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是一门艺术”这一立论,已得到艺术领域内外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为何在此又旧话重提呢?原因是拜读了朱贞佳同道《论盆景艺术的唯美主义》一文(见《中国花卉盆景》一九九三年第三期,下文简称《论》文),不得不有感而发。一、盆景艺术作为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盆景是艺术。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和政治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进行艺术  相似文献   

2.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10期上发表了《造型扦插——盆桩速成技法》一文。现将造型扦插已4年的金边女贞盆景《妙舞春秋》及造型扦插3年的中华蚊母盆景《探海》两帧盆景照片献给大家,并着重介绍悬崖式盆景《探海》的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卉盆景》九五年第一期刊出《谈树木盆景“搏”的创作》一文,并附图照。笔者拜读赏析之余,颇有几点质疑,愿与盆景界同好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仔细研究了《中国花卉盆景》1993年3期所刊载的《故乡行》一文及其图片后,我认为《故乡行》采用阶梯状的排列似乎单调、呆板了一点,缺少山水盆景应具有的节奏感。关于节奏,赵庆泉老师在所著的《中国盆景造型艺术分析》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解释:节奏,  相似文献   

6.
读了《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期刊登的南京王传义的《赏三角枫盆景》一文,颇想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建东在《应该提升盆景的文化品位》一文(2002年第12期)中,感叹盆景没有成为主流艺术品,未能登上大雅之堂。笔者对前一个论点亦有同感,并多年来为之愤愤不平。但对后一个论点不敢苟同。因为我们几乎天天都可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的会议厅或涉外接待场所都陈设着盆景,也就是说盆景已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大雅之堂,这是值得乐观的,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盆景未能提升到应有的文化品味,其原因究竟是盆景的品味不够高,还是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我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花木盆景》第一期刊登了彭建的大作《当今盆景发展的误区》一文。春节后《中国花卉盆景》第二期也刊发了此文,并在标题上另了“中国”二字。这里暂且不说作者一稿两投。仅就我的感受直言不讳地写出来。总的印象是读后令人失望,给中国盆景泼了一瓢冷水,给盆景界人士当头一棒,令人心情沉重。  相似文献   

9.
87年贵刊第11期刊登了陈茂林的《现代盆景应无流派》一文,本人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因各地区的气候条件、树石资源、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及文化熏陶的不同,再经各地历代盆景爱好者的精心培育、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风格,因而产生了流派。这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去年第6期《中国花卉盆景》发表了我的《盆景艺吧其乐融融》一文。文章说的是我们当地几位盆友在一起聚会交流盆景创作体会的趣事。无独有偶,今年3月,这里的一群朋友又来了一次颇有文化氛围的聚会,这次的地点在我家的"拾遗轩"。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2期曹戴夫同志《关于盆景大中小型划分的建议》一文,无疑是很适时的。但文中把盆景划分为7个档次,档距过细,比较繁琐,没有必要。另外该文又提到“在有关盆景的书籍和报刊上似乎还没有见到刊登过明确的划分标准”,这就未免有失偏颇。1981年出版的《中国盆景艺术》就有过明确的划分标准,《大众  相似文献   

12.
本刊去年第12期上,发表了殷老的《多种合栽树桩盆景的制作》一文。今选刊张同志的赏析文章一篇,供读者参阅。盆景艺术大师殷子敏.虽已毫桑之年,但仍然壮心不已,不懈地致力于盆景艺术的探索和研究。近几年来,他苦苦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盆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加贴近大自然的客观面貌?于是二多树种合栽式树桩盆景这一构思,经过殷老不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我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了《浅谈揉合植物与书法》一文,现续写一短文。云南风庆擅长培植植物艺术书法盆景的赵璧昌花匠,自小就与古老的植物艺术书法结缘,锲而不舍培植植物艺术书法盆景,潜心钻研培植技巧,既有理论,又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他培植的植物艺术书法盆景,笔法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2007年第5期上写过《令箭荷花开花记》一文,涉及到一些管理问题。今再做几点补充,侧重谈一下使令箭花大、花多、连年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后小议     
《中国花卉盆景》一九八六年十二期刊出《漫话淄博文石》一文,在介绍文石命名与发展时,与历史和现实均不相符。文石一名,早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已经出现,指有纹彩或很精美的石头,是我国园林建筑的专门用石,大者丈余,小者如拳。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这一园林专著中,就多次作了记述。用于盆景的,仅是文石中小型的一类,故又称为景石。说文石是“一九八  相似文献   

16.
本刊11期发表的《新崛起的平邑盆景》一文扼要总结的平邑县盆景事业发展的几条基本经验,对全国各地盆协组织,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推广。在这里,再具体介绍几个平邑盆景作品,供赏读。  相似文献   

17.
翻阅2008年《中国花卉盆景》,看了第10期上于九生先生的《雀舌——盆景树种中的奇葩》一文,感觉文中所介绍的养护方法,与笔者的方法相悖,想与于九生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8.
拜读思翔先生《对盆景“舍利型”的思考》一文(发表于本刊2002年第11期),颇有感触。我很赞同思翔关于研究“舍利型”盆景须从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入手的见解。我认为,研究“舍利型”盆景,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含义。为何日本人将这类盆景称之为“舍利型”,而不称作“枯树型”或者别的什么型?这里面一定有其因由所在。“舍利”一词,是从佛教引用而来的。佛门中的得道高僧圆寂之后,遗体经焚化变为“舍利子”。“舍利子”是佛家极其神圣、珍贵之  相似文献   

19.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20.
榕树盆景的奇特美,已被人们认同(见李志远、思翔文《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4期、2002年7期)。树根在附石盆景中有“改”石,固石、代座的作用,亦有艺友介绍(见谭芉或文《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5期),榕根的张力,也应引起我们关注。我多年培育榕桩,发现榕根钻出盆底排水洞后,增粗较快,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