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炳才 《油气储运》1996,15(6):44-44
陈章寿同志在《油气储运》第11卷第6期的“内鹤管式轻油罐车研究初探”一文中提到其设计的“内鹤管”,能充分利用“安全余量空间”,从根本上解决“下装下卸”工艺的密封问题,值得探讨。 目前轻油罐车的装卸主要采用上装上卸,这种方式,在高温天气时,很容易产生“气阻”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下装下卸”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但由于轻油的  相似文献   

2.
读本刊1986年4期刊登蔺子军同志所写的“解决轻油罐车下部卸油问题的设想”一文,感到这个设想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仅仅解决了下部卸油问题不够完善,在实际使用中,下装油品也应考虑。 轻油罐车采用下部卸油,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克服轻油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二是避免卸油作业使用栈桥、鹤管等设施。解决前一个问题将显著提高工效,减少作业强度。而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全国所有的油库卸油不再设置栈桥、鹤管。这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战备需要上,其  相似文献   

3.
用有限元法计算罐车内轻油温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铁路罐车轻油上卸管路系统存在的气阻问题,通过分析罐车的几何特性,建立了油罐车内轻油温度场数学模型和求解边界条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求解该数学模型.将油罐车内轻油温度场简化为二维非稳定传热问题.通过对轻油温度场一个运行周期的计算,既可求出在运行周期内某时刻轻油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也可以求出罐车内任意点在整个运行周期中的温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4.
在铁路轻油罐车装卸工艺中,采用轻油泵房辅助卸油装置可以替代现有泵房工艺流程中的真空系统。在理论分析、模拟试验和实际使用的基础上,对辅助卸油装置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轻油泵房辅助卸油装置工艺流程比真空系统工艺流程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对轻油泵房真空系统的技术创新,对石油化工企业轻油泵房的改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由于密封性不能保证,轻油罐车下部卸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用鹤管进行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一直是油库作业中的一大难题。为彻底解决高温时鹤管顶部发生的“汽阻”现象,同时也解决自流灌泵,减小作业强度等一系列问题,对  相似文献   

6.
李祥宾  魏洁  王凯濛 《油气储运》2013,(12):1376-1378
目前,铁路罐车装卸油品方式主要以上装上卸为主,采用上卸方式易产生气阻,卸车效率低,且损耗大,易产生静电。已经成熟的汽车下装下卸技术,特别是无残油留存新型阀门技术的发展为铁路轻油罐车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无残油留存新型阀门技术的工作原理,论述了铁路罐车实施下装下卸的可行性。同时,在底卸方面成熟的安全措施经验和管理规定可为铁路罐车下装下卸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铁路罐车下装下卸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气阻、静电等问题,降低损耗,节约投资,产生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图3,参6)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油罐车卸油过程中的静电风险,国家标准规定油罐车卸油前的静置时间为15 min。通过模拟试验,研究现有条件下,从静电安全角度出发,油罐车卸油前的静置时间。油罐车从油库驶出前,在汽车油罐内安装一个油面电位测量浮子,将油面电位测量装置置于油罐车驾驶室内,在油罐车行驶中及在加油站停车后,实时检测油罐内油品的油面电位,同时检测的参数还包括油品电导率和油罐车的对地电阻。检测结果表明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及在加油站的静置阶段,油罐车内油品不能产生较高的油面电位,检测最高值是260 V;油罐车的对地电阻皆小于106Ω。现场试验选择了我国南北方的多个城市,其测试季节皆为秋冬季,很具有代表性。根据试验结果及油罐车的现有特点,认为当油罐车的对地电阻小于106Ω,且油罐车罐体安装了金属隔板、隔板间油品的体积小于18 925 L时,油罐车在加油站停稳卸油前的静置时间可以缩短至5 min。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强较低,在夏季卸轻质油料时,极易产生“气阻”现象,使卸油作业无法进行。用传统方法如:向油罐车喷水降温,冷油掺和,加压等来解决,不仅费时、费力,需增加设备,而且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接收铁路油罐车油料作业中,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用立式油罐加水垫浮动底和油面全密封软覆盖代替内浮顶油罐,以罐车潜油气动泵代替轻油卸油泵站和鹤管的设想。这样可以彻底消除轻油罐的蒸发损耗,彻底解决因吸油系统的漏气、气阻、气蚀等故障影响卸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油罐车卸槽时易产生气阻,气蚀和吸入能力不足等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只要吸入装置设计合理,选用合适的泵或适当的输油工艺参数,就可以避免在油罐车卸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铁路原油罐车卸车时间,分冬、夏两个季节。规定原油卸车时间冬季为5h,夏季为3h。在规定的时间内,需将铁路罐车内的原油全部卸净,以保证铁路列车正点运行。以在我厂原油卸车常出现超点罚款现象。因此,对卸车蒸气量的影响、卸油集油管线的影响进行了水力校校。 1.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水力计算 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系统水力计算简图见图1。其自流卸油的流态,主要是层流流态和水力光滑流态两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罐车装油、运输和卸油过程中油气蒸发损失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分析了油气蒸发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优选油罐车装油和卸油方式、研制油气回收装置及探求降低油气蒸发损失手段等方面,有效控制油罐车储运油品过程中的油气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13.
任守生 《油气储运》1995,14(2):27-28
油库轻油卸油泵站的真空系统担负着为离心泵及其吸入系统抽真空引油(即灌泵)和抽吸铁路油罐车底油(即扫舱)的任务。目前,各油库采用的真空系统普遍由真空罐、真空泵、气水分离器及真空管路系统构成,上述任务主要通过真空罐来完成。图1即为一种常用的真空系统流程示意图。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全国商业油库中,接卸汽油均采用上卸法。即利用安装在装卸油台上,距钢轨顶面4.7米左右的鹤管或胶管插入罐车,再开泵抽卸,送入储罐。这种办法对于温度低于30℃、大气压在10米水柱的条件下,接卸各种轻油是可行的。但对于在35~40℃的汽油来讲,卸油作业中经常出现鹤管最高点的“汽阻”现象,使卸油中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库在高温季节大都采用了简单的降温和利用真空泵抽汽油的措施,但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曲训江 《油气储运》1991,10(2):41-42
用压缩空气将油罐车中的润滑油卸出,或用低压蒸汽将油罐车中的重油卸出,这一卸车工艺是由M.C.斯托玛首先提出的。在我国,少数油库也用以上方法卸下铁路油罐车上的汽油,以克服油品接卸作业中的气阻和气蚀问题。最近,有的单位在应用的基础上,对低气压接卸汽油作业进行了静电测试,并得出了“安全”的结论。对此,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靳明松 《油气储运》2003,22(1):43-45
将俄罗斯与国内的铁路原油罐车做了详细对比,在现有的国内罐车原油卸车设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俄罗斯铁路原油罐车下卸的现行办法,为铁路罐车进口俄罗斯原油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现在使用的鹤管,都是整体配套设置在灌装或接卸部位上的一种固定鹤管。如果油罐汽车(或铁路油罐车)能带“鹤管”(指下伸到油罐内的部分),不但能解决“喷溅”问题,而且还为解决上卸汽油时产生“汽阻”的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它比固定鹤管(包括自动鹤管)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真空辅助卸油和气压辅助卸油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美娜 《油气储运》1994,13(4):13-15,56
目前轻油罐车的装卸都采用上卸工艺,在夏季高温时,易发生汽化障碍。为克服此障碍所采取的辅助卸油方法有两种,即真空辅助卸油法和气压辅助卸油法。石化销售公司特立专题进行研究,在现场调研和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认为后者较前者优越,推荐采用气压辅助卸油方法。气压辅助卸油是利用压缩空气来提高泵入口的剩余压力,从根本上防上气阻和气蚀,减少蒸发损耗,缩短卸油时间,节省能耗,有利于安全作用和环  相似文献   

19.
王美娜 《油气储运》1994,13(2):34-37
铁路轻油罐车的卸油管路系统,在夏天作业时常发生气阻气蚀现象,根据这一事实,调查了我国诸多油库,从大量的生产数据中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而分析了恶劣工况下促使气阻的气蚀提前形成的各种原因,如烃类汽化特征、溶解气和夹带气泡、气泡窝存、罐内液体温度不均匀、管路漏失等加以考虑,并对过去的计算理论作了补充。为了增加管路系统的剩余压力,确保卸油安全,还提出了向罐车内输入压缩空气,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试试验分析了油罐车在加油站卸油过程中油品自身产生的静电特性,油罐车油面电位检测,是在油罐车装油及行驶过程中,将油面电位测量仪放置在油面中间,实时检测油罐车内油品的油面电位;油罐车对地电阻检测,是使用兆欧表直接测量油罐车罐体与接地体之间的电阻;油罐车底部采样及控油根过程油品电荷密度检测,是使用法拉第筒及数字电荷量表,测量油品的电荷密度。在检测过程中,油面电位最高4210V,低于国标GB6951规定的12000V;油罐车对地电阻基本满足GB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中关于静电导体泄漏电阻的要求(小于10^6Ω);油品电荷密度最大15μC/m^3,油品带电量较小。结果表明:在加油站卸油过程中,油品自身产生的静电较少,由油品静电引发的静电放电概率较低,静电风险主要由人体静电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