中猪饲料中土霉素、金霉素含量最高,其次是鸡饲料,奶牛饲料添加的抗生素相对较低;粪样中土霉素检出率为100%,四环素检出率为80%,金霉素检出率为90%,其中鸡粪中残留的抗生素最高;土壤抗生素残留较低,金霉素的检出率为66.6%,四环素、土霉素均未检出。[结论]洱海流域养殖业残留抗生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对大理洱海湖滨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将此次农田土壤样品测试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土壤样品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农田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理洱海湖滨区农田土壤存在日趋酸化趋势。同时,分析了农田土壤日趋酸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大理洱海湖滨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将此次农田土壤样品测试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土壤样品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农田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理洱海湖滨区农田土壤存在日趋酸化趋势。同时,分析了农田土壤日趋酸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1998-2016年洱海流域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通过输出系数模型计算1998、2005、2010、2016年洱海磷污染负荷,以细化磷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6年,洱海总磷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流域内点源污染增加、面源污染减少,但面源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其中,1998年洱海流域总磷污染负荷为390.273 t,2005年为402.150 t,2010年为398.879t,2016年达到最高值429.451 t。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粪便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是洱海流域三大污染来源,其产生平均负荷分别占总磷污染负荷的48%、18%、15%。洱源县总磷污染负荷达205.608 t,大于大理市污染负荷。洱海子流域总磷单位面积负荷集中于86.027~540.519 kg·km^-2·a^-1,其中子流域1~14变化明显。今后流域治理过程中可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畜禽粪便科学还田、合理施用化肥等方式,减少磷素向水体中的排放量,从而实现流域内磷素的合理循环。  相似文献   

20.
郭健斌  张红锋  刘翠花  曹丽花  刘合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41-16042,16090
[目的]分析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布情况及其比例。[方法]根据西藏首次土壤资源调查结果,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耕地土壤养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结果]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占总量的53.62%;土壤全氮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占总量的39.43%;土壤缺乏碱解氮的耕地占总量的46.55%;土壤全磷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分别占总量的2.88%和21.10%,土壤速效磷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占总量的70.58%;土壤全量钾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量的4.34%。[结论]根据该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提出实现该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节土壤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