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要通过双-单杂交技术,探讨造成香菇原生质体单核化后2种交配型单核体分离比例偏离1∶ 1与细胞质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双-单杂交所形成的由受体细胞质和受体、供体细胞核组成的同质异核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裂解后,毫无例外地都是与受体交配型相同的核居多,说明受体细胞质环境对双-单杂交所得异核体裂解后的核的存活和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双-单杂交中,作为供体的2个核中只有亲和力强的那个核优先迁移到受体中,形成新的异核体,即存在先导核,先导核与B因子的亲和特异性有关,特异性越高,先导核迁移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2.
香菇担孢子交配型比例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是否存在普遍意义的偏分离现象及其在栽培菌株与野生菌株中的表现。【方法】以17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为样本,采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孢子的交配型,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供试总数64.71%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其中12个供试栽培菌株中有9个,5个供试野生菌株中有2个;偏分离菌株中均有亲本型孢子数量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偏分离双核菌丝体的F1代担孢子的核型主要取决于双核亲本的组成。【结论】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偏离理论预期是一种统计学意义的普遍现象;偏离程度栽培菌株大于野生菌株。 相似文献
3.
4.
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研究概况。四极性蕈菌交配型A、B因子是非连锁的,双核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2种交配型和担孢子4种交配型的比例应分别为1:1和1:1:1:1。但在实际的遗传分析中,许多蕈菌这2类交配型的比例并非总以1:1和1:1:1:1的形式出现。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只找到1种交配型和担孢子只找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现象并不罕见。香菇担孢子的4种交配型中,偏离孟德尔分离的担孢子以与亲本双核菌丝体相同的那2种交配型为多。对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的系统研究报道极少,现有的一些试验结果认为:蕈菌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与单核体的再生能力和生长速度差异,与A、B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具致死效应的生育抑制因子的存在以及B交配型基因对自异核体分离的核存活的影响力不同有关。此外,可能导致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因素还有交配型因子位点间或位点内重组,亲本交配型因子的异质状态以及细胞质基因组对核选择的细微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OWE—SOJ技术及核迁移试验在香菇交配型因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由于没胡明确的形态差异,香菇的3种不亲和交配反应即A=B=,A=B≠和A≠B=难以互相区别。本研究将OWE-SOJ技术及核迁移试验用于香菇的交配型分析。结果OWE-SOJ技术,可以观察到3种不同的菌落形态:由A≠B≠配对形成的具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A≠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栅栏型菌落及由A=B=或A=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通过一个附加的常规交配试验,A=B=和A=B≠反应易于 相似文献
6.
香菇交配型基因的分析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在世界菇类产量中居于第2位,随着香菇业的高速发展,对香菇交配型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主要介绍了目前香菇交配型基因盼研究状况、测定方法,以及其现阶段在菌种鉴定、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并阐述了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香菇单核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鉴定了香菇担孢子的交配型,并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4种交配型担孢子的比例变化关系,探讨造成香菇担孢子4种交配型单核体比例偏离1:1:1:1分离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交配型因子偏分离与菌落形态、培养条件及单核体间交配反应的特征无关,不同菌株4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在菌落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些菌落形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4种单核体之间发生亲和性反应的形态特征有多种形式,这些形态特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同一双核菌株的F1代担孢子的萌发能力、生长速度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有些菌株的担孢子中4种交配型分布不均衡,甚至导致有些菌株中只能检测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担孢子. 相似文献
8.
以8个银耳菌株为材料,研究交配型因子A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菌株内及菌株间单孢分离物配对试验结果表明,此8个菌株中只有两个不同的A因子,与前人报道的银耳是限制型双因子交配系统的报道是一致的.研究了培养条件对银耳孢子产交配信息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银耳孢子产交配信息素的较佳培养基为 蔗糖 20 g/L ,(NH4)2SO4
1.584 g/L(含N 24 mmol/L), MgSO4*7H2O 0.25 g/L , KH2PO4*3H2 O 0.5 g/L , VB1 0.2 mg/L ,
ZnSO4*7H2O 2 mg/L , CaCl2*2H2O 0.5 g/L,钼酸铵0.02 m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pH
6.5,23 ℃,140 r/min,在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培养4 d发酵液中交配信息素的活性最高,可达到12
U/mL,是在基础培养基中活力的5~6倍.银耳交配信息素经胃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完全丧失,由此推测,银耳交配信息素是一种多肽类物质. 相似文献
9.
银耳交配型A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挂法收集银耳担孢子,稀释分离法纯化银耳担孢子和节孢子,节孢子经核荧光染色后进行核相观察,选取单核节孢子和誓师 孢子用于酱型A因子测定,菌株内及菌株间单孢分离物配对结果表明,在8个来源于不同地区的银耳菌株只有2个不同的A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省分离到的7个晚疫病菌A2交配型菌株的致病性及对不同碳氮比(C/N)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单个的A2交配型菌株、A2+A1交配型菌株孢子囊接种致病性无显著差异,但均比对照的A1交配型菌株接种致病性强。在C/N比为4∶1,3∶1,2∶1时,A2菌株的生长速率比A1菌株慢,C/N为1∶2,1∶3,1∶4时A2菌株比A1菌株生长快,在C/N为2∶1时,A1与A2菌株各自生长最快。在不同C/N条件下A2产孢量都比A1少,在C/N为2∶1时,A1与A2各自产孢最多;C/N对A2交配型菌株的游动孢子释放有影响,在碳氮比为3∶1时,A2的游动孢子释放率明显高于A1菌株。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prepared 17 strains of Lentinula edodes, including wild and cultivated strains as materials,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ratios of spor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via mating types' analysis and the OWE-SOJ technique.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first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d skewed expected distribution of mating-type factors segregation in Lentinula edodes spores has commonly statistical meanings in wild and cultivated strains. Genetic analy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rental-recombined fruiting showed that the nuclear type of F1 progeny spores among those strains segregated through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mainly depended on the combined state of parental dikaryons, and the predominant spores were those with the mating type identical to the dikaryotic parent, indicating that the genetic basis of segregation distortion of spor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rotoplast monokaryons in which the B factor takes predominant responsibility for that phenomenon, and it cooperates A factor with B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ratio of spores. 相似文献
12.
利用8对引物组合对AFLP标记在两个香菇菌株间(IB01×IB15)杂交F_1代的多态性及分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FLP标记在该F_1代群体中的多态性较高,分离位点出现的平均频率是32.55%,分离方式有孟德尔分离、偏孟德尔分离及异常分离3种方式.3种分离位点出现的数量与平均频率分别为602、28.86%,271、12.99%,49、2.35%,其中孟德尔分离位点占分离位点总数的53.99%.15.34%的A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趋于亲本. 相似文献
13.
对我省15个袋栽香菇主要菌株进行单孢分离,对它们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分析与鉴定.结果发现,这15个菌株的A因子和B因子各有5个等位基因.15个袋栽香菇菌株可归为6类交配型基因型:L27、L087和Cr02同属A1A2B1B2;L135、L939和L9015同属A3A4B3B4;L241 4属A3A5B3B5;Cr33、Cr62、Cr66和闽丰一号同属A1A5B1B5;Cr04、L42和L26同属A1A3B1B5;Cr52属A1A5B1B3.在此基础上,结合菌株选育背景和RAPD分析结果建立了我省袋栽香菇主要菌株的品种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香菇双-单杂交后代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交配基因型遗传标记的香菇野生株Q与栽培株苏香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显性检验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及CMC酶活力均达到极显差异水平。RAPD结果分析表明,6个杂交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来源于原生质体单核体的杂交后代与来源于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酯酶同工酶结果显示,来自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比来自的生质体杂交后代的变异程度高,两种不同来源的杂交后代在农艺性状方面具有不同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15.
香菇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及其先导核的验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择香菇的野生株 ( Q) 与栽培株苏香两种孢子单核体 ( A1 B1, A2 B2) 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 以拮抗试验辅以液体出菇试验初步鉴定双单杂交后代, 并以 R A P D技术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 D N A 技术) 对杂交后代进行检测。每个杂交组合只得到一个杂交后代, 说明在完全亲和双单杂交供体中存在先导核。运用原生质体单核化与交配型鉴定技术对杂交后代中来自供体的先导核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 受体交配型不同时, 其先导核也不同。在 ( A3 B3+ A4 B4) × A1 B1双单杂交中先导核为 A3 B3 核, 在 ( A3 B3+ A4 B4) × A2 B2 双单杂交中先导核为 A4 B4 核。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离、鉴定香菇超高压保鲜食品中的腐败菌。[方法]以稀释平板法和划线培养的手段,对香菇超高压保鲜食品中的腐败菌进行分离和纯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鉴定、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从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芽孢菌,编号为MW1001;结合形态、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比对,该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9.55%和99.24%。[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改善香菇超高压保鲜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