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军战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73-5675
介绍了陕西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包括"126"发展模式、6大生产模式、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模式、品牌创建模式,这些模式共同形成了陕西一村一品发展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
涉农高校与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有机衔接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原农业部、财政部组织的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中9家涉农高校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概况与典型案例,分析了"涉农高校+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衔接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现实情况、发展约束、模式发展趋势,提出了健全涉农高校绩效考评机制、探索涉农高校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衔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等完善"大学+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型农技推广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资源配置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传统农业资源配置存在配置模式不优化、配置体系不健全、配置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配置模式、系统体系、政策保障措施等层面着手,系统构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456"支撑体系,即五级层次性数字化绿色发展模式、科技创新示范模式、财政资金撬动模式、市场与计划双重调控模式等4大配置模式,生态型生命周期性循环系统体系和共享型多维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体系、产业生产布局体系与绿色发展支撑体系、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推广体系与精细社会化服务体系、动态数字化管理创新体系与高效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节约集约永续利用体系与高效预警保护体系等5大配套体系以及6大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人才振兴。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农村人才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下系统梳理分析农业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实施路径,对四种典型的模式展开解析和论证,探索出各种模式的发展优势和存在劣势,构建出金字塔型的多层次人才发展模式体系,即"一心一柱两根基"模式体系,塑造并形成农业高质量人才发展的"江西样板",以期为江西省贯彻落实人才振兴战略指明方向,同时为全国提供"可操作、易推广、能成型"的人才实践方案,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该文阐述了安徽省农技推广"一主多元"模式构建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了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职责运行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海文 《现代农业》2010,(12):82-84
发展"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长株潭地区发展"两型农业"的三类模式选择,即资源节约型"四节"模式、生态文明型"四循环"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四清"模式,并从"两型"发展环境、"两型"生产体系、"两型制度""两型技术""两型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两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产业当前高速发展,它已经逐渗透影响到各行各业,形成了以套良性有效的发展体系。在农业生产及营销领域,"互联网+"理念也必不可少,例如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就已经构建,并衍生出多种全新营销模式。本文中就简单介绍了贵州省思南县传统农产品营销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然后重点探讨当地的"互联网+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模式应用。  相似文献   

8.
杨璐璐 《世界农业》2019,(10):31-39
顺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步伐,需要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大生产—大市场"的农业格局.美国将农户、初级加工商、批发和物流部门、零售商以及顾客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形成了"农超对接""有机专供""批发市场"和"本地直销"4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及法律建设共同构成供应链的支撑体系,其对改造中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和运行体系,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对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多元化诉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依据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及其构成要项,应分别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技能体系三个层次设计分类培养体系,确立人才分类培养实施体系,建立"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搭建"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的环境条件,完善学术素养训练平台、创业素养训练平台和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为提高人才分类培养效果,需要从分类培养支撑机制、过程管理、资源环境条件及质量评价机制方面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机融合既是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核心任务,着力加强师资队伍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构建了"精神引领,典型带动,全员看齐"三层递进的党建模式,形成了"一部一品"4个特色支部品牌,助力"一流学科"发展及建设,形成了"12345"基层党建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贵州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产业扶贫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是农村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成效明显,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通过分析贵州黔西县食用菌裂变式发展模式、恒大集团帮扶大方县模式、习水县"1+N"模式、特驱集团"141"精准扶贫模式、金沙县"富民贷"模式等实例,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引导,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引导多形式参与扶贫,争取构建开放式的农村产业扶贫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李美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17-220
研究了农村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的经济根源,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城乡区域整体内实现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需在城乡区域内重新构建,依据杜能的圈层结构理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中心发散、区域集中和点轴联系3种基本模式。城乡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也应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留守农民实行多元化培养模式,新生代农民工采用"1+3+1"系统培训、分体式多起点培养和"远近"结合网络培养模式,农民工子女和年轻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教育可采用弹性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当前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从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体系、模拟训练体系、创业实践体系三方面入手,提出"三位一体"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系统分析"一村一品"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建立"一村一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体系;探索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各种途径及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国生鲜电子商务(简称电商)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美国生鲜电商的O2O模式、平台运营模式、"C2B+快物流"模式以及高密度仓库实现快物流服务,总结了美国生鲜电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未来生鲜电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和采购基地或家庭农场通力合作,实现"上游+下游供应链"的整合;通过"C2B+O2O"模式,控制物流成本;抓住市场,强化购物体验,发展"粉丝"经济;创新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建设冷链物流。  相似文献   

16.
姜国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
介绍了国内外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青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科学地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创新资金投入体系"四大体系",谋划推动规模化发展战略、推进集约化经营战略、推行品牌化战略"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阐述了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取得的成效,并对未来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如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建立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通道县农业局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引导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多维创新"教学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急需考试评价创新改革体系与之相适应,以便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文章简要分析了高校"多维创新"教学培养模式,提出了高校多维度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措施,提出了高校教学"四个中心",证明了高校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分析并提出了"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一适合盘县火腿产业化发展的模式;然后,围绕该模式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策扶持及技术投入、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智慧溯源体系的应用和火腿品牌和文化的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盘县火腿产业化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