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省农膜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一个地膜覆盖栽培大省,地膜已经覆盖不同农作区及不同作物,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降解速度缓慢,加上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耕地质量变劣.通过对甘肃省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分析,指出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农田残膜回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物降解农膜与普通地膜覆盖小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为解决残膜对农业环境的危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降解地膜,经过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多年研究,发现降解膜基本具有和普通地膜相同的覆盖效果,但裂化、碎化明显,地面残膜留量少,残膜有害化程序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西安地区不同诱导期的降解膜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膜在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膜使用初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一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了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甘肃省12个玉米主产区地膜监测点农田残膜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灌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较大、残膜碎片化严重,且地区差异大,建议通过实地验证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膜,或采用半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耙齿式残膜回收机,做好秋收后地膜回收。旱作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小、碎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异较小,建议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配套一膜两年用技术,选用滚筒式残膜回收机或小型土壤残膜清理机具,在春耕前完成地膜清理与回收。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试验目的 随着我县地膜棉面积推广,普通膜覆盖使用后的残膜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为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了四种降解地膜棉田覆盖试验.拟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县气候条件的降解膜,以便于为今后引进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及残留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农田中的降解特性,以普通地膜(CPF)为对照,设置2年田间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BPF)的降解及残留指标。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玉米苗期(40 d左右)开始出现降解,拔节时地膜降解已进入破裂期,抽穗之后进入崩解期。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地膜残留量也相应增加,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表层残膜累积量分别增加165%和47%,残片总数分别增加80%和21%;2种地膜残留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但伴随覆膜年限增加,深层土壤中残膜占残膜总量比例呈增加趋势,其中,普通地膜比例由8.2%增至12.4%,全生物降解地膜由2.9%增至3.7%。通过2年覆盖,表层土壤中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残片数分别为277万和236万片/hm2,残膜质量分别为73.6和57.6 kg/hm2,与普通地膜相比,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实现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以其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国内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厚度为0.008 mm的超薄地膜及不覆盖地膜(裸地)做对照,采用作物覆盖栽培等方式研究了两种降解膜的特性和在茄子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降解膜覆盖后均能提高5 cm和10 cm地温,其增温效果与对照地膜相同。覆盖两种降解地膜的茄子从株高、茎粗、叶数、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等生长指标和产量方面与对照地膜无显著差异或稍高于对照地膜。降解1号膜在覆盖20~24 d后进入诱导期,之后几天内很快进入开裂期和大裂期。降解2号膜在覆盖40 d左右进入诱导期,之后也很快进入开裂期和大裂期。至试验结束(试验期3个月)时两种降解膜均未出现破裂期和无膜期,两种降解膜呈碎片状,易碎,不影响耕种,而对照残膜为大块状,影响下一茬耕种。  相似文献   

8.
移栽地膜棉的发展前景及其技术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栽地膜棉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覆盖栽培技术在棉花生产上的新发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目前移栽地膜棉生产上存在的烂铃,易衰,茬口,虫害和残膜等问题,拟采取的技术对策是:改进栽培技术,巩固移栽地膜棉生产,加强理论研究,发展移栽地膜棉生产;克服残膜污染,保护移栽地膜棉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种模拟搂膜作业状态下的弹齿式夹持装置,通过残地膜力学性能拉伸试验,对影响立秆搂膜机残膜回收作业效果的残膜力学性能指标(残地膜最大载荷、断裂延伸率)与残地膜破损程度、残膜回收作业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以残膜破损情况、拉伸速度作为试验影响因素,以最大载荷、断裂延伸率作为试验指标,进行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运用minitab数据分析软件,对残地膜力学性能拉伸试验所得试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拉伸试验速度的增大,残地膜的断裂延伸率增大,残地膜破损程度与最大载荷之间表征出正相关性.【结论】其残地膜力学性能的研究为立秆搂膜机具的设计及其工作参数的探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普通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我国土壤再生产能力,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残膜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残膜污染应对措施——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新型环保地膜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环保地膜的开发和地膜覆盖应用过程中地膜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以降低土壤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玉米不同时期揭膜,探讨不同揭膜时期对玉米产量及残膜可回收性的影响,寻求玉米产量和揭膜时期最佳耦合点。结果表明:大喇叭口期揭膜既能很好的利用覆膜的覆盖效果,提高产量、又可以减少地膜残留。玉米产量和残膜可回收性最佳耦合点在大喇叭口期揭膜。  相似文献   

12.
采用除草地膜全膜覆盖、普通地膜全膜覆盖、普通地膜半膜覆盖及不盖膜4种覆盖方式,对蔗田土壤水分、温度及甘蔗出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保持土壤温度,起到蓄水保墒、保温的作用。4种覆膜处理甘蔗出苗率及分蘖率大小依次为:除草地膜全膜覆盖普通地膜全膜覆盖普通地膜半膜覆盖不盖膜。  相似文献   

13.
介绍陕西省旬邑县旱地种植春玉米采用140cm宽幅地膜全程覆盖结合冬闲残膜秸秆覆盖栽培的机理,操作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为使芜湖市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残膜捡拾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0.45%的农户捡拾残膜,其中33.83%只捡拾地表残膜,46.62%先清理地表残膜,翻耕时再次捡拾。农户年龄、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2018年家庭非农收入、对残膜危害的了解程度、对可降解地膜的了解程度对农户残膜捡拾程度有显著正向作用;健康状况、主要从事的工作、覆膜面积和所在村或乡镇是否有地膜回收站点对农户残膜捡拾程度有显著负向作用;户主文化程度、参加技术培训频次、回收废品情况、耕地面积、2018年种植纯收入、处理残膜的原因和对地膜节约技术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48-350
为了解决地膜残膜污染问题,研究了易揭膜覆盖对旱地谷子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易揭膜覆盖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加快了谷子的生长发育进程,可使谷子提早成熟,能促进根系发育,使根基部第1节间缩短,增强抗旱、抗倒性;易揭膜覆盖的产量比露地增产20.7%,比普通膜覆盖增产13.8%;收获后易揭膜的回收率可达到85%。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厚度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产量及地膜残留的影响,分别设置厚度为0.008、0.010、0.012、0.015 mm的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大田试验。结果表明:①厚度0.012、0.015 mm地膜覆盖三年仍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比一年一覆膜(CK)增加1.96%、1.14%,玉米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74、0.71 ℃。②一膜三年覆盖不同程度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降低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0.008 mm地膜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 13.24%、18.12%;但0.010、0.012、0.015 mm处理与CK相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幅分别为2.27%~4.09%、2.85%~8.36%。③一膜三年覆盖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玉米产投比比CK分别显著提高13.73%、25.00%、26.47%、25.49%。④一膜三年覆盖显著降低了地膜残留量,比CK降低55.74%~61.42%;但厚度为0.008、0.010 mm地膜使用后易破碎、不易回收,使地膜残留系数分别高达35.60%、32.97%;地膜厚度为0.012、0.015 mm时,地膜残留系数可分别降低到21.99%、19.81%。研究认为,一膜三年覆盖中采用厚度大于0.012 mm地膜,可保证玉米产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产投比,有效降低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勐罕镇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增加,又很少进行残膜回收,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地膜污染。通过分析地膜污染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对回收残膜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控制地膜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外光降解地膜的29个品种进行了农用效果、降解过程及光降解残膜碎片对土壤污染的全面分析测试。结果证明:光降解地膜必须具备普通地膜的增产功能;在覆盖60d以后降解膜才能开始裂解,分子量降低;降解膜残片在小于4×4cm ̄2时,若按每年每公顷45kg计,亦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降解膜成本与普通膜相比,不超过5%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9.
地膜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由于残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渐增加,造成地膜污染.本文通过分析地膜污染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回收残膜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防治地膜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膜污染严重且呈逐年加重的态势,地膜机械化回收是目前最主要的残膜污染治理方式,简要介绍了农田残膜回收作业机具、地膜质量的重要性、机收残膜的储运、资源化利用问题等,阐明了地膜机械化回收工作是涉及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储运和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