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稻田种植制度,主要是绿肥-双季稻。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壤耕作一般田早稻采取二犁三耙,晚稻田采取一犁二耙,泥土整得成浆,以致土壤结构被破坏,泥沙分家,浮泥封面,通透性变差,不利水稻生长。双季稻面积大,传统的育秧移栽,收早稻插晚稻时,劳力十分紧张;早稻插秧后常遇到5月低温和晚稻插秧后,因7月下旬高温天气,禾苗生长发育慢,造成单位面积的苗数、穗数不高,  相似文献   

2.
李湘荣 《作物杂志》1996,12(2):28-29
油稻稻三熟制水稻套种高产技术李湘荣(湖南省江华县农业局425500)湘南地区三熟制稻田季节矛盾突出。由于前茬(小麦、油菜)5月上中旬收获,早稻插秧推迟而造成减产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种植迟熟早稻,7月下旬以后收获,因而晚稻移栽推迟,秧龄过长,早穗,同样……  相似文献   

3.
高春庭 《科学种养》2008,(12):15-15
山区稻田类型多,地势不平,水源丰缺不一,因此,根据稻田类型的不同,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是夺取粮食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2种类型土壤对鸡粪与多肽肥中有机氮表观矿化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鸡粪和多肽肥在华南2种类型土壤中的供氮能力,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华南砂质壤土和壤质粘土施用鸡粪与多肽肥对苦瓜产量及其土壤有机氮、有机肥中有机氮表观矿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鸡粪处理相比,多肽肥显著提高了植株生物量和苦瓜产量。土壤Nmin和有机氮表观矿化量在壤质粘土中显著高于砂质壤土。砂质壤土Nmin在多肽肥处理时显著高于鸡粪处理时,而壤质粘土Nmin在2种有机肥处理之间没有差异;施用多肽肥显著提高了2种类型土壤有机氮的表观矿化量;在砂质壤土中,有机肥中有机氮的表观矿化量在多肽肥处理时显著高于鸡粪处理时;在壤质粘土中,2种有机肥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影响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多肽肥处理时土壤供氮能力优于鸡粪处理;多肽肥中有机氮的表观矿化效果在砂质壤土优于在壤质粘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插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插秧质量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水稻插秧技术要点可概括为:控制在适宜水深和田面硬度时插秧、插秧前"三带"、控制最佳插深、插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水分管理实行浅湿干交替灌溉、及早施蘖肥、及时防虫除草、适时抢早及按序插秧等,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灌溉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采取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在提高农田灌溉用水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田间甲烷的排放量,是当今发展低碳农业模式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稻田甲烷产生的机理,稻田土壤水分及灌溉措施对甲烷消长的影响,并从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等方面,探讨了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减少甲烷排放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稻草还田对晚稻土有机氮素转化生物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的污染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进行了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当年晚稻土壤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氨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年晚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大体上都呈一直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脲酶活性呈前期增加、中期减少、后期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土壤氨化作用强度一直呈下降态势。经过分析评价发现,在晚稻栽培时,以早稻秸秆2500~5000kg/hm2翻耕还田较为适宜。经过稻草翻耕还田后,稻田土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实验来看,33%和67%稻草还田较0%和100%稻草还田更能改善稻田土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灌溉方式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重要的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植株理化和生特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了间歇灌溉(Ⅱ)、湿润灌溉(WI)和节水灌溉(WSI)3种灌溉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各灌溉方式处理水稻植株的分蘖数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ⅡWIWSI;植株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Ⅱ和WI条件下,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早稻和晚稻各处理植株的根系、茎、穗干质量大小顺序均为ⅡWIWSI,叶干质量均为WIⅡWSI;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穗干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植株Ⅱ处理的有效穗数均最高,均显著高于WI和WSI处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Ⅱ处理产量为最高,2个年份早稻产量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107.9,461.7 kg/hm~2和98.8,422.2 kg/hm~2,晚稻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250.1,683.6 kg/hm~2和220.3,661.8 kg/hm~2,其大小顺序均表现ⅡWIWSI。在稻田不同水分管理中,可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红壤稻田施用磷矿粉和硫肥对油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壤稻田施用磷矿粉和硫肥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红壤稻田施用突尼斯磷矿粉、中国磷矿粉和普钙分别比对照增产2.71,2.21和2.25倍,在施用突尼斯磷矿粉的基础上,施用硫肥能增加油菜籽粒产量3.9%;(2)早稻施用磷肥增产作用不明显,对晚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3)红壤稻田施用磷肥使油菜籽的磷吸收量:突尼斯磷矿粉>普钙>中国磷矿粉;(4)油菜和水稻收获时土壤速效磷含量:普钙>突尼斯磷矿粉>中国磷矿粉。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湖南典型镉(Cd)污染稻田施锌(Zn)对水稻Cd吸收积累的效果,采用Zn肥基施的方法研究施Cd-Zn交互作用对水稻Cd吸收转运的影响,指导Cd污染稻田Zn肥的施用。结果表明,施Zn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Zn含量,增加水稻对Zn的吸收积累,并显著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但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无显著影响。早稻基施Zn肥15~60 kg/hm~2的米Cd含量降低17.52%~37.13%、晚稻米Cd含量降低11.21%~66.00%,早稻米Cd含量随Zn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报酬递减"规律,而晚稻米Cd含量则随Zn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其中,早稻较佳Zn肥施用量为45 kg/hm~2。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稻米、茎、叶间Zn-Cd交互作用显著,施Zn可显著抑制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转运,且米Cd含量既受水稻吸收转运Cd能力的影响,还受水稻植株和土壤中Cd-Zn拮抗作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孙世贤 《种子科技》2002,20(2):122-124
(上接第 1期第 5 8页 )2 .2 3 培杂双七 :国审稻 2 0 0 10 2 3,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属感温型中迟熟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早季全生育期 12 7~ 130 d,晚季全生育期 110~ 112 d,比汕优6 3早熟 5~ 6 d。在广东抗稻瘟病 ,中抗白叶枯病和细条病 ,不抗稻曲病和菌核病。早季秧龄以 30 d左右为宜 ,晚季应不超过 2 0 d,抛秧晚季 12 d左右。重施底肥 ,早施分蘖肥 ,巧施穗粒肥 ;薄水插秧 ,寸水返青 ,中期湿润灌溉 ,后期干湿交替至成熟。穗大粒多 ,耐肥抗倒 ,丰产性好 ,米质优良。适宜在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区作双季稻种植。2 .2 4 培杂茂三 :国…  相似文献   

12.
<正>6~7月是南方地区的多雨季节,局部地区有可能下暴雨或大暴雨,引起洪涝灾害,尤其是部分低洼稻田受淹的可能性更大,早稻、中稻、晚稻秧田均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受淹稻田稻株根系受损,甚至出现大量死苗,应根据早稻受淹具体程度及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一、受淹早稻的特征早稻在不同生育期的耐涝能力不同,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黑龙江省勃利县吉兴乡东村周宝军在自家稻田选用"鱼—鸭—稻"共作模式,同时养鱼、养鸭、种植水稻,鱼、鸭、稻喜获丰收。养鱼亩均增收55.00元,养鸭亩均增收82.00元,水稻亩均增收822.00元,亩均增收959.00元。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供参考。一、具体做法(一)稻田的基本条件面积:100亩。田块平整,面积较大,且与周边连片,辐射面积可达万亩以上。水源:系井水,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能保证随时灌溉。土质:系黑色壤土,保肥、保水性好。  相似文献   

15.
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水碳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水碳调控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基于田间与室内试验,研究不同水碳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与常规肥管理相比,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蔗糖酶活性影响较大。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施肥管理条件下,控制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不一致。控制灌溉和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联合调控总体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且控制灌溉与有机肥施用结合效果更加明显。控制灌溉和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联合调控稻田0~40 cm土层土壤菌落数均值分别增加了1.73×105~3.83×105和2.33×104~2.43×1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82%~4.14%和2.95%~5.66%,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0.47%~64.25%和-25.04%~20.98%。  相似文献   

16.
水管理与有机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甲烷自动测试系统,在水稻生长季两个小时一个轮回持续监测了三种水管理和两种施肥措施的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稻田甲烷排放早晨低,午后高,日变化与气温及稻田表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大体一致;甲烷的季排放高峰发生在水稻分蘖期;稻田水管理和有机肥的施用对稻田甲烷排放有剧烈影响,稻田排水晒田,甲烷排放剧减,稻田施用有机肥,甲烷排放倍增;采用常规灌溉、湿润灌溉、淹灌和常规灌溉不施有机肥的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0.83mg m~(-2)h~(-1),6.25mg·m~(-2)h~(-1),14.5mg m~(-2)h~(-1)和0.81mg m~(-2)h~(-1)。本研究提出水稻田实行合理水管理,结合施用适量有机肥是确保水稻持续高产、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对稻水象甲卵巢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 ̄1996年在浙江省双季稻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100mg/kg的剂量浸秧根后,稻水象甲成虫卵巢发育速度减慢,小管内未成熟卵的卵黄消解而成熟卵粒堆在侧输卵管萼内难以产生。插秧10d后,处理田的着卵量仅为对照田的4.2%,吡虫啉浸秧根可有效控制越冬代稻水象甲主迁种群在早稻本田的产卵,且不影响稻田天敌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在对水稻模型ORYZA2000校准验证基础上,模拟分析了1960—2007年不同水分管理方式(持续灌溉、间歇灌溉和雨养)下双季稻生育期间季节性干旱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间歇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双季稻自幼穗分化前逐渐表现出稻田土壤季节性干旱特征,随着生育进程干旱不断加重,在雨养条件下,干旱特征随发育进程愈加明显;晚稻比早稻易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生长后期较前期加重;双季稻开花期前后出现的干旱胁迫对生物量、产量影响最大;土壤干旱与作物干旱特征表现不同。(2) 早稻与晚稻在平水年型及干旱年型下均表现出干旱现象;在干旱年型下,早稻自穗分化至成熟期干旱都较为严重,且强度与持续时间要大于平水年型;晚稻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大于早稻,尤其是从穗分化到成熟阶段。(3) 季节性干旱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间歇灌溉方式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雨养水稻产量最低;雨养条件下晚稻产量普遍低于早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影响和合理水稻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何金旺 《科学种养》2010,(12):14-15
<正>再生稻就是在前茬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茬上的休眠芽,给它以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出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今年广西由于遭受严重春旱,早稻播种插秧时间普遍比正常年份推迟  相似文献   

20.
早稻移栽以后,有些稻田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些甚至逐渐萎蔫,这种生长停滞的现象生产上称为发僵,也称坐蔸。近些年来,我市农技人员对早稻僵苗的发生原因及症状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系统研究。现将常见的几种僵苗类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