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筛选出防治大方皱椒炭疽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选取了22.5%啶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大方皱椒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控效果最佳,第3次施药7d后防效为92.66%;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为87.25%。与未施药对照相比,3种药剂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辣椒产量最高,其次为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处理。综上可知,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处理的防效和增产率较高,可以作为大方皱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2.
15%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15%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进行了本次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135 g/hm~2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始盛期第1次用药,间隔7~10 d进行第2次用药,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92.98%,高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20%三唑酮乳油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它们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质量比5∶1、3∶1、1∶1、1∶3、1∶5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038 8、0.358 3、0.612 9、0.530 1、0.232 6、0.232 8、0.329 6μg/m 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29、1.33、2.29、1.84、1.22,其中以1∶1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 000、2 000、3 000倍液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54%、90.80%、82.88%、76.43%、74.10%,防治效果排序为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简称复配剂)高浓度复配剂中浓度复配剂低浓度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因此,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1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增效作用最明显,果穗套袋前采用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病害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效果进行田间评价。结果表明,供试药剂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制剂量525-600ml/hm2的处理防效高于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制剂量400ml/hm2和430g/l戊唑醇悬浮剂制剂量279ml/hm2的处理防效,且差异极显著。表明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锈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茶炭疽病是我国茶树上常见的叶部病害。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和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了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药后14 d,250 g·L-1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40.63,187.5,281.25 g·hm-2的防效分别为93.1%~98.2%(2013年)和99.6%~100%(2014年),对照药剂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187.5 g·hm-2防效分别为96.9%(2013年)和100.0%(2014年),相互间无显著差异;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24.2,155.25,207 g·hm-2的防效分别为61.3%~73.3%(2013年)和82.5%~91.0%(2014年),优于对照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43.75 g·hm-250.3%(2013年)和79.6%(2014年)的防效;吡唑醚菌酯的防效极显著高于氢氧化铜。2年的试验显示,吡唑醚菌酯对茶炭疽病防效优异;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提早喷药可明显提高其田间防效。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17种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中筛选出效果更好的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00 mL/hm~2+25%丙环唑悬浮剂600 mL/hm~2(麦甜)、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900 mL/hm~2、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m L/hm~2、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2 100 mL/hm~2、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900 g/hm~2、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75 m L/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次之。  相似文献   

7.
引进12种农药在温室辣椒白粉病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辣椒白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500 g/L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50 g/L嘧菌酯悬乳剂、42.2%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达82%以上。建议在温室辣椒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以上6种药剂进行防治,间隔7 d防治1次,连续防治3次,生产中各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致使玉米叶片提早干枯,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本试验研究了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的防效较好,可以于大斑病发生初期,分别采用300 g/hm~2、900m L/hm~2、450 m L/hm~2、1 800 g/hm~2喷雾防治,4种药剂须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找有效并且安全的桃树炭疽病防治药剂,对不同稀释倍数4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桃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末次施药后7 d时,以2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最高,达95.27%,其次是2 500和3 000倍液处理,其防效分别为92.94%和90.07%,均显著高于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 500倍液(CK1)的84.16%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CK2)的87.28%;末次施药后14 d时,对桃树炭疽病叶片的防治效果和果实的防治效果均以2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最高,分别为93.25%和96.63%,其次是2 500和3 000倍液处理,均显著高于CK1和CK2;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4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供试桃品种安全。因此,在桃树炭疽病发病初期连续施用4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2次,间隔时间15 d,对桃树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新型复配药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与延缓抗药性产生。[方法]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及5:1、3:1、1:1、1:3、1:5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值分别为1.038 8μg/ml、0.3583μg/ml、0.612 9μg/ml、0.530 1μg/ml、0.2326μg/ml、0.232 8μg/ml和0.329 6μg/m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29、1.33、2.29、1.84、1.22,其中以1:1复配的组合增效作用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药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以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1.54%、90.80%、82.88%、76.43%、74.10%。[结论 ]因此,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1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采用2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害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选择7种杀菌剂进行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 g/hm~2防效最好,达91.38%,宜推广应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375~450 mL/hm~2、22.5%啶氧菌酯悬浮剂525 mL/hm~2、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hm~2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喷施2次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为80.59%~86.88%,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的防效较好,且持效期长,3次调查显示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防效。在辣椒炭疽病发生初期使用,间隔7 d施药1次,共喷药3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SC)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50.0,187.5,225 g·hm~(-2)在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0.40%,81.70%,83.11%。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较好,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一种较好的复配杀菌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4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其中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最好,可达85.60%。为避免烟叶农残超标,可选用以上4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15.
2015、2016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22.5%悬浮剂对茶炭疽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使用112.5、150、225 mg·kg~(-1),第2次药后28 d防效均在80.8%以上,与对照药剂吡唑醚菌酯250 g·L~(-1)乳油防效相当,对茶叶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进行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增产效果明显,用药量达750 mL/hm~2以上时,第2次药后14 d病叶防效达74%以上、病指防效达87%以上,增产率达11%以上。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建议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用药量为750~900 mL/hm~2,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施药,间隔7~8 d再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  相似文献   

17.
30%吡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示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将3种杀菌剂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悬浮剂、25%氰烯菌酯SC(劲护)、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于小麦始花期、盛花期各施药1次,研究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25%氰烯菌酯SC(劲护)1500m L/hm~2防治2次效果最好,平均防效为80.6%;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525m L/hm~2防治2次较好,平均防效为77.1%;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375m 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64.6%;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450m L/hm~2防治2次防效最差,平均防效59.4%。因此,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可以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为对照,研究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不同剂量对苹果褐斑病、炭疽叶枯病引起的苹果早期落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7 d,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2 500倍液对苹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84.32%,极显著高于常规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处理;施药后3 d,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2 500倍液对苹果炭疽落叶病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80.40%,与常规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230g/L醚菌·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30g/L醚菌·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2次施药后25d,对稻曲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达87.95%和90.97%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125g/L氟环唑悬浮剂处理防效,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增产效果较明显。推荐在水稻稻曲病发病前,于水稻破口前10d第1次施药,齐穗期第2次施药,建议230g/L醚菌·氟环唑悬浮剂的商品用量为645~810mL/hm~2。  相似文献   

20.
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和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菌·肟菌酯、唑醚·氟酰胺2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效良好,建议在缙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