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为对象,探讨了马尾松种源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性状中,并强烈受到遗传因素控制。以树高、胸径、材积构建马尾松种源及单株选择指数方程,选择出12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和33株优良单株。这些优良种源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34.75%,优良单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141.48%,选择效果明显。对比早期选择结果发现,广西岑溪及江西崇义种源速生性具有稳定性,福建种源速生性在后期能完全表现。  相似文献   

2.
据巢式模型分析马尾松亲本和苗期性状在种源—林分—单株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三者中以种源的变异最大,在方差分量中占比重最大,遗传力估值最高,尤以苗高,地径表现突出。林分内单株变异仅次于种源(亲本性状)。种源内林分的变异相对较小。个体差异则局限于局部性状。因此,利用优良种源区域内的优树繁殖可获得最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6年开始的全国马尾松种源试验13省(区)6批种源试验林(含局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及中试)材料,对幼林高径、材积生长,干形,结实,抗性,保存率等作性状间遗传、表型相关和年度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马尾松种源作早期选择是可行的。据两次全分布区试验多点材积资料分析,种源与造林区,种源与试验点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种源材积在地点间相关密切;用Wright模型衡量两次试验各参试种源稳定性并划分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湿地松和马尾松为对照,对5年生火炬松的种源/家系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的生长量远高于马尾松,较高于湿地松;火炬松的种源/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也多在10%以上,且种源的各参数较高于家系;综合评定值位于前3位的种源依次为SC、ZJ和FJ;对家系的遗传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确定了5个极速生家系、8个较速生家系,其材积增益与湿地松相比分别为44%和14%,与马尾松相比分别为197%和136%.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造纸材种源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中、北亚热带地区三片九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中(广西南宁、江西安福、浙江鄞县),采集9个代表性种源试样,测试28项包括木材构造、物理和化学的性状,进行种源间比较选择,结果是:①经试验点内及多点方差分析,各性状种源间差异远大于种源内个体间差异,且种源与试验点间存在互作。②主要造纸经济性状(管胞宽、长宽比、双壁厚、腔径和壁腔比等)遗传力估值均大于0.6,受强度的遗传控制。③材性与生长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在马尾松速生地区作高、径性状的正向选择会导致种源或个体的管胞长宽比、晚材率和壁腔比下降,管胞宽度及腔径增大,这为间接选择提供依据。④取与造纸性能关系紧密的11项木材性状,综合选择出高州、宁明、吉安和德江等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4年营造的马尾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在5,10,15,20和25年生时测定材料,分析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测定年龄的遗传变异和早期优良种源选择效果.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等马尾松主要经济性状在种源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随试验林年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趋势,25年生时各性状最大种源比最小种源分别大94.85%,47.66%和355.68%.虽然材积等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年龄间生长与秩次相关均极显著,但由于不同种源的早晚生长习性不尽相同,过早开展种源选择可能会误选或漏选部分优良种源,如把正确入选率控制在90%以上,则马尾松种源试验优良种源早期选择的合理年龄应在10~15年生,其相应的选择强度为材积遗传增益>20%或种源入选率在30%~40%.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南宁9年生马尾松种源林9个代表性种源的木材纤维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27项性状分析表明,多数材性性状种源间差异远大于单株间差异,与木材造纸性能关系密切的双壁厚、壁腔比、管胞宽度等具中强度种源遗传力,晚材率、管胞长宽比等材性性状与高径生长具显著相关。据与木材造纸性能关系紧密的11项性状综合选出广东高州、广西宁明及贵州德江等造纸材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4年生49个产地的马尾松种源试验,以研究和揭示已达主伐年龄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通过聚类进行种源区划并选择优良种源.结果表明: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虽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但却与产地年均温、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选择生产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 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培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并分别纸浆材和锯材筛选出19个和6个优良种源,这些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  相似文献   

9.
《贵州林业科技》2007,35(1):F0002-F0002
贵州省马尾松遗传改良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多年的群体选择、个体选择和多世代选择。通过全国协作研究,贵州东部和南部的马尾松种源是中国马尾松的优良种源区;在贵州马尾松优良种源天然分布区进行了优良林分选择;在优良种源和优良林分研究的基础上,从优良种源和优良林分中选择了500多个优良个体进行了优良繁殖材料生产群体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贵州省共有不同遗传层次的马尾松种子园4处(约200公顷),分布在贵阳、都匀、黄平和天柱。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3个种源,每个种源3个林分,每个林分8个半同胞家系进行三水平遗传测定。4年生树高结果初步表明:种源、林分、家系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水平,种源效应>家系>林分,种源的遗传力及遗传变异系数均大,说明马尾松三层次变异中,种源选择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特有乡土树种.对参试的44个马尾松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无明显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力较高,分别为40.61%、39.53%和32.79%,枝下高和冠幅较低;聚类分析研究将马尾松种源分为极速生、速生和中等3种类型;综合评定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符,确定了40号种源为最佳种源和33个可供采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对细叶桉3个种源5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分析和家系遗传变异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叶桉主要性状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都极显著,种源间的差异大于家系间的差异,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Laura种源优于其它种源。细叶桉家系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呈中度至强度遗传;枝下高、干形和冠幅与生长性状遗传相关极显著。运用指数选择法对50个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初步选出5个优良家系,可望获得22.23%的综合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3.
枫香地理种源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5个枫香地理种源的4.5 a生幼林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遗传力参数等的估算结果表明:各地理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极为显著,且树高和胸径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受中等强度遗传控制。树高、胸径与各种源的地理位置不相关,冠幅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采用聚类分析,可以划分为4个种源区。根据枫香幼林生长表现,南部种源区表现最差,以中部种源区的湖南桑梓和东部种源区的江西湖城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枫香种源造林实验及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8省(区)的20个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源在浙江龙泉进行了造林试验,10年生时调查结果表明,枫香的树高、胸径、材积3个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树高、胸径和材积均有中等以上的广义遗传力;树高、胸径和材积与种源地理经度和纬度间均未呈显著相关;根据材积生长性状,选择出南平、德兴、南丹和吉首4个优良种源,其材积平均值大于试验平均值24.26%.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共收集马尾松分布区内126个种源的种子,在浙江省内五个具代表性的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营造试验林。经6年的观察和测定,取得种子、苗木和幼林期的表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性状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主要性状与产地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结果认为,马尾松具有纬向倾群变异模式。对8—12项性状进行主分量分析,并运用类平均法作系统聚类,综合2个试验点的聚类结果,提出马尾松种源可划分为3个带4个区。选取生长、适应等五个性状作判别因子,结合高生长稳定性分析,为省内各试验点代表的不同生态区初步评选出适生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对9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的8种性状进行分析。基结果表明,除虫害外,各种性状在种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主要受遗传控制。用Q型系统聚类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法研究了马尾松种源,将马尾松种源分成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并建立了判别函数,判别结果总准确率达到了95.60%。  相似文献   

17.
桤木种源(群体)/家系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6年生桤木种源 /家系的多点试验林的材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的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纤维长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3个地点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 0 .564 8~ 0 .6618、0 .2 857~ 0 .653 5;木材纤维长度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 0 .2 553~ 0 .7895、0 .2 90 5~ 0 .4 52 8。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可以进行 3个性状的独立选择。提出桤木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模型和早晚期相关关系 ,适宜的早期选择年龄为 6a,从木材密度考虑培育造纸材的适宜年龄拟定为10~ 11a。江西点 15个种源的木材密度在种源间达到了显著差异 ,家系间并未达到显著差异 ,纤维长度在种源间、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桤木种源(群体)/家系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6年生桤木种源/家系的多点试验林的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的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家系间差异不显著;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纤维长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3个地点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648~0.6618、0.2857~0.6535;木材纤维长度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2553~0.7895、0.2905~0.4528.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可以进行3个性状的独立选择.提出桤木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模型和早晚期相关关系,适宜的早期选择年龄为6a,从木材密度考虑培育造纸材的适宜年龄拟定为10~11a.江西点15个种源的木材密度在种源间达到了显著差异,家系间并未达到显著差异,纤维长度在种源间、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收集福建和江西闽楠自然分布区20个地理种源,在福建明溪县进行其地理种源试验。2013年11月,调查9年生闽楠幼林的生长量指标,以选择闽楠的优良地理种源,进行其子代林遗传增益分析,结果表明,闽楠的树高、地径、冠幅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和变异系数;树高、地径、冠幅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综合树高、地径、冠幅等3个性状,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方法决选出:福建明溪为最优种源,福建永安、福建浦城与江西上饶为优良地理种源;4个优良地理种源的平均遗传增益,树高为23.73%,地径为27.77%,冠幅为26.11%。  相似文献   

20.
《江西林业科技》1994,(3):138-140
对6年生幼林按随机区组模型估计了一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h^2H>h^2D>h^2V>h^2K>h^2CB。种源的遗传力大于子代的遗传力,因此,种源选择提高了选择效果。各性状的遗传相关较表型相关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