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花生品种(系)叶部病害综合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 998~ 1 999年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对 2 0个花生品种 (系 )进行叶部病害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广泛种植的花生品种对晚斑病、早斑病、网斑病等主要叶部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 ,缺乏高抗和兼抗性材料。花生对叶部病害的抗性与主茎高、分枝数、结果数、饱果率等农艺性状及其分类类型无显著相关。自然发病条件下花育 1 7和花育 1 6荚果产量较高 ,引进花生品种 UF91 1 0 8产量较低 ,但对晚斑病、网斑病等具高抗水平 ,可提供花生育种作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花生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花生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17个花生品种室内接种结果表明,J11和金花1012为高抗黄曲霉品种,而莒南2号和抗青9号为高感黄曲霉品种.鲁花8号和花选9号对网斑病抗性较好,群育101和金花1012抗性最差.对多个花生品种的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进行测定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既有内切酶活性也有外切酶活性,且均可通过病菌诱导活性增加.通过比较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网斑病、黄曲霉发病程度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抗网斑病和黄曲霉的程度成正比.说明花生几丁质酶是与花生抗网斑病、黄曲霉病密切相关的一种抗性相关(PR)蛋白.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其中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53.01%),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42.28%);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花生黑斑病抗源材料,以50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山东省莱西市田间开展黑斑病抗性调查,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中7份材料进一步开展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在田间对黑斑病抗性存在差异,共获得4份中等抗病材料;在温室接种条件下,3份材料鉴定为中等抗病。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获得冀农G94、豫花47号和晋花10号3份中抗黑斑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 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抗性材料。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果腐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76份花生品 种(系)中未发现对果腐病免疫的品种,获得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12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 3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支I中的9个品种(尤其是花育9115)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花生对果腐病的 抗感性与荚果鲜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花生晚斑病抗性AFLP标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抗感晚斑病组合“中花5号×ICGV 86699”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经田间抗性鉴定明确抗性亲本ICGV 86699的抗性受隐性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控制;AFLP分析结合BSA法筛选到与晚斑病抗性连锁较紧密的AFLP标记3个,即E35/M51、E37/M48和E41/M47,它们与抗性间的图距分别为7.40cM、7.40cM和8.67cM;所获得的3个标记间连锁紧密,位于同一连锁群上。这3个标记在具有野生种亲缘的7个抗病花生品种或材料中均能检测到,而在栽培种以多粒型为代表的抗病材料中均未检测到,表明ICGV 86699的抗性基因与栽培种花生中的抗性基因不同。这是国内外有关花生晚斑病抗性分子标记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30个花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探究了花生叶部病害的消长规律及不同花生品种(系)的抗病性.从2020年8月初至9月中上旬收获,每隔7d调查一次,采用双对角线的5点法进行取样调查,共计调查6次,计算病情指数及相对抗病指数.通过调查可知:褐斑病发病最早,在8月初即有病斑发生;黑斑病发病最晚,8月末才零星发生.通过对...  相似文献   

9.
花生品种萌发期耐盐性比较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8份花生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盐浓度下花生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盐浓度、不同花生品种种子萌发特性不同,随盐浓度的升高,花生种子盐害率增加,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降低;同时依据不同盐浓度下花生品种耐盐性及其相关萌发指标差异,确定0.5%~0.7%盐浓度可作为花生品种萌发期耐盐性筛选鉴定的适宜浓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可将花生品种耐盐性分为四类,其中高度耐盐型品种6个,分别为花育25、花育36、365-2、海花1号、豫花9号和花育28。高度敏感型品种3个,分别为花育33、白沙1016和粤油85。  相似文献   

10.
以干旱敏感型品种花育23号和抗旱型品种花育25号为材料,在防雨棚栽培池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设置充足灌水和中度干旱胁迫2个水分处理,系统研究干旱胁迫对两花生品种根系生理生化特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两品种0-20cm土层根系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积累量最大增幅出现的时间不同,花育25号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相对较早;干旱胁迫下,两品种0-20cm和20-40cm土层内根系活力在播种后30~50d增幅最大,花育25号和花育23号分别为203.62%、393.97%和74.62%、227.22%。干旱胁迫显著增加两品种籽仁蛋白质含量;花育23号脂肪含量和油酸/亚油酸(O/L)值因干旱胁迫而显著降低但对花育25号无显著影响。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两花生品种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花育23号荚果和籽仁的减产率均在55%以上,而花育25号仅在38%以下。  相似文献   

11.
辽宁花生网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的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指导田间病害防治。调查显示2011年辽宁各花生产区网斑病病田率为100%,病叶率32.9%~66.5%,病情指数11.1~35.5。葫芦岛、阜新、锦州发病较重,沈阳次之,铁岭发病最轻。不同品种花生网斑病病情严重度依次为四粒红>白沙1016>花育20>黑花生>白花生。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花生网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并以此推导出病害流行阶段,病情指数增长最快为0.99/d。研究发现四粒红感病性较强,可成为流行学研究的良好试材。  [  相似文献   

12.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 & 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进行接种,对照区喷施50%咯菌腈WP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结果表明,65份种质中,抗病(resistant,R)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2.3%;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9份,占比13.8%;感病(susceptible,S)资源37份,占比56.9%;高度感病(high susceptible,HS)资源11份,占比16.9%。测定抗病性不同资源产量损失差异,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菌对花生产量影响显著,产量损失率随抗病性的降低而升高。本研究为花生抗网斑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和总抗氧化活力单位为指标,研究了白皮花生、红皮花生、黑色花生、彩色花生、花育16号等不同品种花生籽仁各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花生品种的抗氧化性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籽仁各部位的抗氧化能力品种间有很大差异。花育22号子叶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最高为22.61 U/mg,花育17号子叶总抗氧化能力最高;白沙1016胚的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最高为22.37 U/mg,抗超氧阴离子及总抗氧化能力则以黑色花生、彩色花生和花育22号较高;种皮的抗氧化能力以红皮花生、黑色花生、白沙1016、花育23号和鲁花12号较高,说明黑色花生、彩色花生、白沙1016和花育22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辽宁花生褐斑病发生及时间流行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辽宁地区花生褐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期指导病害防治。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辽宁省不同产区及不同品种花生褐斑病进行调查。2011年和2012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病害均有发生,沈阳产区病害发生严重,兴城地区病害发生较轻,且多数产区2012年病情指数高于2011年。不同品种间病情指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粒红最重,白花生最轻。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栽培种相比,花生野生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一系列复杂环境,是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基因来源。多项研究表明,花生野生种对根结线虫病、晚斑病和锈病具有较高抗性。本文综述了野生花生的种类以及花生栽培种起源种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野生花生对花生病害的抗性以及在育种中应用。结合花生基因组学最新研究,展望了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花生褐斑病流行动态情况,并定期捕捉了空中分生孢子飞散情况,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的季节流行曲线为典型S形曲线,病害指数增长期为花生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衰退期为9月中旬至花生生育期结束。整个生长季花生褐斑病的表观侵染速率呈波浪式正态分布,其变化趋势可反映不同流行时期该病害病情变化快慢。花生褐斑病菌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各供试花生品种的病害表观侵染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可准确分析花生褐斑病病情变化。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和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当日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仅空中分生孢子密度与当日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为-0.454*,说明较强降雨对空中孢子飞散有明显的冲刷作用。花生褐斑病表观侵染速率、空中分生孢子密度分别与前7 d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叶面湿润时数、累计降雨量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将这些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素作为预测模型关键的输入变量,为花生褐斑病的科学管理和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