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水稻不同施氮量及密度与米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氮肥用量下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与栽培密度呈直线关系,即密度越密直链淀粉含量越低;在高氮肥用量下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与栽培密度呈曲线关系,栽培密度13.4~16.0穴/m2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最高值。0~135 kg/hm2氮肥用量下的密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曲线关系,而180 kg/hm2氮肥用量下的密度与蛋白质含量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2.
直播水稻高产高效密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播水稻具有省工、高产、高效等优点,在本地有较多的种植面积.为探明在高产、高效栽培条件下合理密度、氮肥用量范围及其相互间关系,我们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水稻试验上选用3个氮肥水平和3个栽培密度,探讨肥密互作对2个水稻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氮肥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低密度处理产量相对较高,说明高氮肥用量下稀植能获得相对高的产量,而密度越高则产量越低,原因是施肥量大使稻株贪青晚熟,籽粒饱满程度降低。在中、低氮肥用量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高密度处理产量均较高,而中等肥力下产量为3种氮肥处理中最高。在不同处理下,辽优5218和辽粳101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说明肥密互作对2个品种外观品质影响不显著,但对内在品质如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方面影响较显著,对直链淀粉含量差异影响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冈优1237和II优838为试验材料,在豫南丘陵区生态条件下设置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互作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相同施氮水平时,两品种在高密度(24万株/hm2)时的产量比低密度(18万株/hm2)分别增加588~2 579 kg/hm2和13~424 kg/hm2;相同密度水平时,低密度时的水稻产量其氮肥用量有拐点,而高密度时没有出现拐点。相同施氮水平时,两品种氮肥吸收利用率高密度比低密度分别提高4.3~11.5个百分点和3.1~27.5个百分点;相同密度水平时,两品种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总体上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说明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氮肥用量能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施肥与密度相结合的栽培模式是一种提高肥料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甬优1540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明确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甬优1540生育进程、分蘖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有效穗增加,而每穗总粒、结实率呈减低趋势;但氮肥水平过高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不利于高产。移栽密度对经济性状与产量影响较大,密度过小,成穗率较高,有效穗偏少;密度过大,成穗率下降,结实率偏低,同样不利于高产。[结论]要达到高产水平,甬优1540以氮肥用量240 kg/hm~2、移栽密度24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茎秆成分发生的变化进行探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茎秆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有着明显的影响,且在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栽培密度的确定方法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品种栽培密度是生产中可控因素之一,对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栽培密度的确定一方面反映了对品种和栽培条件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实施计划栽培的基础,以往栽培密度多根据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确定,如株高、分蘖能力等。但从生产的实际应用效果看,以单因素或个别因素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寒优湘晴”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是指针对该品种的生育特性和病虫草发生规律,采取壮苗、调肥、控水等健身栽培措施,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采取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危害;并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化学肥料的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对水稻品种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首先,分析了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施肥方法和不同栽培密度3种主效应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决定产量性状表现的主要因素。不同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对大多数产量性状有影响。在合理的栽培密度内,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互作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不大。由此可知,这3个主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大多数是独立的。因此,要获得高产,第一是选择高产品种(早稻产量以舟优903为高,晚稻以协优46为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不同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分别为94.00、47.00、23.50 kg/hm2,栽培密度为30.0 cm×10.0 cm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 530.8 kg/hm2;效益最好,达到15 249.28元/hm2。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陆良县水稻栽插密度过稀、群体有效穗不够、产量难以提高的状况,设列不同栽培密度对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量和农艺性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肥力田块的最佳栽插密度:52.5万穴/hm2,穴插2苗,株行距10.4cm×15.2cm。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水稻新品种“吉农大3号”生育指标及构成产量性状固子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1)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吉农大3号”分蘖率提高,叶片数增加,生育日数增加;(2)不同栽培密度环境中“吉农大3号”的穗数,粒数差异明显,而株高,粒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出使贵州省思南县水稻产量最高的栽培密度,本文探究分析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5年在贵州省思南县选择了当地最优秀的品种进行了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产量最高的密度是每667平方米1.8万棵,其中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217斤,该种植密度是当地最适合的密度,可以在本地区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水稻免耕强化栽培中5种不同的密度进行重复对比试验,探索各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的密度有不同的产量,不同的栽培方式要求不同的密度。在普通免耕抛秧栽培的条件下,需要有较多的基本苗数,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免耕强化栽培条件下,要获得较高的产量,需要适当稀植,在本试验条件下晚稻中早熟品种的基本苗每667㎡以0.74万为最好。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开展了水稻不同密度栽培试验,主要对水稻不同密度栽培情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群体的功能。随着水稻栽培密度的不断提高,减弱了处理水稻《穗生长分《的功效,但是有利于形成大穗和有效穗,从而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区水稻绿色栽培技术关键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欣欣  林程 《吉林农业》2010,(8):118-118
文章针对福州地区部分水稻栽培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问题,从绿色食品水稻的栽培环境、品种的选择,栽培期管理,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改善品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氮肥、灌溉、插秧株数等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进行水稻生育后期氮肥施用量、灌溉方式及插秧株数对水稻纹枯病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育后期氮肥用量和灌水方式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关系最为密切,插秧株数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不明显;在水稻生育后期减施尿素、合理灌溉,可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推进安龙县水稻高产技术研究工作,确定安龙县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使用量与使用方法,明确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高产目标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为推广提供依据,特进行该试验。试验表明:按目标产量800kg/667m2设计氮磷钾施用量,在磷钾施用量不变、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施用配比在8∶2的情况下,减少氮肥(30%)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明显;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施用配比在5∶5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增产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半直立耐密型水稻育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寒地水稻株型育种理论,根据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要求,研究半直立耐密型水稻栽培模式十分必要,试验以半直立耐密型水稻品种垦稻2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垦稻26最适栽培密度为24cm×10cm,其理论产量为8 679.0kg·hm-2,此密度条件下,水稻群体各主要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杂交水稻Ⅱ优3027主要栽培因子的试验,明确了其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移栽密度、播种时期、氮肥用量以及主要生育特性,从而提出应采取稳定穗数、主攻大穗,增加颖花总量,提高结实率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