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生产实践证明,土地再差,只要狠抓增肥改土,立足于养,养用结合,以养为主,产量就能比较快地大幅度地持续上升。在肥料中有机肥是当家肥,化肥是促进肥,而绿肥又是有机肥的主体,发展绿肥是肥料建设的基础工作。绿肥生产发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到粮、棉、油生产和  相似文献   

2.
肥料是作物生产各项物资投入占比例最大的一项,增产效益也最为明显。有机肥和化肥都是重要的养分资源,有机肥合理应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而化肥的投入是增加该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强度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根本保证。国内外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均证明,有机肥和化肥合理施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肥料的合理使用可以明显的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和环境质量。但是,有机和无机肥料资源的不科学管理和使用则会引起了农业生产效益、农产品品质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养分资源科学管理和肥料合理使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土壤肥料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化肥需求量继续增长,品种结构不合理。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日益重视化肥的使用,尤其是近20年来,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年以144万吨的速度递增,化肥总消费量由1980年的1269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4411.8万吨,约占世界化肥消费量的30%,居世界之首。但是,若按单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的中上水平。有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化肥需求总量将突破6000万吨。我国化肥除总量不够外,品种结构也不尽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中市化肥、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不同肥料种类的数量、生产、使用情况,并就肥料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和提出整改建议,对今后本区肥料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发绿色食品肥料是发展兴安盟绿色食品和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绿色食品肥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是兴安盟的一个新兴产业。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肥料与有机肥、化学肥料关系及绿色食品生产的平衡施肥技术的论述,阐明了开发绿色食品肥料的作用及增施途径、商品有机肥的开发与应用、合理施用化肥和绿色食品生产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等问题,明确了绿色食品肥料开发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1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 1.1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掌握以有机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尽量减少和限制化肥的施用量,确实需要时,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在使用化肥时要掌握不使用硝态氮肥,每亩用量不得超过25千克,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少施叶面肥.  相似文献   

6.
化肥的使用在四平市的粮食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肥料应用上存在着重视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现状。本文就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科学施用肥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化肥的使用在四平市的粮食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肥料应用上存在着重视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现状。本文就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科学施用肥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施肥方式存在着随意播撒的现象,导致肥料浪费。同时,土壤因素、水分供应、化肥使用不合理以及有机肥施用较少,也会影响肥料利用率。因此,有必要针对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手段,全面提升肥料利用率。本文将针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化肥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正确选用肥料和农药,科学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首选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二是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三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的使用可以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下,肥料使用的多元化是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施用商品有机肥的意义以及徽县推广商品有机肥的现状、技术服务路线和做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化肥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正确选用肥料和农药,科学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首选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二是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三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2.
<正>1科学施肥1.1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建议采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和氮、磷、钾化肥按比例施用的原则。有机肥中含有的有机质和有机胶体具有隔盐、缓冲盐碱危害等作用,在设施内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减少盐渍化的发生。在以有机肥为主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化肥,但需注意不可偏施某种肥料,目前生产中常见的是偏施氮肥,而不重视施钾肥,氮、磷、钾3种肥料合理配合施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13.
<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和环境友好是中国农业人的共同追求。当前,我国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化肥用量占比达到了总用量的40%,减少这部分化肥用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2017年2月8日农业部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引发肥料行业震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如何开展?各地示范工作又取得哪些成果、提供哪些经验?近日,记者跟随相关调研团参观湖南宜章县有机肥示范基地并参加农业部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落实会,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14.
李峰  尹成  徐大勇  陈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48-12852,12854
目前,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土壤环境受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物有机肥是由功能微生物与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特点,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已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大学《微生物学》教材中缺少生物有机肥教学内容。为满足社会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设计了生物有机肥教学内容予以补充,主要讲授化肥大量使用带来的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生物有机肥的发展概况、特点、作用和肥效机制;颗粒型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介绍。并对生物有机肥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确实需要时,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在施用化肥时不得使用硝态氮肥,其他化肥每亩用量不超过25千克。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少用叶面肥。掌握正确的钙肥施用方法对无公害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化肥使用现状及施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是促进作物增产,提高作物品质,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培肥土壤,加速农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1,2]。据全国1981年以来进行的70个长期肥料试验结果,化肥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约为45%[3]。而与此同时,化肥也是农民生产投资中最大的物质投入,约占其全部生产性支出的50%。如何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贵州农业生产不发达,化肥对贵州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全省粮食同步增长,但近年来粮食增产量却相对下降,肥料利用率低。因此,分析贵州近10年来的化肥使用现状,可为贵州省化肥的合理应用提供重要依据,促进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化肥减量使用技术途径及其效果,包括推广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商品有机肥与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水肥一体化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各类叶面肥、肥料增效剂(生物刺激剂)、微生物肥料等产品,以期有效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发展高效、环保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8.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 1、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 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掌握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以施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尽量减少和限制化肥的施用量,不使用硝态氮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少用叶面肥.  相似文献   

19.
陈敏 《农村科技》2008,(7):32-32
环保型蔬菜生产中禁止使用化肥,绿色蔬菜及无公害蔬菜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施肥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或单施有机肥对作物产量以及对土壤有机质的改善作用,开展此项研究,构建小麦有机无机肥料配方施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效果明显,不仅可减少化肥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种植业肥料施用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化,而且在产量上增产幅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