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本刊1986年4期刊登蔺子军同志所写的“解决轻油罐车下部卸油问题的设想”一文,感到这个设想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仅仅解决了下部卸油问题不够完善,在实际使用中,下装油品也应考虑。 轻油罐车采用下部卸油,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克服轻油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二是避免卸油作业使用栈桥、鹤管等设施。解决前一个问题将显著提高工效,减少作业强度。而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全国所有的油库卸油不再设置栈桥、鹤管。这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战备需要上,其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由于密封性不能保证,轻油罐车下部卸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用鹤管进行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一直是油库作业中的一大难题。为彻底解决高温时鹤管顶部发生的“汽阻”现象,同时也解决自流灌泵,减小作业强度等一系列问题,对  相似文献   

3.
现在使用的鹤管,都是整体配套设置在灌装或接卸部位上的一种固定鹤管。如果油罐汽车(或铁路油罐车)能带“鹤管”(指下伸到油罐内的部分),不但能解决“喷溅”问题,而且还为解决上卸汽油时产生“汽阻”的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它比固定鹤管(包括自动鹤管)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外鹤管式轻油罐车下装下卸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炳才 《油气储运》1996,15(5):48-49
关于解决轻油罐车下部装卸问题设想的文章,有关文献所介绍的方案都有其合理性、可行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操作不方便。解决轻油罐车的下装下卸问题,主要在于其下卸装置的密封。而轻油具有相当强的渗透性,目前,对于经常性开关的阀门在长时间受振情况下,不被轻油渗透的问题还不能解决,从而产生轻油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现提  相似文献   

5.
李祥宾  魏洁  王凯濛 《油气储运》2013,(12):1376-1378
目前,铁路罐车装卸油品方式主要以上装上卸为主,采用上卸方式易产生气阻,卸车效率低,且损耗大,易产生静电。已经成熟的汽车下装下卸技术,特别是无残油留存新型阀门技术的发展为铁路轻油罐车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无残油留存新型阀门技术的工作原理,论述了铁路罐车实施下装下卸的可行性。同时,在底卸方面成熟的安全措施经验和管理规定可为铁路罐车下装下卸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铁路罐车下装下卸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气阻、静电等问题,降低损耗,节约投资,产生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图3,参6)  相似文献   

6.
鹤管气阻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晖  朱焕勤  于佰俭 《油气储运》2005,24(4):49-51,54,i005
油罐车在高温季节和高原地区接卸汽油时经常产生鹤管气阻现象,导致罐车下部的油料不能下卸.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鹤管气阻产生的机理,提出了鹤管气阻的几种校核方法.根据分析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当地大气压力、减小液体的气化压力、降低鹤管油料的流速和鹤管阻力损失等消除鹤管气阻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内装式分层卸油鹤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气阻校核公式的分析,提出了消除气阻的两个有效途径:①通过改变卸油顺序,使卸油温度下油品的饱和蒸气压大的油品在鹤管最高点与油罐车油面的标高差小的时候通过鹤管最高点。②通过改变鹤管,使鹤管距罐底的距离减小。以这两点为依据,设计出了内装式是分层卸油鹤管。该鹤管与油罐车焊接在一起,且部分操作可在地面进行,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运用修正后的气阻校核公式,以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地区为典型示例,对内装式分  相似文献   

8.
有些卸车栈桥不能满足上卸鹤管的应用条件,使卸油作业难以进行,为此提出根据所卸介质的挥发性合理选择鹤管,鹤管出厂前做虹吸试验,加强鹤管的密封性,密封圈应设计成自封式,自动补偿密封圈磨损的能力,如采用“O”型圈时,应保证密封圈的压缩量可调。在上卸作业的工艺流程中,高位汇管布置会破坏鹤管的虹吸能力,使上卸速度减慢,甚至终止卸油,而低位汇管能避免鹤管间相互干扰,降低对管系严密性的要求,从而顺利地实现上卸作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油罐车卸油过程中的静电风险,国家标准规定油罐车卸油前的静置时间为15 min。通过模拟试验,研究现有条件下,从静电安全角度出发,油罐车卸油前的静置时间。油罐车从油库驶出前,在汽车油罐内安装一个油面电位测量浮子,将油面电位测量装置置于油罐车驾驶室内,在油罐车行驶中及在加油站停车后,实时检测油罐内油品的油面电位,同时检测的参数还包括油品电导率和油罐车的对地电阻。检测结果表明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及在加油站的静置阶段,油罐车内油品不能产生较高的油面电位,检测最高值是260 V;油罐车的对地电阻皆小于106Ω。现场试验选择了我国南北方的多个城市,其测试季节皆为秋冬季,很具有代表性。根据试验结果及油罐车的现有特点,认为当油罐车的对地电阻小于106Ω,且油罐车罐体安装了金属隔板、隔板间油品的体积小于18 925 L时,油罐车在加油站停稳卸油前的静置时间可以缩短至5 min。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全国商业油库中,接卸汽油均采用上卸法。即利用安装在装卸油台上,距钢轨顶面4.7米左右的鹤管或胶管插入罐车,再开泵抽卸,送入储罐。这种办法对于温度低于30℃、大气压在10米水柱的条件下,接卸各种轻油是可行的。但对于在35~40℃的汽油来讲,卸油作业中经常出现鹤管最高点的“汽阻”现象,使卸油中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库在高温季节大都采用了简单的降温和利用真空泵抽汽油的措施,但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用立式油罐加水垫浮动底和油面全密封软覆盖代替内浮顶油罐,以罐车潜油气动泵代替轻油卸油泵站和鹤管的设想。这样可以彻底消除轻油罐的蒸发损耗,彻底解决因吸油系统的漏气、气阻、气蚀等故障影响卸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强较低,在夏季卸轻质油料时,极易产生“气阻”现象,使卸油作业无法进行。用传统方法如:向油罐车喷水降温,冷油掺和,加压等来解决,不仅费时、费力,需增加设备,而且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接收铁路油罐车油料作业中,经  相似文献   

13.
李远征 《油气储运》1999,18(12):52-54
介绍了铁路油罐车液压装油大鹤管设施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分析了鹤管作业过程中升降液压缸,水平对位油缸、牵引爬车等关键部位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83年第2期和1984年第3期上,刊载了朱平得和李伟同志关于汽油卸车鹤管气阻问题的设想和看法。本人有几点不同意见,写出来期望与大家共商。 1.向汽油罐车内充填压缩空气的做法,从泵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考虑是不适宜的。 (1)此法不利于离心油泵的正常运行。“在大气温度、压力下,润滑油能溶解空气最大到10%(体),汽油甚至溶解最大到20%(体)”;“当吸入口压力越低时,液体中夹带的气  相似文献   

15.
李建新 《油气储运》1991,10(2):25-26
文章阐述了轻质油品在汽车油罐车装车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为此而设计、制造了Q-YX型鹤管,较好地解决了装车过程中的油气损耗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松 《油气储运》1989,8(1):63-64
文献〔1〕“汽车油罐车密闭装油的设想”一文,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想法,仅仅是从设备上解决汽车罐车密闭装油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对汽车油罐和气动升降鹤管的改造,虽然能达到减少油气损耗和减少静电积累的目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末能从工  相似文献   

17.
用有限元法计算罐车内轻油温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铁路罐车轻油上卸管路系统存在的气阻问题,通过分析罐车的几何特性,建立了油罐车内轻油温度场数学模型和求解边界条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求解该数学模型.将油罐车内轻油温度场简化为二维非稳定传热问题.通过对轻油温度场一个运行周期的计算,既可求出在运行周期内某时刻轻油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也可以求出罐车内任意点在整个运行周期中的温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18.
曲训江 《油气储运》1991,10(2):41-42
用压缩空气将油罐车中的润滑油卸出,或用低压蒸汽将油罐车中的重油卸出,这一卸车工艺是由M.C.斯托玛首先提出的。在我国,少数油库也用以上方法卸下铁路油罐车上的汽油,以克服油品接卸作业中的气阻和气蚀问题。最近,有的单位在应用的基础上,对低气压接卸汽油作业进行了静电测试,并得出了“安全”的结论。对此,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铁路原油罐车卸车时间,分冬、夏两个季节。规定原油卸车时间冬季为5h,夏季为3h。在规定的时间内,需将铁路罐车内的原油全部卸净,以保证铁路列车正点运行。以在我厂原油卸车常出现超点罚款现象。因此,对卸车蒸气量的影响、卸油集油管线的影响进行了水力校校。 1.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水力计算 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系统水力计算简图见图1。其自流卸油的流态,主要是层流流态和水力光滑流态两种。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油罐车装油、运输和卸油过程中油气蒸发损失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分析了油气蒸发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优选油罐车装油和卸油方式、研制油气回收装置及探求降低油气蒸发损失手段等方面,有效控制油罐车储运油品过程中的油气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