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正>3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讲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启动,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成为首期开讲嘉宾,为50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讲解水稻分子育种,介绍水稻育种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与热点问题。作为我国著名的水稻科学家,在当天题为《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的分子基础》的报告中,李家洋从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以及高产、优质、高抗品种的设计育种。报告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充分,李家洋还介绍了自己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科研感受和经历。  相似文献   

2.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米镉超标问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降低稻米镉污染风险,实现水稻安全生产迫在眉睫。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是降低稻米镉污染风险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常规表型筛选到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从常规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低镉水稻品种选育技术将会走向精准化、高效化与智能化,为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综述了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与低镉水稻材料创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低镉水稻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居民健康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相似文献   

5.
<正>1月24日,《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最新成果,该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他们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的分子设计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超级稻育种的目标是在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通过理想株型的构建结合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来实现寻求水稻单产、品质、适应性的新突破。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将分子设计育种的知识和手段应用于超级稻育种,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稻品种或杂交组合。因此,对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分子设计育种对提升传统育种效率和培育超级稻新品种的前景,指出了未来超级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主粮作物之一,稻米镉污染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选育可有效降低水稻籽粒镉污染风险,高效准确的镉积累相关分子标记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水稻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基于籽粒镉积累关联基因的功能性SNP位点开发了KASP分子标记LCd-38.选...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20,(1):19-22
水稻作为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是约50%世界人口的主要粮食,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保证我国水稻高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环境胁迫尤其是高温胁迫对水稻的各个时期都会造成极大损害,从而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可能性,多个研究组报道了水稻响应高温的分子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水稻响应高温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从基因克隆、重要SNP鉴定及功能分析等方面阐述水稻耐高温分子机制,为利用分子育种方法鉴定及选育耐高温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以实现水稻种植的增产和增收。本文从水稻品种的选择和种子的处理角度出发,来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分析,并系统探讨了水稻种植过程中"三控"技术的优化,为水稻种植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最终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技术背景 粮食安全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稻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稻单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潜力达到800~1000kg/亩,但大面积生产仅500~600kg/亩,仅实现品种产量潜力的60%左右.要实现大面积水稻产量的提高,实现高产与优质、高效、节水、保护环境及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必须依靠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改进栽培技术,挖掘品种产量潜力.由马达加斯加水稻专家研究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得到我国水稻专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分子育种研究室筛选的水稻新抗源"海选E32"、常规感病品种"湛A"不育系和"七丝软占"、中抗品种"特青"为试验材料,通过牙签接种法,在室内温室和室外大田对各水稻品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选E32"对纹枯病综合抗性达到中抗水平以上,但抗性表达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使米饭的香味更加浓郁,铁、锌含量更高,而不必再补充其他营养品,一切都可以通过对水稻基因进行分子设计实现。近日,从“作物分子设计与创新”专题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正在搭建庞大生物信息基础平台,确保优质基因“一击必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用我国高产优质主栽籼型品种"黄华占"与大粒粳型品种"吉资1560"构建重组自交系分析控制粒形和粒重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在第3染色体末端发现一个控制水稻粒长和粒重的主效QTL TGW3。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20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创建的品牌,建国以来育成的经国家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水稻新品种50个。"八五"以来,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在辽宁省年均应用面积在水田面积60%以上,对稳定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准确区分水稻的籼粳性在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进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在籼稻和粳稻中存在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籼粳性的判别中。但是已公布的这些籼粳性判别分子标记在遗传背景多样的实验材料中是否仍然表现出籼粳特异性尚未可知;此外,目前籼粳性的判别多是基于待测品系与 2 个对照品种的比较,无法反映待测品系与籼(粳)亚种群体的籼粳相似性。因此,需要筛选出一套能在多样性遗传材料中都表现出籼粳性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建立籼粳组群判别体系客观判别水稻的籼粳性。【方法】在能代表世界水稻遗传多样性的水稻多样性种质平台 2(RDP2)中,利用 7 万个 SNP分子标记的基因型,选取保留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92 份水稻品种(系),对已知的 51 对用于籼粳性判别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并根据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选取 5 份籼稻和 5 份粳稻组成籼稻和粳稻判别组,利用籼性判别值量化水稻籼粳性。【结果】在 51 对分子标记中筛选到 24 对籼粳特异性强的分子标记(在籼 / 粳稻群中出现专一带型的频率均高于 69.5%),它们均匀分布在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根据籼粳特异分子标记的带型结果,92 份品种(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 2 个组群,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系)已知的籼粳性完全吻合。根据聚类结果,构建了组群判别体系,随机选取 10 份品种(系)对其籼性判别值进行计算,其中 1 份偏籼品系、1 份偏粳品系、4 份籼稻品系、4 份粳稻品系,准确地实现了对其籼粳性的量化判别。【结论】筛选出一套可在 遗传背景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籼粳性鉴定的分子标记,并基于籼粳组群建立了一套籼粳判别体系,高效准确判别水稻的籼粳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及时地对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鉴定区分,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优质水稻品种(象牙香占、抗白软占、抗倒丝苗)进行了SSR分子标记鉴定。对分布于水稻不同染色体上的73对SSR引物进行筛选,有8对能够在3个试验品种中显示较好的多态性。这些有多态性的8对引物分布在5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其中单用引物RM551就可以将3个供试品种完全区分开。其它7对引物之间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对3个供试品种进行很好的区分。试验表明将SSR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到水稻品种的鉴定区分是一种完全可行,且高效简洁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实践生产中。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是我国粮食产量最高的作物,与人们生产、生活有较大联系。水稻在我国不仅具有种植面积广、范围大的特点,还能实现较稳定的生产产量,提高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水平。因此,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相关要点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措施有效防治病虫害,以促进水稻的良好生产。在对水稻品种进行选择期间,为了保障水稻的质量,促进水稻后期的积极生长,需要选择优质品种。因为水稻品种与环境存在较密切的关系,水稻自身条件才  相似文献   

18.
DNA指纹检测技术应用于植物新品种鉴定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水稻上与其相关的技术标准仍待完善。本文对DNA指纹检测中主要涉及的分子标记及特点进行归纳,并综述了DNA指纹在我国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和地方两级DNA指纹标准的必要性和策略,认为可将利用高密度SNP标记构建的品种SNP指纹制定为国家标准,而基于核心SSR标记构建的品种SSR指纹可制定为地方标准。讨论了两级DNA指纹标准在品种培育、审定管理、市场监管及品种权保护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以及仍需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建立规范化的"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检测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瘟病是汉中地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以同时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km的蜀恢527,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b的R150为基因供体配置杂交组合,利用Pi-ta、Pi-km和Pi-b的基因标记对分离世代进行基因位点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筛选将3个基因转育到同一品种,通过分子标记与田间多代性状筛选,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陕恢206"。研究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选育多抗水稻品种提供了简单、便捷的选育方法,同时也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0.
刘斌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12-23
水稻是我国超过60%人口的主粮,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表型鉴定和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常规育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广泛的稻种资源中挖掘特异优良基因,开展高效准确的分子育种被认为是实现水稻育种第三次突破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水稻育种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立了“广东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广州分中心”,以此为依托平台,充分利用水稻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和水稻常规育种的优势,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鉴定和分子育种,已取得显著成绩。对1992年以来水稻研究所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的构建、水稻重要性状基因鉴定,特别是对水稻稻瘟病抗性、耐冷性和收获指数的分子遗传研究、以及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分子育种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水稻分子育种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