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且末县在化肥使用过程存在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农作物实现亩均减施化肥4公斤左右,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切实效果。以棉花、小麦为重点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结合项目建设,开展了万千百示范工程,采取配方肥补贴、发放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且末县在化肥使用过程存在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农作物实现亩均减施化肥4公斤左右,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切实效果。以棉花、小麦为重点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结合项目建设,开展了"万千百示范工程",采取配方肥补贴、发放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  相似文献   

3.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差,肥料利用率低。选择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并对化学肥料减量施用。结果表明,在施用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时,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25%,不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是4287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3960 kg/hm2,增产率10.18%;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为4126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2350kg/hm2,增产率6.04%。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35%,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 km2+化肥减量35%处理的产量是3975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840kg/hm2,增产率2.16%;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 km2+化肥减量35%的产量为38120kg/hm2,较对照增产-790kg/hm2,增产率-2.03%。因此,在马铃薯的生产中,应注重对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对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优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常规和化肥减量施肥的田间对比试验,可看出化肥减量施肥效果比较明显,化肥减量处理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高,化肥减量施肥可在该区域推广使用,特别是在科学施肥、提高产值方面,可改变农民在玉米上常规施肥习惯,达到增产增效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兴城市位于渤海湾苹果产区,苹果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但农民为追求苹果产量,也存在盲目施肥的现象,施肥时期、结构、用量均欠合理,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苹果生产。此外,辽宁省苹果产区缺素症状普遍发生,需要通过叶面施肥来提高苹果品质,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天台县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经验,总结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在农业生产方面存在化肥用量偏高、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式落后且肥料利用率低下等等问题,这导致省内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过量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危害促使省内希望大力推广并应用"减量增效"科学施肥技术,做到对化肥的适时、适类和适量应用,实现省内化肥零增长目标,确保省内粮食生产的绝对安全。本文主要描述了云南省内怒江州的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并围绕"减量增效"科学施肥技术提出若干有价值建议。  相似文献   

9.
耕地地力逐年下降是长期潜在的危害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培肥地力是稳定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培肥地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东海县着力开展小麦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模式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重点介绍了东海县小麦化肥农药减量模式的主要做法,以期为当地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生对肥药的减量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稻鸭共生种养结合与常规种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种养模式水稻病虫草防治减少用药2次,减少用药量8682 g·hm-2(折纯),减少化肥用量345 kg·hm-2,稻鸭共生田节本增效5 83695元·hm-2,实现了经济生态共赢,保障了稻米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高度建立土壤的培肥途径和措施。[方法]依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东海县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肥料投入构成情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结果]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1981年上升了7.93 g/kg,平均每年上升0.317 g/kg;土壤全氮上升了0.366 g/kg,年均上升0.014 6 g/kg;速效磷含量增加了4.7 mg/kg,年均上升0.30 mg/kg;1981~2006年间,土壤容重由1.41 g/cm3上升为1.49 g/cm3,耕层厚度由17.0 cm下降为11.6 cm,土壤通气孔隙度由37.1%上升为39.7%。速效钾在1981~1991年间共下降41.6 mg/kg,年平均下降4.16 mg/kg,1991年后明显回升,到2006年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109.6 mg/kg,年平均增加2.35 mg/kg。[结论]提出了稳定增加有机肥投入量;搞好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间隔耕翻、深耕技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培肥地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东海县牛山街道实施稻麦科技入户工程的背景,提出了牛山街道实施稻麦科技入户工程的具体措施,并总结了工程实施的具体成效,以期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涡阳小麦化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设置田间试验比较了氮磷钾肥减量施用对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hm~2施N 294.0kg、P2O5105.0kg、K_2O 60.0kg时的小麦产量和收入最高,达8 050.05kg/hm~2和16 736.7元/hm~2,较产量和收入最低的每hm~2施N 181.5kg、P_2O_578.75kg、K_2O78.75kg时分别增加1 300.05kg/hm~2和2 563.35元/hm~2。  相似文献   

17.
浅析腐植酸颗粒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植酸颗粒肥是指以泥炭(草炭)、褐煤、风化煤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有机肥料。腐植酸是由动植物残体经多年风化、微生物分解,以及地球变迁等一系列的转化过程而积累起来的一种有机物质,它广泛存在于泥炭、褐煤、风化煤中。腐植酸由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组成,还能大量吸附钾、铵、镁、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施入土壤后可为植物持续不断地长期供应养分。腐植酸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不仅具有农家肥的多功能作用,同时又具有化肥的速效性特征,所以被称为一种多功能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  相似文献   

18.
依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东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肥料投入构成情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从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角度,提出土壤的培肥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想 《河南农业》2023,(12):58-59
节药、节肥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实现小麦生产化肥减量高效的节肥目标,在阐述小麦生产化肥减量增效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业科技发展中新型肥料、施肥体系、农业机械的研发及配方施肥模式的推广,提出了小麦生产化肥减量高效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在花生控释掺混肥基准施肥量的基础上,设6个施肥处理,处理1、2、3、4分别为花生控释掺混肥750、675、600、450 kg/hm2,处理5为普通三元复合肥750 kg/hm2,处理6为不施肥,考察控释掺混肥减施增效情况。结果表明,花生控释掺混肥增产显著,与处理6相比,处理1、2、3、4分别增产19.6%、18.8%、18.2%、14.8%;与处理5相比,处理1、2、3增产均较多;随着花生控释掺混肥施用水平的降低,花生产量下降,但减产不显著。花生控释掺混肥600 kg/hm2(减施20%)收益高于其他处理,是减施增效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