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简称植物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它养育着人类,并为地球上各类生物提供孕育繁衍的良好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植物遗传资源改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其主要意图是突出植物遗传资源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来,全球55亿人口中有10亿人口存在粮食和营养不足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突出问题。为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主要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地球上各类耕地138亿hm2、果园1亿hm2、牧场…  相似文献   

2.
<正>昆虫是地球上动物界中最为丰富的种类,然而它的起源很少为人知晓,其实它最早源于水生节肢动物多足纲的综合类,也是最原始的幼虫。随着生命运动,环境变化,从4亿年前昆虫化石被发掘就证实"昆虫"是一个最为古老的动物家族,由于在其生命活动征程中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神奇本领,所以能保护其昆虫不同类群家族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翅膀     
正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在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上,昆虫是最先获得飞行能力的动物,比爬行动物和鸟类获得飞行能力早了至少5千万年。大约在3亿年前,昆虫就作为地球上第一批"飞行家"飞上了天空。飞行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技高一筹,并成为昆虫纲繁荣兴旺的基础。翅膀是昆虫演化过程中适应飞翔的产物。除了基本的飞行功能外,昆虫翅膀的作用其实五花八门,如用来保护  相似文献   

4.
资讯     
《中国花卉园艺》2020,(1):61-62
科学家破解“开花植物快速占领地球之谜”获新进展 本刊讯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的论文《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12月19日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线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蓝星睡莲的高质量基因组并进行了分析,为破解“开花植物如何在2亿年内快速占领地球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正>植物有着漫长而惊人的进化历史。陆生植物从4.5亿年前就开始演化了,但第一棵树是在3.85亿年前才出现的,比第一头鲨鱼出现的时间还晚,花朵直到白垩纪才出现,草则在4000万年前才长出来。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植物逐渐进化出不少奇妙的特点来。如果让你用某个词汇来描述植物,你肯定不会用"聪明"来形容它们。如果  相似文献   

6.
番杏科多肉植物中的萌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番杏科多肉植物中,有不少外形奇特、富有趣味的萌宠,其独特的形态与常见的多肉植物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些种类或像外星生物,或像工艺品,或像顽石,很难相信这是地球上有生命的植物。还有一些种类在不同时期形态差别很大,令人难以相信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7.
1971年,在四川攀枝花市境内,发现了一片2亿多年前孑遗下来的“植物化石”——苏铁自然林,在植物学界引起了轰动,这片占地1168公顷、多达23万多株的苏铁林,是地球上纬度最北的苏铁自然林。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苏铁,国家在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的“苏铁品种园”、“苏铁观赏  相似文献   

8.
<正>光合细菌是20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核生物。日本在光合细菌菌液的应用方面开展得较早。20世纪80年代,小林正泰等学者就将光合细菌菌液应用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中,并把  相似文献   

9.
<正>一些科学家认为,多浆植物中仙人掌类植物的起源,要晚于白垩纪或白垩纪后期。那么白垩纪后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这一系列变故呢——白垩纪后期,恐龙灭绝,大陆发生漂移。我们已经知道,恐龙是由于6500万年前一次小行星的撞击而灭绝的。但是包括多浆植物在内的一些其他生物为什么能在这一变故中生存下来?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恩·古里克说:当小行星从空中坠落地球时,大气会猛然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日前,笔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古植物学家王鑫与国家兰科中心教授刘仲健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型花朵——"潘氏真花"。"潘氏真花"植物化石出产于我国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经科学分析,确定此花存在时间为1.6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该研究成果在线发布在英国《历史生物学》杂志上。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在白垩纪之前的地层中发现典型的花,最早的典型的花化石是产自1.25亿年前辽宁义县组  相似文献   

11.
文摘     
人类生存与植物品种意大利《快报》7月27日刊登一篇文章,对植物种类问题表示担心。据计算,由于人类的活动,平均每6小时有一种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这一现象将在几十年内对地球的食物平衡带来严重后果。这一令人担心的现象的根源十分久远。最近两个世纪来,人类习惯于对可以提供食品的植物进行选择淘汰。这样使大自然在上百万年的进化中保存下来的植物多样化遭到破坏,而植物越是多样越能应付植物世界面临的危险,如气候的变化和病虫害。得克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地球上30—70%的植物将在今后一百年内消失。在美国,十九世纪末统计的7000种苹果中现在已有6000种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转换的能量传递给人类和食植物的动物,而这也成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主要能量来源。近日,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一种测量大规模光合作用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卫星技术测量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释放的荧光来计算光合作用,这种荧光是由光合色素——叶绿素在日光的刺激下产生的。通过这一方法,当卫星在某一区域上空时,就可以实时获得数据。而通过其他方法则并不能直接测量出大范围光合作用。因为迄今为止,模型法是在全球尺度估测光合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机器视觉的植物病虫害实时识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乐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0):244-249
植物病虫灾害是中国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识别、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决策信息源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表明,仅农作物病虫害危害自然损失率就超过37%。中国是包括农作物在内的植物病虫害危害大国,若不采取防控措施,因病虫危害每年将损失粮食1500亿kg、果品与蔬菜1000亿kg、油料68亿kg、棉花1.9亿kg,潜在经济损失在5000亿元以上。通过植物病虫害的在线、实时、低廉、无损伤机器识别,不仅为植物病虫害防治防控提供了依据,赢得了防治时间,而且结合病虫害防治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经济损失,植物尤其是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对多种植物病虫害机器识别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剖析了机器识别中的问题,认为未来的植物病虫害机器识别措施上应与病虫害监控、预测预报相结合;技术上融合机器视觉、声学、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等技术;功能上进行草害信息、植物生长信息、生长环境信息自动识别等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4.
正微生物是世界上最早存在的生命,它们将曾经为不毛之地的地球改造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乐园,小小的一撮土壤中含有数不胜数的微生物。土壤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的温床,而微生物也为土壤肥力的提高做出了斐然的贡献。正所谓地以肥为天,肥以氮为先。氮是植物需要最多,同时也是最易缺乏的元素。有这么一种微生物,可以将大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近80亿美元,2006年5月29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化学品制定了51392定量、限量标准,涉及500多种农产品和食品。21世纪是环保世纪,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健康是新世纪人类的主题。2003年3·15专题晚会上,沈阳市绿保植物研究所研发研制成功的“绿保李”牌植物防虫、灭虫剂,成功突破了长期以来以毒杀虫的理念,完成了无毒、无害化杀虫的新课题,开辟了无毒杀虫的途径,使杀虫剂无毒、无害化进入全新的阶段,解决了国际、国内亟待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难题。中药常用于医治人身体上的疾病,或用于促进人体…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博大精深的自然界,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演变,地球上出现并生长过数量庞大的植物种群。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的许多植物已经消亡,但是据估计,全世界目前仍然有30多万种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大自然创造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植物,令人惊叹称奇。醉人的植物。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无论是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一闻到它的味道,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用不了多久,便会晕倒在地。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的一种"醉人草",它会散发出一种清郁的香味。每当人们闻这种香  相似文献   

17.
瓦勒迈松是南洋杉科单型属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植物之一。现在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国内关于瓦勒迈松的报道还很少。本文综述了其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植物的根系不但起着固定植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吸收水分和养分,还能合成某些主要的生命物质。目前已知,高等植物需要的16~18种营养元素,除碳、氢、氧三种可以从大气中获得以外,其余的如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锌、铜、钼、氯等,都必须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据推算估计,陆地上生长的植物,一年所产的干物质大约为100亿吨,按干物质重量的5%为矿物质计算,植物根每年从土壤中摄取的矿质养分就达5亿吨,比全世界人工开采的金属矿的总量还要多。现在要问,根是如何把分散在土壤  相似文献   

19.
薛欢 《分子植物育种》2023,(18):6215-6221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湿地景区更是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湿地不仅为生态平衡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近年来湿地景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生植物养殖应用遭受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修复成为现阶段面临的迫切问题。本研究以太原市的湿地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湿地景区和水生植物的概念的理解,分别从植物的应用类型、植物生长周期和花色占比等方面对该城市湿地景区中水生植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出该公园植物景观具有水体特色鲜明、营造植物群落、强调季节变化等鲜明特点。综合各项研究数据,指明湿地景区存在着部分植物疯狂扩展、冬季景观过于单一等严重问题,并对此提出应控制疯狂繁殖植物、合理组配植物景观的优化建议,以期对该城市湿地景区水生植物景观效果的优化与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科普知识     
正土壤中的天然化肥厂——固氮微生物微生物是世界上最早存在的生命,它们将曾经为不毛之地的地球改造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乐园,小小一撮的土壤中含有数不胜数的微生物。土壤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的温床,而微生物也为土壤肥力的"提高做出了斐然的贡献。正所谓地以肥为天,肥以氮为先。氮是植物需要量大,同时最易缺乏的元素。有那么一种微生物,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铵,使气态氮变为土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