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陈耀铭  寇丹 《农业考古》2002,(2):157-159
紫泥砂器的起源 ,自 1 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烧制紫砂器的龙窑 ,并有六角、龙首圆形和带提梁的水柱、流、盖、的等完备的壶形实物以来 ,把紫砂壶器的出现 ,从明代推至北宋 ,也就是说推前了 50 0年左右。与实物相印证的文字有 :梅尧臣 :“紫泥新品泛春华” ,“雪贮双砂罂”。欧阳修 :“喜共紫瓯饮且酌”。米芾 :“雪溅紫瓯圆”。蔡司 :“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有‘且吃茶 ,清隐’草书五字”。但是 ,紫泥或紫瓯是不是现代的紫砂 ,有人就有不同看法 ,例如叶荣枝先生 1 979年在《香港新亚书院三十周年校庆艺刊》上著文认为“梅尧臣的诗句……是…  相似文献   

2.
紫砂制品刚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欣赏和赞美,把它喻为天地间的珍宝。“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诗句。另一位开一代诗风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写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艺术自起源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历代文人雅士,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诸多艺术手法融于紫砂壶中,使它的内涵显得深邃而幽远。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曾退隐宜兴蜀山讲学,当地的金沙泉水阳羡茶是素负盛名的好水好茶,再配以紫砂茶壶,让苏东坡感到了人生的赏心惬意。他曾亲自参与设计定…  相似文献   

3.
“茶仙经”     
“茶仙经”当今被推为“茶仙”的台湾茶道学会监事潘燕丸先生,祖籍苏州,1989年12月返里省亲,在苏州市中心察院场的“萃华园茶馆”与家乡父老作现场茶肴表演,观者无不稀奇,潘老还作《仙家茶肴》诗十余首:晨起暖胃瀹乌龙,午后解泛碧螺春,晚来安神饮香片,一日...  相似文献   

4.
林友土与他的“一品茶”厦门大学郑启五在1996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中国乌龙茶系脱颖而出的新产品──“一品茶”勇夺一枚银晃昆的大奖牌。展览会上新品名牌蔚为壮观一如竞发的千帆,而“一品茶”是唯一夺得高奖的茶家。这也是乌龙茶的新产品在历年国际发明类博览...  相似文献   

5.
“茶仙”汪士慎安徽祁门县政协倪群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批书画家聚居扬州一带,非常活跃,名闻于世,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都爱炊茶,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茶诗、茶画、茶书法作品。在这些人中,汪士慎的名气或许并不是最大,但其嗜...  相似文献   

6.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寒夜客来茶当酒一羽先生在《茶话》中,曾提到一位宋代诗人,说“他一生写了多少诗已不可考,但如今大家熟知的仅剩了如下名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确,正是沾了这句茶诗的光,后代茶客们才知道宋时曾有一位诗家名叫杜耒,...  相似文献   

7.
回文诗二首     
,日上山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份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酉它.颜玉碗捧纤纤空花落尽酒倾缸融雪涨江 。窗晴斗碾小团乱点徐花唾碧衫石空落-雪松惊梦 院静凝 龙云水咽歌,活火新欧浅焙红注:回文诗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有的还可以反复回旋,得诗更多。诗人苏轼好茶,故梦中也在饮茶斌诗, 醒来记得一句,便凑成上面两首回文诗。左诗从“酩”字起右诗从“空”字起顺时针读,或左诗从“岩”字 起右诗从“窗”字起反时针读,均可钾韵成诗,实茶诗中之…  相似文献   

8.
茶诗话     
一、自古诗家多茶客记得两年前,正值溽暑难当的酷夏时节,从《天津日报》上读到了一羽先生的一组茶话,恰似清风徐来,直沁心脾。这组文章本身,就象是一杯清茶,恬淡中蕴涵诗意,平易中不乏真知,自“饮”过之后,我便也迷上了茶——不仅迷上喝茶,而且迷上了茶诗茶文,每每啜茗品诗,不禁口有茶香,心有茶韵,何乐如之。目下,又到了溽暑时节,我想这“茶香茶韵”似乎不能专而为私,于是,便想到了接续一羽先生“茶话”的余韵,不揣浅薄地写出一组“茶诗话”,一以供茶友们消暑解闷,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茶与诗的“联姻”,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些大诗人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李白、杜甫都有绝妙的茶诗传世,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曾作过五十多首咏茶诗,其中有一首《琴茶》诗则公然点明  相似文献   

9.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和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淳熙年问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三主武夷山冲佑观。诗词皆工,尤以诗著名,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并称“诗词四大家”。“六十年间万首诗”,在《陆游全集》中涉及茶事诗词达320首之多,绝大部分是与建茶有关,是历代写茶事诗词最多的诗人。放翁早年嗜酒,诗作颇多。“孤村薄暮谁从我,惟是诗囊与酒壶。”入闽为茶官以后,“宁可舍酒取茶”;直至晚年“…  相似文献   

10.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实为自传的《醉吟先生传》中写道:“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床不观。”以此看来,白居易与“茶”似乎并无多大关联。然而,诗人在《谢李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却这样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到茶人。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分明又称自己是“别茶人”。“别”当“犹识”解;也作“惜”解,如“人…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皇帝常赐给大臣一些名茶,其中有种“七宝茶”特别珍贵,它是由7种甘香的原料配合细嫩茶芽制成的,专门进贡给皇宫享用。《广群芳谱·茶谱》引《甲申杂记》:“宋仁宗朝(公元1023——1063年),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可见七宝茶之珍贵。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曾写有“七宝茶”诗: 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相似文献   

12.
《诗经·小雅·大田》之“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在古史研究中常被征引,作为西周存在私田之证。如果孤立地就这两句诗来说,当然可通,因为由前句之“雨我公田”联想到后句“遂及我私”之“私”,相对而言,解为私田,看来是顺理顺章的。所以,自郑《笺》而下,均以“私田”释“私”,似无疑之者。但断章截句,每易导致曲解或误解。因此,要正确把握诗句的涵义,还得从诗的全篇加以分析,即从诗的整体的理解中去寻求其有机联系的个别诗句的具体解释。  相似文献   

13.
柏雨婷  顾军 《农业考古》2022,(5):97-101
唐宋时期,民间饮茶习俗进入寺庙,“以茶入药”成为寺庙僧众保养身体的重要饮食习惯。目前,关于该时期寺庙中“以茶入药”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以寺庙中的“茶礼”为重点。作为“茶礼”中的核心环节,关于茶“药性”的研究对于“茶礼”研究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茶汤礼”替代“茶礼”。径山是“茶礼”的形成地,径山茶宴于唐宋“茶礼”...  相似文献   

14.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1,(2):200-208
在热爱茶与茶文化的中国历代皇帝中 ,乾隆皇帝以茶诗最多而著称。他一生写下的四万多首诗歌中 ,涉及茶字的 ,大略有一千多首 ;而专门的茶诗也有近三百首。可见 ,“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 ,决非戏言 ,它融入了乾隆的一种文化意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茶诗 ,最贴切于他的生命意识 ,从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心声” ,表征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儒、释、道理趣。明清时期的学者 ,多主儒、释、道三教合一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这即便对乾隆也不无影响。他的人生哲学正是建基并构筑于对儒、释、道思想…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6.
茶,成为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但考其茶的起源功能,并不是作为饮料之用,而是用来“入药”。史念书《略谈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结语》中的“我国茶类沿革和发展略图》图示,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巴蜀原始时期,开始就是“茶的药用”,继之才是“茶的饮用和食用”,由此可见,茶的始源的功能是“入药”,并非作为“饮料”。(见《农业考古))1984年第二期,P.234.)。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具有解毒治病的功能。《史记》记载:“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如果说这仅仅是传说而已,那末,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则明白无误地把茶作为药用记录在案。据《封氏闻见录》记载:时值唐代,佛教盛行。僧人和信徒们都得坐禅修道,并规定,在坐禅修道之时,不准打瞌睡,也不准吃东西,但由于坐禅修道一“坐”就  相似文献   

17.
说“紫”     
说“紫”浙江湖州寇丹陆羽在《茶经》上说茶是紫者上,笋者上,故将阳羡,顾渚之茶名为“紫笋”,作贡茶。近年,不少学者在论及紫笋茶时,往往把紫色作为该茶的特征来描述。但笔者虽见紫笋茶芽确带紫红色,然在广东、福建、云南茶区所见,几乎所有茶芽稍肥壮者均带紫色,...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几首茶诗浙江湖州罗家庆有篇文章说:“苏轼不爱饮茶,唯饭后以茶漱口而已。”这似乎是偏见。我认为苏轼爱茶,而且对茶有一定研究,有他的诗为证。移植野茶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荆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幼稚,紫芽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植...  相似文献   

19.
张献庆 《农业考古》2005,(2):300-300
一日,朋友至鄙人“春雨茶叶店”小坐。见友前来自是不亦乐乎,忙沏上一杯上好的浙江武义高山有机茶热情款待。朋友细品轻闻,脸露微笑对高山天然有机茶赞不绝口,并称此茶色、香、味、形俱佳,然唯叹好茶并无好水泡,正所谓“茶性必发于水”。朋友所言之水,乃茶圣陆羽所说“山水上,江水中……”大自然中的山水溪泉,这说明水对茶的重要影响。鄙人对此并无深究,只知上海自来水之氯气甚浓,现已直逼黄浦江上游吴淞江取之。据报载,已达直接饮用水标准。但经水厂处理,仍非理想的泡茶用水。除非要有“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似的那份“活水还需活水烹”的闲情雅兴,方能泡出一杯有好水、好茶、好品味的上乘之茶。不过。茶逢知己话就多。由品茗“斗茶”话“斗水”又延伸至“斗联”。朋友说不论何水泡茶,何不“斗联”助兴。鄙人问友何以“斗”之。友说,以前曾有台湾人士在网上出一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此联顺读倒读均为同句同意,你何不借此上联以“茶意”应对。  相似文献   

20.
茶诗一束     
茶诗一束品茶品诗其乐无穷甲戌菊月,江苏省盐城市《瓢城诗词》与《学苑诗词》编辑部的同仁,小聚于街心公园茶社,边品茶,边品诗,即席唱和,其乐无穷。现选寻数首于后:嗜茶犹爱咏茶诗徐治嗜茶犹爱咏茶诗,倡导茶风颂盛时。握管沉吟茶作伴,品茶琢句醉东篱。一盏清茶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