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国。从供给总量来看,近年来通过实行强有力的农业支持政策,中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谷物基本实现供求平衡,但不同品种的供求格局存在明显差异。从贸易形势来看,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粮食贸易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总结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粮食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未来粮食贸易形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2012年以来,玉米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主粮作物。作为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玉米贸易总体上却呈现出口下降、进口增长的态势。选取2002—2015年中国玉米进出口数据,对中国玉米进出口的相关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近年来中国玉米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玉米未来的贸易形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信息》2001,(3):12-13
一、粮食出口增加 粮食是我国传统的贸易产品,既有进口也有出口。粮食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美国、巴西、泰国和澳大利亚,出口国主要是韩国和菲律宾(以贸易量份额超过10%的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进出口变化较大。其一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形态重新变为净出口;其二是进口结构发生变化,玉米、大米恢复出口,大豆从出口变为进口。这种变化,除了由于国内连续3年粮食大丰收造成供给大于需求以外,也因为小麦、玉米的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国家及时调整了粮食的进出口政策,从限制出口转为允许出口。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君 《农业展望》2012,8(2):46-50
中国粮食贸易特点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以进口为主;贸易品种结构不平衡,进口来源国(地区)集中。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粮食进口在世界粮食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而出口占比已降至很低水平。中国粮食进口对国际市场相关粮食品种价格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粮价的联动性增强。粮食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贸易依存度可能进一步提高,需要平衡粮食自给和进口贸易的关系,确定合理的进口空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世界粮食贸易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贸易发展近况及市场格局和商品结构的变化。归纳了粮食贸易的特征:2000年后贸易波动减弱,趋于持续增长,粮食进出口区域相对集中;北美和欧洲成为主要的出口区域,亚洲和非洲成为主要的进口区域;小麦、玉米和稻米是主要的贸易商品,贸易数量持续增加,且玉米和稻米所占份额相对增加显著。最后.展望了未来中短期粮食贸易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超民 《农业展望》2008,4(3):22-25
论述了美国玉米消费结构变化的经济后果,分析了由于美国不断提高乙醇汽油产量,造成美国国内玉米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其中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消费量不断扩大,出口比重趋于减少,从而造成了世界粮食市场总供给减少的“价格效应”、不同粮食品种的种植“替代效应”,造成经济波动,我国对此应当未雨绸缪。提出了产业政策、能源和环保政策、粮食生产和贸易政策方面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7.
同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了解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ARCH类模型对国际4大粮食品种(大豆、玉米、大米和小麦)价格长期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大国际粮食品种价格的波动特征存在差异;各品种的滞后一阶价格分别对其自身的价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化肥价格的波动仅影响玉米和小麦的价格;石油价格波动和贸易自由对4大粮食品种价格都没有影响;美国货币供应量的波动仅影响大米的价格;美元汇率波动仅影响玉米的价格。政策启示:按照不同粮食品种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价格趋势测算和贸易决策;因各粮食品种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粮食价格涨落。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贸易及产业安全状况的评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超  肖逸秋 《农业展望》2010,6(12):32-36
近年来,中国玉米贸易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状态,玉米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尽管目前中国玉米产业在整体上没有受到国际贸易冲击的迹象,但根据应用Baseline模型预测的结果,未来几年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有可能会出现净出口与净进口的交替,且玉米出口潜在影响地区间粮食调剂。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玉米产业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未来的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产业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近20年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变化和不同粮食品种进出口情况的变化。未来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为:①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②广泛参与世界粮食贸易,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保持90%左右的粮食自给率;③适当增加玉米和小麦的进口,控制稻谷的进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贸易是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粮食贸易也呈稳步增长。通过对近几十年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变动情况的分析,文章得出: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并将继续呈平稳上升态势;小麦是世界粮食贸易中规模最大的品种,但未来玉米和大豆的贸易增速将比之更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是主要粮食出口地区,非洲和亚洲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未来的地区差距将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玉米出口已经停止装船.2004年新年伊始,市场上关于我国玉米出口政策变化的分析和猜测很多.据悉,国内某大粮食集团公司已经停止集运出口玉米,其多个子公司已经把近期工作重点转到国内玉米收购上来,还有消息说,至少2004年第一季度,国内的进出口大公司还没有签订玉米出口合同.国内外市场之所以如此关注我国玉米的出口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玉米出口对国内玉米的供需状况及价格的影响至关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市场供需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一下2004年我国玉米的进出口形势.  相似文献   

12.
粮食是每个国家建设发展所需的基本物质,中国和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两个大的贸易体,在粮食贸易方面更是显得十分的突出。纵观近年来中国和欧盟在粮食品种结构、贸易总额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中总结出中国和欧盟粮食贸易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对未来中国和欧盟粮食贸易的开展有着较大的帮助。基于此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和欧盟各种进出口粮食的数据信息、进出口贸易额信息等,并通过这些数据信息的对比研究中欧粮食贸易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探讨其对我国粮食贸易开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景景  孙赫 《农业展望》2010,6(6):42-45
对2010年1~4月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进行了监测及分析,对重点出口品种及上半年水产品出口的总体形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马光霞 《农业展望》2006,2(2):29-32
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双增长势头,出口增幅较大超过进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粮食(不包括大豆)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棉花进口增长,出口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蔬菜、水果出口增长,均为贸易顺差且顺差扩大;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双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缩小.水产品贸易顺差有所扩大。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其出口份额有所下降,进口份额略有增加;中部地区出口份额有所增加,进口份额略有下降;西部地区进出口份额都略有增加。2005年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其出口增长进口下降;进料加工方式进出口双增长。  相似文献   

15.
粮食贸易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进口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平衡国内供需、调剂品种结构、稳定市场价格都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截至2014年,在连续11年增产的情况下,中国粮食进口量和净进口量都呈增加趋势。基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评估,净进口将成为粮食贸易新常态。要提高粮食贸易的效率、提高国内外市场协调管理的水平、防控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冲击力度,从而使粮食贸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日益密切。本文以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考察了2001—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演变,估算了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资源流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净进口的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总量不断增长。2013—2018 年,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粮食累计达到3 571.74 万t,年均净进口虚拟水资源52.49 亿m~3,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资源122.62 万hm~2。分品种来看,稻米和玉米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和大豆净进口规模仍然不大。就来源地而言,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稻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越南等东南亚4 国和巴基斯坦,小麦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玉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乌克兰,大豆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鉴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量占中国粮食贸易总量的比例仍然不高,不超过10%,这意味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土资源紧缺压力,可能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探究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格局与趋势,有助于中国对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做出合理地预判,进而更有效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法】基于1990—2020年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的世界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世界粮食贸易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相关测度指标对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与趋势分析。【结果】31 a间,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经历了迅速扩张到缓慢增长的过程,贸易网络日益复杂化;1990—2020年世界粮食贸易网络连通性增强,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呈现“抱团化”趋势;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贸易的核心出口国(地区)变化不大,而核心进口国(地区)波动性较强;中国在出口贸易中拥有众多合作伙伴,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进口贸易中,贸易集中度高(尤其是玉米),对贸易伙伴的依赖性较强。【结论】利用国际粮食贸易补充与保障中国粮食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世界粮食贸易主要品种之一。俄罗斯政府为了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已于8月初决定暂时延长包括小麦在内的谷物出口禁令。俄罗斯限制小麦出口.对国际小麦的市场贸易供应有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将刺激其他传统小麦出口国抬升国际小麦市场贸易价格。在概述俄、乌及哈3国小麦减产情况及政府采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分析了近5年上述3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小麦出口贸易份额及其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以及近5年中国小麦生产、消费和国内外贸易比例与影响。最后,应用全球贸易政策均衡模型GTAP模拟研究了该3国小麦减产及其不同出口禁令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可能影响,并得出最终结论,俄、乌及哈3国小麦减产及其限制出口,将会引起中国进口小麦的价格小幅度上涨,但对中国国内小麦价格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当前中国粮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所谓的粮食"十二连增"只是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玉米产量的增加,口粮的增加十分有限,粮食的结构还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随着中国粮食贸易观念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中国的粮食结构看,口粮尤其是稻米面临很大的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粮食的流通和贸易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不断提高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00—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粮食出口HS6位编码数据,从种类、数量和价格视角对各国粮食出口进行三元分解,并探究其出口增长动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层面上,独联体、中东欧的扩展边际优势较大,数量边际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价格边际贡献较大的则为东亚、东盟;国别层面上,印度、俄罗斯等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扩展边际都较高,产品种类扩增拉动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断提升,数量边际的贡献开始下滑,除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国家的价格边际始终较高之外,其余国家出口价格逐渐达到世界平均价格;从动态演变分析来看,各国出口种类差距先减小后增大,出口数量的差距则先增大再缩小,出口价格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并缓慢接近世界平均价格;影响因素方面,粮食供给、贸易成本及贸易关系等因素成为影响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重要因素,且各区域存在差异。基于此,中国可充分利用沿线各国粮食出口增长边际优势,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与信息互通,探索多元化贸易合作方式,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