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野油菜黄单胞菌(Xcc)可引起拟南芥、甘蓝等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细菌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的重要模式菌。Xcc基因组中具有一个xccR/pip遗传位点,是细菌发挥致病功能所必需的。XccR是细菌群体感应转录因子LuxR的同源蛋白,因缺失相应的LuxI信号分子合成酶被称为LuxR solo蛋白。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贾燕涛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中科院院士方荣祥指导下发现,PIP  相似文献   

2.
<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的植物叶表皮上的开孔,可响应环境因子刺激控制植物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作为植物表面的天然开孔,气孔也是许多病原菌入侵的通道。然而,植物可以主动关闭气孔来阻止病原菌的入侵,这一抗病过程被称为气孔免疫。但气孔在植物,特别是单子叶植物中是否还以其他  相似文献   

3.
正大丽轮枝菌是一种感染植物根部的土传性病原真菌,侵染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双子叶植物,在新疆等农业种植区引起严重的农作物病害,是农作物生产和社会经济稳定的重大隐患。分离大丽轮枝菌的关键致病因子并解析其致病机理,将为发展创新的作物抗病技术提供重要候选基因。该研究方向也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攻领域之一。病原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在克服植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钱韦研究组在PLo 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成果,该研究发现一种细菌控制生活方式转变的生物化学新机制。绝大多数动、植物病原细菌是所谓条件型致病菌。这类病原在正常生存时对寄主无害甚至有益。但是,当它们侵入到寄主体内,或进入到非正常生活的寄主组织中,细菌可能因生境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而表达毒力因子,转而用毒性生活来保护自己。例如,共生于人类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等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绿康)就刘杏忠研究员课题组的一项发明专利一株淡紫拟青霉菌与应用共同签署专利权转让合同。该专利以一株淡紫拟青霉发酵菌体为活性成分,研发出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新型微生物菌剂——微球制剂,该微球制剂无毒、无残留,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新发现的绿色环保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素内酯(芸苔素内酯,Brassinosteroid,简称BR)是公认的活性最高的高效、广谱、无毒的植物生长激素。BR能充分激发植物内在潜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耐冷性,改善作物抗病、抗盐能力,使作物的耐逆性增强等,因此,其在农业生产上获得广泛应用。然而有关BR在作物上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稻瘟菌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稻瘟菌侵染水稻时可以分泌众多的蛋白到水稻的质外体中。而植物对病菌的识别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对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征物质(PAMP)的识别(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对致病因子(effector)的识别(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识别PAMPs的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野生稻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野生稻经过近万年的驯化到农家品种,进一步经过近百年的现代育种得到现代栽培稻品种,这一过程伴随着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和很多优异基因的丢失。育种家在现代育种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水稻重大改良过程中的很多重要基因,如袁隆平  相似文献   

9.
<正>植物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和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GS)是其抵抗病毒以及其它外源基因入侵的一套基于核酸的免疫系统。该系统能够监测、发现并及时清除病毒或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产生对病毒等多种病原的抗性。近几年来,生物体如何在利用该机制抵抗病毒等病原入侵的同时,保持内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在最近20年内,由烟粉虱传播的  相似文献   

10.
正棉花黄萎病是由土壤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所引起的一种植物维管束病害。该病具有分布广、危害重、病原菌存活时间长、化学农药难于防治等特点。多年以来,棉花黄萎病严重威胁着棉花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棉农及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科技部转基  相似文献   

11.
<正>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方方面面。传统认为,植物激素的受体定位于细胞膜上,最近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长素等激素的受体却定位于细胞核中,这类似于动物激素的核受体。目前,人们对植物激素核受体的生理意义及作用机理尚所知还甚少。茉莉酸来源于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免疫反应和适应性生长。对应于病虫侵害或其他逆境刺激,活性茉莉酸被其核受体COI1识别而释放核心转录因子MYC2的活性,进而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激活茉莉酸响  相似文献   

12.
正植物内生放线菌是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部的放线菌,通常与宿主植物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不仅能合成生物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还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其抗病、抗旱、耐盐碱等能力,因此备受分类学家、生态学家、农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等的关注。新疆植物资源丰富,其蕴藏的内生放线菌是一类亟待收集与开发的重要微生物资源,然而人们对其研究较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殊环境微生物课题组副研究员张永光和博士王宏飞,在研究荒漠药用植  相似文献   

13.
<正>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的浓度感应细胞密度进而产生细菌群体行为的基因调控方式。由信号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也存在于真核生物与细菌之间。野油菜黄单胞菌(Xcc)是导致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发生黑  相似文献   

14.
正与人类一样,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防御体系,而病原微生物也发展出对抗寄主抗性的多种多样的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郭惠珊团队发现mi RNA和效应蛋白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战役中调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并详细解析了它们的作用机制。"生长与防御的权衡"是植物协调生长与抗逆的平衡。在植物的免疫机制中,免疫受体R蛋白识别病原效应蛋白诱发的免疫反应和小分子RNA(si RNA/mi RNA)介导的RNA沉默是两种重要的防御途径。没有病原侵染时,如  相似文献   

15.
正植物对病菌的识别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对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征物质(PAMP)的识别(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对致病因子(effector)的识别(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这两个层面上的识别都可以激活下游的抗病基因,而这些基因的激活很多是通过蛋白磷酸化修饰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  相似文献   

16.
<正>植物NLR抗病受体蛋白介导对病原菌的专化性抗性常常伴有超敏反应细胞死亡,NLR不受控制地过度激活或过量表达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NLR介导的抗性受到严谨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沈前华研究组发现并阐明了单子叶麦类作物中NLR介导对白粉病真菌病害专化性抗性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机制。该研究鉴定了麦类作物大、小麦中特异表达的mi R9863家族,其中3个  相似文献   

17.
<正>赤霉病(FHB)是由于镰刀菌属的真菌感染玉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黑小麦等农作物,引起上述农作物种子枯萎或短小,从而导致作物大幅减产的一种遍布全球的农作物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此外,作物感染的病原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均有危害。与FHB直接相关的镰刀菌属病原真菌主要包括臭名昭著的Fusarium graminearum,Fusarium culmorum和Fusarium avenaceum。从天然产物中发现能够有效抑制该类病原真菌生长的活性分子将为FHB的防治奠定基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对  相似文献   

18.
<正>赤霉病(FHB)是由于镰刀菌属的真菌感染玉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黑小麦等农作物,引起上述农作物种子枯萎或短小,从而导致作物大幅减产的一种遍布全球的农作物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此外,作物感染的病原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均有危害。与FHB直接相关的镰刀菌属病原真菌主要包括臭名昭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JIPB》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题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稻中一个b HLH类转录激活因子Osb HLH6能够分别与SA和J A信号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Os NP R1和Os MYC2发生互作,并通过在水稻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穿梭参与植物激素S A和J A信号的调控,来实现水稻抗病。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瘟菌侵染会引起水稻急剧的生理变化,其中以激素变化最为明显。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中发现,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茉莉  相似文献   

20.
正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通报,近期,该所研究员黄文江及其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正式对外发布。该系统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全国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并定期在线发布病虫遥感专题图和灾情评估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