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曹达已经申请它的杀菌剂Miltrex 10 SC(环氟菌胺cyflufenamid 100g/L)的美国批准。申请包括在梨果、葫芦、葡萄、草莓和观赏植物上的使用。去年,公司已同意按照与先正达的协议扩大环氟菌胺的欧洲使用。它于2005年引入欧洲。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以ZORBAX EclipseXDB-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10nm波长下对环氟菌胺原药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标准偏差为0.27,变异系数为0.27%,平均回收率为99.80%。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ZORBAX SB-C_(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20nm波长下对试样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标准偏差为0.06,变异系数为0.06%,平均回收率为100.08%。  相似文献   

5.
环氟菌胺在小麦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环氟菌胺在小麦植株和麦田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并对其在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了膳食摄入评估?样品中环氟菌胺经乙腈提取, 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 气相色谱检测, 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10 mg/kg添加水平下, 环氟菌胺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8%~119%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在0.63%~14%之间?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环氟菌胺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 mg/kg?环氟菌胺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半衰期为1.5~5.1 d?按推荐有效剂量132 g/hm2施药, 在30~50 d采收间隔期环氟菌胺的残留量均<0.2 mg/kg?环氟菌胺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是0.002 77 mg, 占日允许摄入量(ADI)的6.93%左右, 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10%环氟菌胺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对大棚黄瓜白粉病用四种不同浓度的10%环氟菌胺悬浮剂(180mL/hm~2、225mL/hm~2、300mL/hm~2、450mL/hm~2)进行防治试验,并以三种市售药剂做对照药剂(阿米西达、露娜森、特富灵)。结果表明:10%环氟菌胺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随着施药量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建议使用10%环氟菌胺悬浮剂剂量300mL/hm~2于发病初期进行防治,间隔7d-10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  相似文献   

7.
采用QuEChERS前处理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 技术,建立了糙米中氟唑环菌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V(乙腈) : V(水)=80 : 20混合溶液涡旋提取,经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1 mg/L范围内,氟唑环菌胺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6。在0.004、0.01和0.1 mg/kg添加水平下,氟唑环菌胺在糙米中的回收率为83%~95%,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3.9%~12%。以最小添加浓度确定氟唑环菌胺在糙米中的定量限 (LOQ) 为0.004 mg/kg,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0.01 mg/kg。所建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可用于糙米中氟唑环菌胺残留的检测。对中国6个省 (市) 40个糙米样品进行检测,氟唑环菌胺的残留量均低于LOQ 0.004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唑环菌胺目前在中国水稻上使用对一般人群的的健康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的抑制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菌EC_(50)为0.479 2mg/L,高于对照药剂异菌脲。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大白菜霜霉病病原菌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采用凹玻片保湿法和离体子叶浸泡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对寄生霜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寄生霜霉孢子囊萌发、芽管伸长、病斑扩展、孢囊梗形成及孢子囊产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孢子囊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值分别为0.113 3和0.291 8μg/m L;当氟吡菌胺质量浓度为8.00μg/m L时,对病斑扩展和产孢量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6.08%和72.48%,且对孢囊梗的产生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选用离体子叶浸泡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60株寄生霜霉菌株的毒力,发现菌株之间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小,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其EC50值范围为0.163 2~0.802 2μg/m L,因此可以将其EC50平均值0.405 3μg/m L作为寄生霜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低温胁迫下氟唑环菌胺和戊唑醇种子包衣对玉米出苗和幼苗的影响,以空白种子为对照,对2种药剂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氟唑环菌胺包衣对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戊唑醇包衣对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出苗速率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戊唑醇包衣能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幼根细胞内电解质外渗,增加幼芽中脯氨酸的含量,而氟唑环菌胺包衣对幼根电解质外渗无显著影响同时对幼芽中脯氨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在低温胁迫下氟唑环菌胺作为种衣剂比戊唑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也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针对40%咪鲜胺铜盐与氟环唑悬浮剂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最终以乙腈:水为流动相,用Eclipse Plus-C8 4.6×250 mm, 5μm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波长270 nm),外标法定量,对试样中氟环唑与咪鲜胺同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进行验证,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关系、准确度及精密度,大大节约了分析成本及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刘妍  张亚  项雅琴  王翀  廖晓兰 《植物保护》2018,44(2):235-240
为探明啶酰菌胺与氟啶胺复配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增效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复配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并根据Wadley方法评价复配物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483 6μg/mL和0.054 1μg/mL。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按照1∶5、1∶4、1∶3、1∶2、1∶1、2∶3、3∶2、5∶1、4∶1、3∶1和2∶1的比例进行复配,结果表明:按照1∶2、3∶2、5∶1、4∶1、3∶1和2∶1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3∶1和3∶2比例复配增效最佳,增效系数分别为7.7和5.46;以1∶1、1∶3、1∶4、1∶5和2∶3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相加作用。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菌也具有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637 1μg/mL和0.028 3μg/mL。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按照上述相同11种比例进行复配,结果显示比例为1∶5、1∶4、1∶1、5∶1、4∶1等8种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相加作用,其中以2∶1和1∶2比例复配相加效果最佳,增效系数分别为1.30和1.00,但比例为3∶2等其他比例复配则对草莓灰霉病菌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加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使用Eclipse Plus C 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10nm波长下对12%氟唑菌酰胺·氟环唑乳油进行分离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条件下氟唑菌酰胺和氟环唑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1,标准偏差分别为0.02和0.02,变异系数分别为0.31%和0.3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8%和100.44%。  相似文献   

14.
15.
为评价环酰菌胺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了土壤和水中环酰菌胺的残留量,研究了该农药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及降解特性,并对其淋溶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KOC值分别为373.69和726.86 mL/g,水稻土对环酰菌胺的吸附能力强于红壤。好氧条件下,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63和5.06 d,积水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80和9.24 d,表明环酰菌胺在好氧条件下降解较快。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地下水污染指数(groundwater ubiquity score)分别为1.19和1.10,表明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低。结果可为环酰菌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用23%噻氟菌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在水稻孕穗末期施药后15d调查药效,667m^2用15ml、20ml和25ml 3个浓度防治效果分别为64.50%、76.85%和83.31%,其中667m^2用20ml和25ml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药5%井冈霉素水剂667m^2用100ml的防治效果,在龙田镇和客楼乡进行了大区示范,获得与小区试验一致的防治效果,证明该药可在大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悬浮剂中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含量的GC-FID分析方法。采用RTX-1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和FID检测器,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内标,对试样中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进行分离和检测。方法对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9,标准偏差为0.11和0.05,相对标准偏差为0.45%和0.50%,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9.01%和99.89%。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一种以氟唑菌酰羟胺和联苯吡菌胺复配为原药,25%有效成分含量的悬浮剂。试验通过对不同润湿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等的筛选,得到最佳配方:氟唑菌酰羟氨10%、联苯吡菌胺15%、CF20S 2%、A755 2%、D425 1%、黄原胶0.18%、硅酸镁铝1%、丙二醇5%、消泡剂0.5%,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产品悬浮率达到 90%,热储[(54±2)℃]分解率5%,产品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剂要求。此制剂为目前防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由麦类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D. Cf. sp. triticiE. Marchal.)引起的白粉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氟吡菌胺·霜霉等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0%丙森锌WP300倍+68.75%氟吡菌胺·霜霉SC6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2次,或单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SC600倍液喷湿种薯自然晾干种植后,田间喷雾防1~2次,均有较好的防病、保产效果,投入产出比超过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