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影响。这一直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科学问题。植物多样性下降能够导致一些诸如初级生产力、营养循环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发生变化。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都是由不同营养级生物类群改变而引起。其中,植物多样性的丧失能够显著导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多度和丰富度下降。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多样性丧失对高营养级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学效应以及其互作。但是,学界关于植物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2.
柑橘砧穗生理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国内外在柑橘砧穗生理互作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对中国与柑橘业发达国家、柑橘与其它果树的砧木研究进行了比较,明确了中国在柑橘砧穗生理互作研究上的不足,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因子及寄主抗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主要麻类作物(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和工业大麻)参考基因组从2011年至2020年陆续完成测序,这标志着麻类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文章首先详细概述主要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其次,评述了基于基因组学的麻类作物重要应用价值基因挖掘。基于参考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大量关于纤维发育、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候选基因被挖掘,以促进麻类作物纤维的物种特性和“不与粮食争好地”的逆境农业。同时不同麻类作物特异性状候选基因陆续被报道,如红麻雄性不育、亚麻种子含油量和大麻大麻素相关候选基因等。再次,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完成为基于组学的麻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可能:有助于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系统解析纤维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耐逆等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有助于建立高通量基因型-表型数据库,挖掘优异基因资源与创制新种质;有助于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技术,建立高效的快速育种技术体系。宜选育高产高效、抗逆抗病、适宜轻简化机械化、优质专用的多用途麻类作物新品种,以满足麻类作物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适应麻类作物生产方式。尽管已经获得重要基因以及位点的信息,但如何高效率利用已有基因资源对麻类作物进行遗传改良仍需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成熟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麻类作物基因编辑体系构建及基因组选择育种等。  相似文献   

5.
<正>了解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和生长素(auxin)相互协同或拮抗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环境胁迫的过程,以及深入解析两种激素的交叉作用机制,对于农业生产中定向编辑基因、培育优良性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鉴定多个既能响应脱落酸也能响应生长素的基因,但对其交叉作用机制理解甚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以拟南芥根的发育为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农药团队、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孙明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Small RNAmediated Cry toxin silencing allows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 eva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voidance behavior defenses。该研究以苏云金芽胞杆菌和线虫为模型,揭示了一种由small RNA介导的病原菌欺骗宿主趋避行为的新策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彭东海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孙明  相似文献   

7.
8.
<正>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生物入侵是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目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局限于气候变化对入侵植物本身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天敌昆虫等多级营养关系,从而间接影响植物入侵,目前尚无报道。空心莲子草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入侵物种之一。我国于1986年引进专一性生防天敌莲草直胸跳甲控制该草。但该虫目前仅成功控制了南方水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而对陆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防效甚微。前期研究表明,陆生生境中空  相似文献   

9.
作物品种多点试验互作效应估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作物品种多点试验模型与互作效应估计方法作物品种多点试验可以有效地研究品种(遗传型)与可预测的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遗传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为品种(遗传型)与地区(环境)之间的互作效  相似文献   

10.
<正>微生物在诸如养分物质循环、动植物健康、生态多样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研究发现,植物作为媒介可以像电话一样为地上和地下生物传递信息。然而,地上地下微生物组是否也能通过植物进行传递尚不清楚。在近期完成的研究中,一个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峰和荷兰皇家生态学研究所的四位生态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地上昆虫可以从地面上有选择性地获取微生物组,无需植物干预。  相似文献   

11.
作物单倍体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综述了人工创造作物单倍体的基本途径,对单倍体的应用及其发展动态作了概括介绍,首次提出把作物单倍体的研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13.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杂草防治进展与前景李孙荣倪汉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杂草及其防治是与农业生产几乎同时发生又在长期与杂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杂草防治也与外国类似,从手工除草到采用简单的除草工具,又从畜力除草机到大型动力机械除草。20世纪40年代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15.
李珊  杜春梅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4):125-131
为了更好的防控稻瘟病的发生,为水稻育种工作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深入了解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与水稻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归纳了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机制、水稻对稻瘟病菌侵染的信号识别及其下游反应以及识别后诱导水稻产生的防御反应机制,分析了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水稻抗病性的相关策略。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后,植株会通过细胞壁加厚、病程相关蛋白表达以及病原菌侵入位点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系统免疫反应来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因此指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诱导植物发生免疫反应来抵御稻瘟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防治病害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而且,作为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模式系统,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也为通过诱导水稻防御基因的表达来防治其他重要真菌性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浙江大学农学院刘树生教授课题组与周雪平教授课题组紧密合作,历经5年,以入侵我国的B烟粉虱-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组合为试验材料,综合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化学分析、转基因、生态学等研究方法,探讨媒介昆虫与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介导形成互惠关系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相似文献   

18.
正在线虫与植物早期互作过程中,植物寄生线虫通过化学感受作用识别寄主植物的化学信号,揭示线虫感知寄主释放化学信号的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植物线虫识别寄主的行为特征,为进一步从线虫生活史的特殊阶段挖掘新的防治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基础。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有害生物控制学科组利用模拟土壤三维透明的Pluronic胶系统,开展了大豆孢囊线虫(SCN)和根结线虫(RKN)对植物根的趋化性研究。两种线虫对三种不同寄主特性的植物  相似文献   

19.
AquaCrop作物模型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AquaCrop是由国际粮农组织(FAO)开发并向全球免费推广的一款新的作物生长模型,自从2009年发布以来,已经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而国内对该模型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国内同仁更深入的了解该模型以及在中国的进一步验证和应用该模型提供有用的背景和参考信息,对模型原理、模型计算方案、模型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众多研究结果证明,AquaCrop模型有很好的模拟精度,可以辅助灌溉管理决策等。AquaCrop作为一个新发展的模型,其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领域也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20.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黄英姿  毛盛贤 《作物学报》1992,18(2):116-125
研究基因型-环境互作是进行遗传分析、品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Freeman(1973)、Hill(1975)和 Westcott(1986)对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回顾。本文将系统地阐述其中研究非线性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法的基本理论及运用思想。包括非线性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偶图法、多维标度法和主坐标分析及对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