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强行喂饲法将3H-亮氨酸喂饲到幼草鱼前肠,研究幼草鱼前肠、中肠和后肠对3H-亮氨酸的吸收积累情况.结果表明:草鱼前肠、中肠和后肠均能吸收3H-亮氨酸,其中前肠总吸收积累率最高,中肠次之,后肠最低.3H-亮氨酸在草鱼肠道中的吸收主要在前肠和中肠,以单位重量计算共占92%,后肠只占8%.如按肠道总重量计算,前肠和中肠的重量是后肠的7倍以上,则后肠吸收的3H-亮氨酸基本上可忽略不计,只占不到1%.  相似文献   

2.
采用强行喂饲法将^3H-亮氨酸喂饲到幼草鱼前肠,研究幼草鱼前肠、中肠和后肠对^3H-亮氨酸的吸收积累情况。结果表明:草鱼前肠、中肠和后肠均能吸收^3H-亮氨酸,其中前肠总吸收积累率最高,中肠次之,后肠最低。^3H-亮氨酸在草鱼肠道中的吸收主要在前肠和中肠,以单位重量计算共占92%,后肠只占8%。如按肠道总重量计算,前肠和中肠的重量是后肠的7倍以上,则后肠吸收的^3H-亮氨酸基本上可忽略不计,只占不到1%。  相似文献   

3.
草鱼肠道离体培养的适宜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1龄草鱼(体长20~25 cm)肠道制成常规肠囊样本,分别使用Ringer's液、山本液、今村液以及1mmol/L亮氨酸(Leu)溶液和1 uci/ml H3-Leu溶液进行体外培养,并设定培养条件分别为培养温度20、25、30和37℃,培养时间5、10、30及60 min.测定在各条件下草鱼肠道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Leu的吸收积累量.结果显示,1龄草鱼肠道离体培养最佳条件为培养液为山本液(NaCl 0.75%,KCl 0.02%,Ca-Cl2 0.02%,NaHCO3 0.002%),培养时间为5 min,培养温度为25℃.此时,草鱼肠道AKP活性为51.61金氏单位,对Leu的吸收速率为0.047 2μmol/(g·  相似文献   

4.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草鱼肠道对10种必需氨基酸的跨壁运输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灌注实验系统和茚三酮对氨基酸显色的实验方法,对跨过草鱼肠道壁的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分别研究草鱼肠道对lO种必需氨基酸的吸收转运量。结果表明,在60min内草鱼肠道可对灌流的氨基酸进行持续的吸收转运,并在肠道外积累;当肠道内灌流氨基酸浓度逐渐增加时,肠道外只有苏氨酸的浓度与其起始浓度呈正相关变化,其他9种氨基酸在高浓度(10.0mmol/L)时的吸收转运量均显著下降,表现出高浓度氨基酸对吸收转运的“抑制”效应;通过对吸收转运量达到最大值时实验氨基酸的浓度与吸收转运量的比较,以及在氨基酸吸收转运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的比较分析表明,l0种氨基酸在肠道吸收、转运量的变化行为特征有一些共性,也有氨基酸种类特异性。总体表现为,草鱼肠道对苏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等具有很高的吸收转运能力。而对精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等的吸收、转运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6.
去皮豆粕对幼建鲤生长性能和肠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幼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初始体质量(10.29±0.10)g,分别饲喂去皮豆粕蛋白占总蛋白0、25%、50%、75%和100%的等氮饲料代替白鱼粉蛋白,进行为期9周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去皮豆粕增加,SGR下降,饲料系数升高。当替代50%时,SGR、肠重和前肠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中肠后肠溶菌酶含量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50%~100%大豆蛋白组出现肠道皱襞顶端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白细胞数量增多等症状。由本结果可知,高比例去皮豆粕抑制幼建鲤生长,并使其肠道生长受阻和结构受损从而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降低饲料利用率;肠道损伤的原因涉及肠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在饲料总蛋白水平为33%时,去皮豆粕在体质量为10~35g幼建鲤饲料中替代白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25%。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蚯蚓(5%、7.5%、10%)和蚯蚓粪(2%、4%、6%),饲养平均体重(54.03±0.15)g的草鱼100d,研究蚯蚓和蚯蚓粪对草鱼消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7.5%~10%蚯蚓和6%蚯蚓粪显著提高了草鱼肝胰脏和前肠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以添加7.5%蚯蚓效果最好;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各试验组草鱼前肠肠道内部结构,结果表明,添加7.5%~10%蚯蚓可显著提高草鱼肠道褶皱高度、宽度和基层厚度。综上所述,在提高草鱼消化能力方面,以饲料中添加7.5%蚯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草鱼肠道微生物对食物改变适应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先饲喂人工饲料再饲喂苏丹草,运用PCR-DGGE的方法,比较了食物改变引起的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饲喂同种饲料的草鱼后肠与前、中肠样品间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TH0-F0=-2.268,P0.05;TH0-M0=-2.470,P0.05),饲喂不同种食物的相同肠段样品间菌群结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后肠样品Shannon指数H'一般不低于4.25,而前、中肠样品H'均未超过4.25。对后肠样品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改变11 d之后,后肠微生物菌群基本达到稳定。结果表明,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内容物菌群结构不同,后肠样品具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食物的改变会对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快速而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离大豆蛋白对幼建鲤生长性能及肠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体重为(11.34±0.16) g健康建鲤720尾,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分离大豆蛋白代替白鱼粉蛋白0、40%、60%、80%和100%的等氮饲料,进行为期9周的生长试验,探讨对其生长性能及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鱼粉蛋白组相比,当替代60%~100%时,增重、特定生长率、采食量、肠重、肠长和前肠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同时,前、后肠出现上皮顶端细胞脱落、固有层变宽且其中白细胞数量增多等病理症状;当替代80%~100%时,中肠后肠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而中肠、后肠抗体水平分别于替代60%~80%和60%时显著升高(P<0.05),之后则相对降低.由此可知,与白鱼粉相比,分离大豆蛋白降低幼建鲤生长性能;高比例替代导致肠道生长发育受阻、上皮完整性受损;肠黏膜受损的原因涉及肠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变化;以饲料系数为衡量指标所确定的分离大豆蛋白在幼建鲤饲料中代替白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4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草鱼肠道炎症模型,为经济鱼类炎症性肠病发病机理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实验平台。于水温28℃条件下,从草鱼肛门插管注入0.25 mL浓度为2.5%的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溶液,诱发草鱼肠炎,注入等体积0.7%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草鱼机体损伤程度、肠道组织病理,分析不同肠段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IL-1β、IL-8和TNF-α等炎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病理观察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实验鱼未出现死亡现象,经TNBS诱导后出现较严重的肠道炎症,肠灌TNBS后1 d,草鱼肠粘膜严重充血溃烂,肠道组织中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3 d后出现腹水,损伤部位招募大量炎性细胞,溃疡开始愈合;7 d后炎性细胞逐渐减少,出现杯状细胞,呈慢性炎症;14 d时腹水减少,肠粘膜中杯状细胞丰富,21 d仅有少量炎性细胞,肠道组织基本恢复正常。TNBS诱导后1 d,MPO活性极显著升高,3 d后明显下降,至第7天趋于正常,与组织病理变化趋势一致。TNBS致炎后第1天,IL-1β、IL-8和TNF-α等炎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3 d时开始下降,3~14 d表达量略高于对照组,急性炎症转为轻微的慢性炎症,21 d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还显示,不同肠段间的炎症反应存在差异,第三、四肠段明显较第一、二肠段严重。本研究构建的草鱼TNBS肠炎模型稳定,可作为鱼类肠炎病理机制研究和新型药物筛选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1.
冯健 《水产学报》2004,28(5):505-509
为了研究草鱼肠道完整吸收小肽与肠道中小肽的关系,用6.25%酶解酪蛋白、酸解酪蛋白、酪蛋白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草鱼肠道灌注试验(1mL·100g-1体重)。20min后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灌注酶解酪蛋白溶液的草鱼血液循环中总肽量和某些肽量显著(P<0.05)高于灌注生理盐水、酸解酪蛋白、酪蛋白溶液;较灌注生理盐水草鱼血液循环中总肽量提高18.73%。肠道灌注酸解酪蛋白、酪蛋白溶液对血液循环中总肽量影响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草鱼血浆中肽量的增加与肠道提供的肽种类和数量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草鱼肠道能够完整地吸收某些小肽进入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移福建池塘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仿刺参前肠(1 C_1)、中肠(1 C_2)和后肠(1C_3)测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分别为424、444和414;三组样品的菌群物种丰度没有较大差别,但优势菌种存在较大差异;优势菌群方面,后肠的优势菌群为Haliea属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分别占后肠总菌数的11.97%和10.37%),而前肠和中肠的优势菌群均是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两者在前肠菌落中的占比分别为27.91%和6.08%,在中肠中的占比分别为33.24%和6.97%。在重复性方面,三组样品的菌落组成都有重叠,重叠率为74.35%,其中前肠与中肠相似度较高,菌株种类有90%以上重叠。本文研究为仿刺参肠道益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5~30℃下,将体质量为(110.23±0.43)g的草鱼饲养在3.0 m×2.0 m×1.2 m的加盖网箱中,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5%和2%的由芽孢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复配且以麸皮为载体制成的微生态制剂(8.0×10~9 cfu/g)的膨化饲料饲养60 d,探究微生态制剂对草鱼生产性能和肠结构、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2%微生态制剂显著提高草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脏体比(P<0.05);饲料中添加2%微生态制显著提高肠伸展率、中肠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P<0.05),提高中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增加草鱼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改变草鱼肠道微生物组成,门水平上,对照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3.56%、32.52%)。0.5%添加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1.82%、20.27%)。2%添加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4.20%)。属水平上,2%添加组草鱼肠道优势菌属直接发生改变,Paeniclostridium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丰度大幅上升。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增强,组成中与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升高。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微生物制剂可作为生产草鱼绿色饲料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草鱼AP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肽酶N(APN)是肽酶M1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蛋白质的消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草鱼AP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为3258bp,包含27bp的5UTR序列,552bp的3UTR序列,2679bp开放阅读框,编码892个氨基酸;草鱼与斑马鱼基因同源性和编码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5%和75.4%,与其他动物同源性分别为58.8%~61.2%和54.3%~60.2%。经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100.61ku,等电点为5.14,该蛋白具有与哺乳动物十分相似的1个螺旋跨膜结构,但跨膜区氨基酸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草鱼APN基因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的发育表达,结果显示草鱼出膜4d后APNmRNA表达量相对稳定;APN在草鱼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较高的表达量,以前肠组织表达量最高;昼夜节律研究发现,肠道APN基因06:00-18:00的表达量较18:00-06:00高。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基于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霞浦海域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仿刺参前肠(2H_1)、中肠(2H_2)和后肠(2H_3)测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分别为124、116和78。3个组织样品菌群的物种丰度和优势菌种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前肠的物种丰度最高,为2.38,中肠其次,为2.22,后肠最低,为1.24。优势菌群方面,后肠的优势菌群为Formosa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分别占细菌总数的87.38%和7.74%),而前肠和中肠的优势菌群均是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两者分别占前肠中细菌总数的59.68%和11.8%,在中肠中的占比分别为62.45%和12.07%。在重复性方面,后肠中发现的细菌在前肠和中肠中都有发现,而前肠和中肠分别发现6个和4个特有菌群。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体消化方法 ,利用草鱼肠道消化酶作为酶源 ,在水解 7h后 ,用茚三酮方法测定水解液中生成的氨基酸总量 ,以生成的氨基酸量占消化前饲料蛋白质量的百分比表示氨基酸离体消化率。 4种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鱼粉 6 4 5 6 %、豆粕 88 73%、菜粕 75 0 3%、棉粕 81 0 0 % ,显示出草鱼对 3种植物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消化率高于鱼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仿刺参幼参对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80%、1.60%、2.40%、3.20%和4.00%的包膜亮氨酸,配成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29%(D1,对照组)、1.63%(D2)、1.98%(D3)、2.22%(D4)、2.58%(D5)和2.97%(D6)的6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6.40±0.14) g的仿刺参幼参60 d。结果显示,(1)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幼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在D3组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00.84%,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但D3、D4和D5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还是显著高于对照组;(2)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体壁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在D3组达到最大值5.50%,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各组间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亮氨酸含量的升高,仿刺参体壁蛋氨酸含量显著提高;(3)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易艳  郭世莉  曹勤燕 《河北渔业》2009,(12):19-21,29
采用外翻肠囊和茚三酮显色法研究了鲇离体肠道对L-亮氨酸(leu)和L-苯丙氨酸(phe)的吸收转运量。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氨基酸浓度范围内,鲇离体肠道对L-亮氨酸(leu)和L-苯丙氨酸(phe)的吸收量随着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鲇对L-亮氨酸(leu)的吸收量高于L-苯丙氨酸(phe)。  相似文献   

19.
草鱼肠道、肝胰脏对饲料蛋白质酶解速度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鱼样品体重(1543±213)g。采用离体消化培养和茚三酮比色方法,以草鱼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的粗酶液作为酶源,对鱼粉、豆粕、菜粕和棉粕进行酶解,并测定酶解14h内,豆粕酶解液中氨基酸生成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0至4h,内4种饲料蛋白质酶解液中氨基酸的生成量。结果表明,(1)在0至4h内,4种饲料酶解液OD570随时间变化的线性关系较好。(2)对于同种蛋白质饲料原料,以中肠组织粗酶液的酶解速度最大,其余依次为前肠、后肠及肝胰脏粗酶液。表明草鱼中肠对饲料蛋白质的酶解能力强于前肠和后肠,同时,肠道酶液的酶解速度均大于肝胰脏。(3)对于4种不同的蛋白质饲料原料,以鱼粉酶解氨基酸生成速度最大,其他依次为豆粕、菜粕、棉粕。(4)草鱼肝胰脏粗酶液对豆粕的酶解氨基酸生成速度最大,表明草鱼对豆粕进行酶解消化的能力较强。实验证实,饲料原料种类的差异和饲料蛋白质组成与性质的差异使其酶解氨基酸生成量和生成速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y+LAT2基因cDNA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讨y+LAT2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饥饿对其mRNA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y+LAT2基因的cDNA序列片段为1849bp,含1371bp的核心序列,编码456个氨基酸。预测草鱼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高达96.5%,与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同源性在78%~83%,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与传统形态学分类一致。在草鱼的肌肉、脑、鳃、心、肾脏、肝、后肠、中肠、前肠、脾脏组织均检测到y+LAT2基因的表达。草鱼脾脏、肾脏以及前肠、中肠的y+LAT2 mRNA表达水平对禁食的反应不同,在短期饥饿(14d)期间,其y+LAT2 mRNA表达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草鱼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有利于进一步探讨鱼类氨基酸的吸收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