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读者来电话问:防治水稻穗颈瘟,能否在破口前5~7天和破口期分别施用三环唑和苯甲·嘧菌酯?穗颈瘟是发生在穗颈处(穗轴与稻穗连接部位)的稻瘟病。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黑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穗轴和枝梗也可发病,症状与穗颈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水稻穗颈在始穗期最易感病,这是因为水稻始穗后叶  相似文献   

2.
<正>1.主要病害1.1.水稻稻瘟病1.1.1发病原因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1.1.2发病特点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3.
薛云和 《种子科技》2017,(4):115-117
通过在永胜县3个不同海拔水稻生产区域内(永北镇、三川镇、期纳镇),对稻瘟病发生危害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地的气象相关数据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期纳镇、三川镇、永北镇随着海拔的增高,降雨量也增多,从478.8 mm、557.5 mm到744.9 mm,而平均气温逐渐减低,分别为20.8~28.2℃、19~26℃、14.6~21.1℃,乳熟期稻瘟病病田率分别为5.00%、7.10%、8.54%。综合孕穗期到成熟期的气象因子和发病情况来看,符合高海拔、低气温、高雨量、高发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减氮增苗对抛秧晚稻稻曲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减氮增苗条件下稻曲病的发病规律,本试验比较了3 个氮肥水平(N1、N2、N3)和4 个抛秧密度(M1、M2、M3、M4)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密度增加均呈递减趋势,而在相同密度水平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N3M1组合各发病参数均为最高,其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分别为0.89%、21.69%、95.88%。SPAD值与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68、0.8472、0.9441,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穴叶面积与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43、0.9427、0.984,均达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减少氮肥的施用并适当增加栽植密度有利于晚稻群体结构的合理构建,同时能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有读者来电问:近期阴雨连绵,水稻稻瘟病发生严重,请问用什么药防治效果好?田间环境条件等不同可造成稻瘟病、纹枯病发病轻重差异,病害在田间点、片发生是常见现象。适用于水稻防治稻瘟病的药种主要有三环唑、稻瘟灵、异稻瘟净、咪鲜胺、春雷霉素、稻瘟酰胺、嘧菌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其中,三环唑通过阻止病菌侵入而发挥作用,只有预防作用,没有治疗作用,应在发病前施用,或者在田间水稻发病初期与其他药混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稻曲病发生的几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的田间调查及试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稻破口至扬花期的气候是年度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抗病力并无正相关关系,但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易产生时间上的避病,偏施、迟施氮肥有利于病曲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丙环·咪鲜胺在水稻区的市场前景水稻纹枯病是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每年发生面积在2.9亿亩左右。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水稻稻曲病又名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及青粉病,我国与日本还称其为"丰收病",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发布病虫情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警惕穗颈瘟暴发流行。6月6日和8日,4号台风"艾云尼"在广东两次登陆,带来持续降雨,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23~29℃,田间湿度大,饱和湿度持续时间长,十分利于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早稻稻叶瘟在全省多地的感病品种上有不同程度发生,田间菌源较充足;当前全省早稻陆续进入破口抽穗期,处于穗颈瘟易发病敏感时期。综合分析当前气候、菌源和水稻生育期,早稻穗颈瘟存在较高的暴发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一、病害的发病条件、症状识别及其防治1.水稻恶苗病(徒长病):育秧棚温度在30℃35℃,催芽过长,播种过密有利于水稻恶苗病发生。播种带菌种子,偏施氮肥,秧苗伤口多的地块发病重。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被害秧苗呈黄绿色,植株细长,叶片和叶鞘狭长,病重植株长到2235℃,催芽过长,播种过密有利于水稻恶苗病发生。播种带菌种子,偏施氮肥,秧苗伤口多的地块发病重。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被害秧苗呈黄绿色,植株细长,叶片和叶鞘狭长,病重植株长到2225厘米时即枯死,轻者节间明显伸长,剑叶叶片开张角度大,下部茎节倒生许多不定根,后期茎秆上着生淡红色霉层植株不分蘖,不抽穗。剖开病茎有白色丝状菌丝体。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选用无病良种;合理施用氮肥,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识别要点(表1)二、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瓜类黑腐小球壳菌。病原菌最适发育温度20℃~24℃,相对湿度为85%以上,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从伤口、气孔和水孔侵入,以后病斑上的分生孢子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11.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提高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切实减轻稻瘟病危害,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区划、精准勘界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水稻稻瘟病菌越冬后的初始侵染源(即始见期)地点、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2;建立了孕穗末期病田率和蜡熟期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对其成因探讨发现,导致南充市近年水稻稻瘟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是造成稻瘟病在南充市流行的外因。2001—2015年,全市水稻稻瘟病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7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促进稻瘟病防效提高15%~30%。  相似文献   

12.
<正>先止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含苯醚甲环唑125克/升、嘧菌酯200克/升,登记用于防治西瓜蔓枯病和炭疽病、香蕉叶斑病、水稻纹枯瘸和稻瘟病。该药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为97.5~146.25克,折合每亩用制剂20~30毫升;用于防治稻瘟病,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为146.25~243.75克,折合每亩用制  相似文献   

13.
<正>草莓真菌病害主要有黄萎病(枯叶病)、叶斑病、白粉病和灰霉病。其中,在温室栽培草莓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是灰霉病,其次是白粉病。灰霉病灰霉病是草莓的重要病害,多在草莓开花后发生。在18℃~28℃、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该病易发生。  相似文献   

14.
魔芋灰霉病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魔芋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发病症状、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灰霉病菌为葡萄孢菌属(Botryotinia);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在pH 4~9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在各种营养液中均能萌发,在2%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2%的葡萄糖和魔芋甘露低聚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5 min。魔芋灰霉病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PD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的产孢培养基为PDA+魔芋甘露低聚糖;菌丝在5~30℃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0~25℃;在pH 4~9均能生长及产孢,最适pH为5。  相似文献   

15.
<正>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毁灭性病害,有"水稻癌症"之称,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可发病于水稻的各个生育期。稻瘟病菌入侵水稻时,水稻有自己的"防线"和"友军"共同抵御稻瘟病菌的侵袭;同时,稻瘟病自身在遇到水稻的抵御时,也会发生稻瘟病菌的"内讧"和"叛乱"。张正光团队的该项研究,就是揭示了稻瘟菌如何镇压内  相似文献   

16.
新疆红地球葡萄采后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地产红地球葡萄进行冷藏,从健康果实和感病果实中分离到1种病原菌,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葡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研究显示,该菌在田间潜伏侵染,采后发病。在-5~30℃条件下均可生长,在±1℃冷藏条件下,是侵染新疆地产红地球葡萄的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17.
滇西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鉴定、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 f. simpex Sealy)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离、鉴定及接种试验,对腾冲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科)的拟盘多毛孢属茶褐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该菌种在人工针刺接种条件下均能在大棚内表现出典型症状。并将发病叶片再分离,得到同样的病原。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20~25℃,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30℃,最适28℃。该病菌在pH4~8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5~6,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5。该菌对生长势弱或有伤口的植株有很强的致病性,并为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江西九连山霉烂毛红椿种子上分离种腐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落直径法研究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以及多种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霉烂毛红椿种子上分离到一株对毛红椿种子具有强致病性(编号为JZF02)的真菌,经鉴定为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该菌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表现为PSA>PDA/MA>CA>CD;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但铵盐不适合该菌生长;在0~4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在pH5~12条件下均能生长,其中最适pH为8。本研究为掌握厚垣镰刀菌引起的毛红椿种子病害发生规律及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穗颈瘟是湖南晚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氮肥用量与抛秧密度互作,研究其对晚稻穗颈瘟发生的影响,以期从栽培角度为晚稻穗颈瘟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试验设置4个氮肥用量(N0、N1、N2、N3)与3个抛秧密度(D1、D2、D3)。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凹”形趋势,而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各发病参数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N3D1)穗颈瘟发生最严重,其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分别为10.76%、69.56%、12.65%。SPAD值与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294、0.8325、0.746,达显著水平。单穴叶面积与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259、0.8481、0.8407,均达极显著水平。施用氮肥为180 kg/hm2、栽植密度为26.25万兜/hm2时,既有利于促进晚稻生长,还可减少穗颈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三唑类杀菌剂为全球杀菌剂类别中品种最多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如白粉病、锈病、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炭疽病、黑星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黑穗病、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轮纹病等,具有广谱、内吸、高效等特点,但使用要求也相对较高(使用不当易产生药害或抑制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