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铃薯作为一种经济产物,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马铃薯生长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宜性区划,为提高华亭县马铃薯产量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年环境特征的东北春玉米时空型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有的玉米种植环境区划受尺度过大的影响,分区环境特征不能满足品种精细测试要求,只用多年平均值描述环境空间特征,对于多环境测试中的环境不能充分地认知。为此,以地理网格为单元,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东北三省21年的气象、DEM、坡度和县域春玉米种植面积等数据,以每年的环境特征为指标,构建多年环境特征数据库,通过属性聚类方法,从时空角度研究玉米种植环境精细区划方法,将东北三省的多年环境特征分成7类,使用类别归属度分析方法,实现东北三省玉米种植环境时空型区划。与多年环境特征均值的空间型区划对比结果表明,时空型区划结果更加精细,环境认知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3.
精准识别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业生产特征,对气象、土壤和作物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类,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近20年(1998~2017年)气象数据和华北五省的玉米单产统计数据,首先构建了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和玉米生产时空分布特征数据库,研究区内的降雨量、活动积温、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和玉米单产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利用作物精细种植区划方法,将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区分为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五大类,各类面积分别占总体的比例约为10%、11%、25%、30%、24%;进一步通过环境类别归属度分析方法,将每一大类分为5小类,概率大于75%的相对稳定区域约占总面积的63%,小于75%的波动区域约占37%;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三类时空分布比较稳定,隶属度为100%分别占各类面积的87.67%、70.41%和84.28%,波动区主要发生在极适宜区和适宜区,以及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之间。本研究构建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精细区划结果,对提高研究区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玉米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且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大面积推广存在很大困难,以免耕为例构建了该项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选取内蒙古武川县为实证研究区域,在利用GIS技术的基础上采取AHP加权法、聚类分析法等对其进行了免耕技术的适宜性区划,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区划结果。为其他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且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大面积推广存在很大困难,以免耕为例构建了该项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选取内蒙古武川县为实证研究区域,在利用GIS技术的基础上采取AHP加权法、聚类分析法等对其进行了免耕技术的适宜性区划,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区划结果.为其他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业机械化效率存在的差异,提出应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新疆各地州按农机化效率进行区划,并以各地州2014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划。对区划结果应用误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for Error)、轮廊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方法进行检验和定量分析,同时对结果根据地区农机化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州按其农机化效率分为4组(k=4):第1组昌吉、塔城、阿勒泰、巴州,第2组克拉玛依、博州,第3组哈密、伊犁、阿克苏、喀什,第4组乌鲁木齐、吐鲁番、克州、和田;组间差异最大,组内差异最小。该研究可为分类指导各地区农机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10个在售玉米品种康农玉868、隆平509、正兴6号、瑞康玉18、宜单629、成单716、嘉乐玉828、台沃655、同玉609、垦丰169,以及大豆品种川农夏大豆3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个重复,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品比试验。试验测定了10个玉米品种农艺性状、抗逆性、穗部性状及小区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的10个玉米品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抗性好,但产量各有差异。试验对10个品种产量进行了排序,并分级。  相似文献   

8.
制定玉米应对气候的变化措施,可以准确地划分各地气候。我国已将玉米潜在的种植分布区划分为四个等级:"气候不适宜区"、"次适宜区"与"适宜区"、"最适宜区"。当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产生影响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研究资料的时间尺度不同,导致了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国内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1.并单6号审定年份:2006年通过审定。适宜区域:适于春播玉米特早熟区种植。主要性状:植株较低,株形半紧凑,株高170cm,穗位高60cm左右,穗长17.5cm,行粒数35粒左右,穗行16行,籽粒黄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小麦和玉米不同品种的生长适应性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生长适应性存在差异,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也存在差异。在种植小麦和玉米时,应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适应性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和种植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盐渍化平原区玉米产量空间变异与地形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华北平原中存在盐渍化的禹城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在获取全市范围玉米测产、地形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研究了地形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禹城市玉米产量沿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递增,与地形起伏一致.地形起伏虽然较小,但玉米产量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R=0.263,p<0.01).平面曲率与玉米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245,p<0.05),即田块的平面曲率越大,越易积聚盐分,导致玉米产量越低.地形因子对禹城市玉米产量空间变异起到12.4%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夏播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是我国优势玉米种植区之一,近两年均遭受花期高温热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通过调整玉米播种时间,可使玉米花期错过高温热害严重时期,从而减轻或规避热害风险,但需获知各地高温热害发生强度和频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因此,以该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日高温时长为玉米花期热害指标,计算得到黄淮海地区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强度,分析2013年热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63 a气象数据和日高温时长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黄淮海各县区玉米花期出现高温热害风险的概率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黄淮海地区夏播玉米散粉期高温热害胁迫较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信阳市等地,高温热害程度严重。如果这些热害重灾区提前7 d左右播种,将显著减少玉米花期与高温时期的耦合,降低因花期高温热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基于物候时期、县域环境这一更加精细的时空尺度研究玉米气象灾害风险分布规律,既可为气象灾害研究提供新视角,又可用于指导重灾区通过调整播期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生态区划理论方法及全国水生态区划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复杂的水生态状况,建立了一套水生态区划理论方法,并提出全国水生态区划方案。遵照区域相关性原则、协调原则、主导功能原则和分级区划原则,采用三级分区的思路,综合气候、地理、水资源条件、人类活动影响及生态功能类型等诸多因素,详细阐述各级分区的划分依据、命名与编码原则。基于对全国范围内主要水生态系统特征、人类活动影响及水生态类型的认识,将全国划分为6个一级区、34个二级区和130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4.
Crop yiel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lobal climate change may impact grain production as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water supply change, particularly intensive cropping, such as double wheat-maize systems.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on of a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cropping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temperature rising 2 and 5 °C,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by 15% and 30%, and atmospheric CO2 enriching to 500 and 700 ppmv. The study focused on two typical counties in the Huang-Huai-Hai (3H) Plain (covering mos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Botou in the north and Huaiyuan in the south, considering irrigated and rain-fed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derived from available ensemble outputs from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and the historical trend from 1996 to 2004, were used as atmospheric forcing to a bio-geo-physically process-based dynamic crop model, 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 (VIP). VIP simulates full coupling between photosynthesis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other energy and water transfer processes. The projected crop yield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baseline yield, with the minimum, mean (±standardized deviation, SD) and maximum changes being −46%, −10.3 ± 20.3%,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yield reduction of −18.5 ± 22.8% for a 5 °C increase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2.3 ± 13.2% for a 2 °C increas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emperature rise on crop yield is partially mitigated by CO2 fertilization. The response of a C3 crop (wheat) to the temperature rise is significantly more sensitive to CO2 fertilization and less negative than the response of C4 (maize), implying a challenge to the present double wheat-maize system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mitigated the loss and increased the projected gain of crop yield. Conversely,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exacerbated the loss and reduced the projected gain of crop yield. Irrigation helps to mitigate the decreased crop yield, but CO2 enrichment blurs the role of irrigation. The crops in the wetter southern 3H Plain (Huaiyuan) are significantly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an crops in the drier north (Botou). Thus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s might be greater under drier conditions. The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sou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3H Plain.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以西藏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针对西藏特殊环境,提出基于自然和社会适宜性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乡镇为聚类单元,以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综合适宜性指数、集中连片指数以及增产潜力指数为变量,考虑空间近邻关系,采用基于图论的SKATE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结果显示:依据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西藏自治区耕地后备资源最适宜、中等适宜和勉强适宜的地块分别占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98%、49.09%、22.93%;根据开发组合模型,将具有耕地后备资源的乡镇分为3个组合,分别为近期重点开发、中期适度开发及后期开发区域。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间的近邻关系及行政区界的完整性,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划提供借鉴,同时为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尉犁县平原灌区(面积为2652.16 km2)为例,选取控制盐碱地形成和改良利用难易程度的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0~60cm土壤含盐量等4个主导因子,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对4个主导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定量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区划结果。包气带岩性组合分为粉砂/粉细砂、粉砂/亚粘土、粉细砂/亚粘土/细砂、粉土/细砂和亚粘土/粉细砂;地下水埋深划分为小于1.0、1.0~2.0、2.0~3.0、3.0~5.0和大于5.0m;地下水矿化度划分为小于1.0、1.0~2.0、2.0~3.0、3.0~10.0和大于10.0g/L;0~60cm土壤含盐量划分为<3、3~6、6~10、10~20和20g/kg。改良利用区划结果为易改良利用亚区(2.35%)、较难改良利用亚区(48.47%)、难改良利用亚区(48.59%)和不宜改良利用亚区(0.59%)。  相似文献   

17.
基于K-L变换与LS-SVM的玉米品种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外观相似的不同玉米品种的有效识别,提出了K-L变换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籽粒品种鉴别方法.采用标记算法及多尺度小波分析方法获得玉米单籽粒图像,应用K-L变换技术提取籽粒图像的特征数据,设计了二叉树型多类LS-SVM分类器,实现了对特征数据的有效分类.通过试验分析,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状态空间维数(L=3),正确识别率可达95.3%.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水平较低,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不配套,品质及经济效益低。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差异较大,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为此,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进行分区,分为4个气候区。结果表明:分区结果合理,能客观反映我国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淮海平原 3种主要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研究 ,结果表明 :3种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在 5 .95×1 0 - 6 ~ 1 .0 8× 1 0 - 2 cm/ s之间变化 ,并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上土层高、中间土层低、底土层又升高的趋势 ;扰动土与原状土的饱和导水率差异较大 ,达到极显著水平 ;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全盐含量等均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有一定的影响。原状土的饱和导水率能反映田间水分运动以及孔隙状况 ,对研究土壤水量平衡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在农业工程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