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水稻晒田,又称搁田或烤田,是水稻拔节孕穗期水分管理的重要环节。晒田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加强微生物活动;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治水稻螟虫、稻瘟病等多种病虫害;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禾秆坚硬,增强抗逆能力,防止水稻后期倒伏。生产实践证明,晒田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8%~15%。  相似文献   

2.
适时适度晒好田是早稻高产栽培重要技术之一,"增效靠改制,谷好靠晒田"就是这个道理。早稻晒田以在水稻对水分不太敏感时期进行最佳,具体做法要把握好如下5点:1.叶龄早稻的早熟、中熟和迟熟品种分别以主茎叶龄8叶、9叶和10叶时为最佳晒田时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和W4),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监测土壤5、10、20 cm深的体积含水量,研究不同晒田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分蘖末期W1、W3和W4晒田处理及晚稻W2和W3处理均能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早稻晒田处理效果排序为:W4> W1> W3> CK> W2,晚稻为W2> W3> W1> CK> W4。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与5、1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早、晚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至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55%时,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左晓斌 《种子科技》2001,19(2):115-115
1 播种不适时播种过早 :早育秧能适当提早早杂播种时间 ,但播种过早 ,前作未熟 ,造成茬口矛盾 ,要么前作提早收获 ,降低产量品质 ,要么不得不超秧龄 ,影响秧苗素质。播种过迟 :生产者认为旱育秧以小苗移栽就可延迟播种时间 ,致使旱育秧小苗与早播湿润秧大苗在 4月下旬同期移植。但苗龄要小 ,也显著缩短营养生长期 ,压缩生殖生长 ,影响早稻产量 ,影响后茬。一般以前作收获前 2 0 d(即 3月中下旬 )开始播种为宜。如播种过早 ,需用半旱式寄插田缓解茬口和秧龄老化矛盾。如播种过迟 ,要培育壮秧 ,促早期分蘖 ,加大本田密度 ,靠主穗和大穗保高产…  相似文献   

5.
<正>据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消息称,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抬头,近期全省降雨仍然较多。目前全省早稻处于分蘖盛期,下阶段将进入孕穗期,中稻处于移栽至返青分蘖期,适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稻叶瘟的发生流行,特别是优质稻、超级稻种植区和长株潭应急性镉低积累品种种植区,由于大部分品种抗瘟性差,加之连片种植,早、中稻稻叶瘟流行成灾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6.
<正>一、水分管理无论早、中、晚稻,都不需要栽后灌深水护苗。最好的办法是浅水耕翻整平,浅水栽插,栽后5~7天让田水自然落干。这样施的基肥不容易流失,土壤的水、气也比较协调。落干时结合追肥耘田,晾田1~3天,再灌3厘米左右的浅水,等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实行浅水勤灌,水气协调,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有利于根蘖相互促进发展。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肥力高的田达到预定指标的80%~90%)时,及时开沟排水晒田,也可在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时灌深水控制分蘖。晒田应改以往一次重晒为轻晒、多次晒田,达到既控制分蘖不再增长且又不损伤根系的目的。第一次晒田晒到田边开小裂、人站田面不陷脚时,灌浅水(或跑马水)。隔2~3天再晒,反复多次进行,至分蘖不上升为止。二、追肥管理返青分蘖期良好的长势长相是:移栽后3~5天活棵,7~10天见分蘖,20天分蘖达到或超过预定穗数指标,叶色清秀浓绿,挺而不披,植株矮壮、散开。分蘖  相似文献   

7.
正6月下旬以来,安徽省各地遭受持续暴雨影响,部分地势较低的低洼圩田的秧苗淹水深、淹没时间长,秧苗受伤严重甚至死亡。笔者认为,水稻淹没秧苗生长点、淹水时间超过2天、叶片腐烂的田块最好改补种。如果仍然种植水稻,建议改种早稻,实行"早翻晚"栽培,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选择合适早稻品种。品种的选择要与淹水田退水时间相匹配,凡是7月上旬能够退水的,可选择早稻品种,实行  相似文献   

8.
<正>早稻直播是将稻种消毒浸种催芽后,直接播种到准备好的大田内。它生长快、返青早,减少了薄膜育秧覆盖、拔秧和移栽等环节,每亩产量一般在500公斤以上,比移栽早稻产量高而稳定,因而受到农户的欢迎。一、直播早稻生育特点1.分蘖多,分蘖早,分蘖节位低。与移栽早稻田比,因秧田有较深的水层,播种量大,育秧面积小,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监测点及全区小麦苗情的调查,小麦进入越冬期以来,旺苗面积占20%,弱苗田块几乎没有,部分田块杂草多,病虫害越冬基数大,给春季麦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埋下隐患。还有部分田块出现轻微冻害,春季管理要结合受害田块的情况,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一般田块不施返青肥,根据苗情追施拔节孕穗肥,以满足小麦生长及灌浆期产量形成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连续两个生长季进行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渍水冬小麦不同小穗位、粒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穗部结实特性,主茎穗结实特性优于分蘖穗。全部基施的氮肥运筹方式较基肥50%+拔节肥50%和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的运筹方式显著增加了不孕小穗数,降低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粒数,2008—2010两年度全部基肥运筹方式较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氮肥运筹方式处理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25.5%和29.8%,结实小穗数均降低5.7%。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分蘖穗结实特性影响大于主茎穗,渍水逆境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较对照处理,2008—2010两年度,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10.6%和4.6%;结实小穗数分别降低2.8%和1.4%。孕穗期渍水降低主茎穗结实4粒的小穗数比例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数的比例及第3、第4粒位籽粒粒重和第3、第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显著提高孕穗期受渍小麦主茎、分蘖穗结实小穗数和粒重,增加主茎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的比例和结实小穗第3、4粒位的粒重,提高第3、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减少不孕小穗数,进而较氮肥前移处理显著提高经济产量。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有利于减轻孕穗期渍害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期施用硅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省3个农场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前施用硅肥能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提高孕穗期高效和有效叶面积的比例及粒/叶和粒重/叶;促进抽穗开花后群体物质生产和积累;提高茎系质量,增强抗倒能力;提高抗病能力;具有稳定的增穗和较好的增粒增重及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肥水管理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品种丰田优553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施肥方式和晒田控制水分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使用有机肥+复合肥的混合施肥方式并配套适时晒田控制水分灌溉量的水稻栽培方式,比其他试验处理的成穗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显著提高,产量提高6.89%~18.62%.适时晒田控制水分灌溉量的水稻栽培技术,比不晒田的成穗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明显提高,生育期短3d.因此,合理施肥并配套适时晒田控制水分灌溉量的水稻栽培方式,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肥料利用效益,实现水稻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3.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南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适合南方双季稻高产稳产的秸秆还田量,连续2年(2016—2017)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早稻和晚稻分蘖、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不同比例秸秆还田量:CK:秸秆不还田;S1:25%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2:50%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3:75%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4:100%早、晚稻秸秆量还田。结果表明:全量秸秆还田抑制早稻分蘖而显著促进晚稻分蘖,25%、50%及75%量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前期的分蘖促进效果不显著,在中后期促进作用显现;75%量还田及全量还田较CK显著促进晚稻株高增长,平均提高了8.15 cm;不同秸秆还田量较不还田处理均提高了早、晚稻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且半量还田在早稻季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较CK提高了8.0%,50%、75%及100%量还田在晚稻季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平均提高了13.3%,但不同还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早、晚稻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促进早稻产量方面的效果最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6.92%;50%、75%及100%量还田较CK均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P<0.05),增产幅度分别5.33%、7.50%和8.23%,不同秸秆还田量间在促进早、晚稻增产方面的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短期看,在南方双季稻生产中,半量早稻和晚稻秸秆均还田对提高早稻产量效果最优,而全量还田对晚稻最优,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长期效应如何,还需要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6%。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蘖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相似文献   

15.
<正>在南方,早稻生长的前期和中后期天气晴好,禾苗返青分蘖快,生长势头好;但从5月中旬后期开始(正值水稻分蘖盛期,是争取禾苗有效分蘖的关键时期),南方稻区气温变幅较大,阴雨天增多,光照不足,对早稻生长发育不利。为夺取早稻丰收,在不利天气出现后,必须根据早稻中后期生长情况,有针对性地切实加强管理,使早稻生长后期青枝蜡秆,落色好,产量高。1.注重水浆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5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发生较少,以1/3、2/3、1/4为主,但均不能成穗;单株分蘖成穗数杂交稻约3.1个,常规稻约2.2个;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产量高,对总产量贡献大。早稻在三叶期左右移栽,杂交稻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为1.7~1.8,校正系数(a)为−1.2~ −1.1,有效分蘖发生率(r)为0.75左右;常规稻bn为2.5~2.7,a为−1.3~ −1.1,r为0.7左右。生产中机插早稻应在保证足够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多发,充分发挥优势叶位的分蘖成穗优势,并合理利用动摇分蘖成穗,以获取较多的有效穗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南方早稻成熟期普遍推迟,加之"双抢"关键时期,部分地方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致使晚稻插期普遍推迟7~10天。重灾区晚稻基本苗插得不足、部分迟插的晚稻秧苗老化拔节等,这些不利情况加大了晚稻田间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期,认真抓好当前以施肥为重点的田间管理,力争早稻损失晚稻补。晚稻施氮总量和前后分配数量被确定,并且按要求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拔节孕穗肥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  相似文献   

18.
1 旺长田 旺长麦田一般有两类:一是播种偏早的田块,植株较高,叶片较长,生育进程较快,小麦可能提早拔节,易遭受倒春寒危害;二是适期播种、但播种量偏大的田块,植株蹿高生长,拔节期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极易倒伏.对这两类旺长麦田,春季应先控再促,控促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小麦生产中要提高产量,必须使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有一个发展较为合理的群体结构,同时,还要求小麦的主茎穗与分蘖穗比例恰当。通过1988年对部分农户高产小麦田块进行的分蘖动态、分蘖成穗情况和产量结构调查分析,以研究高产小麦分蘖成穗规律,以及分蘖与产量的关系,为生产上合理利用小麦分蘖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合理灌溉能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协调水、肥、气、热的目的。据观察,早稻插秧后通过合理灌溉增产可达10%以上,所以,应根据不同类型稻田,采取相应的高产管水方法。爽水型稻田。这类稻田一般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大多是壤土或粘壤土,地下水位低。对这种类型的稻田可以采取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少水分蘖、放水晒田的管水方法。薄水插秧:早稻移栽时田面只需保持遮泥水,确保插秧质量,插秧结束时及时灌水深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